曹永娥 楊翠霞 閻一博
(大連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遼寧 大連 116034)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十四五”時期整合各領域的鄉村建設,提出“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內容包括城鎮和村莊規劃建設、縣城綜合服務、鄉村基礎設施、農村人居環境、農房建設質量等,強調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把鄉村建設擺在重要位置[1]。2018年2月,為推動區域發展,遼寧提出全面推進“五大區域發展戰略”。2019年8月,黨中央、國務院下發為全面振興遼寧經濟發展指明方向的《關于支持東北地區深化改革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也為遼寧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發展建設帶來巨大的活力。少數民族特色村寨見證了民族的歷史進程,有很高的經濟價值、藝術價值、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因此,本文將在梳理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分布特征的基礎上,對遼寧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景觀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進行分析,從而推動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有序發展。
自2009年起至今,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已進行過3批評選,遼寧省共42個少數民族村寨入選,主要是滿族、蒙古族、朝鮮族和錫伯族4個民族的村寨。其中以滿族特色村寨居多,共有20個村寨入選。蒙古族特色村寨有11個入選,朝鮮族特色村寨有6個入選,錫伯族特色村寨有5個入選。
遼寧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從整體來看,主要集中分布于遼西、遼東山地丘陵地區和遼河平原一帶,并且一定程度上距離海域較遠。滿族特色村寨主要分布在遼東山地丘陵地區,那里分布著15個滿族特色村寨,主要位于撫順、本溪、寬甸、岫巖、西豐、新賓、清原、桓仁、鳳城、開原等縣;遼河平原分布有3個,位于沈陽市;遼西地區1個,位于北鎮市;遼南地區1個,位于大連市金普新區。遼寧省6個滿族自治縣都位于遼東地區,分別是新賓滿族自治縣、寬甸滿族自治縣、清原滿族自治縣、桓仁滿族自治縣、本溪滿族自治縣和岫巖滿族自治縣。蒙古族特色村寨主要分布于遼河以西的山地丘陵地區,內蒙古自治區附近;其中,有9個特色村寨分別位于遼西地區的北票市馬友營蒙古族鄉、建平縣三家蒙古族鄉、阜新蒙古族自治縣王府鎮、朝陽市的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賈家店農場和葫蘆島的建昌縣楊樹灣子鄉;遼河平原分布有2個,位于沈陽市法庫縣和康平縣郝官屯鎮。朝鮮族特色村寨主要分布在遼河平原一帶和遼東地區,遼河平原分布有2個,位于盤錦市盤山縣;遼東地區分布有4個,位于遼陽燈塔市、鐵嶺市昌圖縣、寬甸滿族自治縣下露河朝鮮族鄉和新賓滿族自治縣。錫伯族特色村寨有3個分布在遼河以東的沈陽市沈北新區和于洪區,另外2個分布在丹東東港市龍王廟鎮和椅圈鎮,具體見圖1。

圖1 遼寧省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分布圖
村寨的選址和發展是以農耕文明為前提,依托周邊的自然環境形成社會環境,自然環境為人們提供生活中必須的食物,提供生存的地方,人類在自然環境中獲得從事社會建設、建房的資源。自然要素影響村寨的布局和規模,村寨整體景觀由其所處的自然地理環境所決定,自然要素是創造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
遼寧省地勢中部低,東西部高,傾斜于渤海灣一側。遼中地區為遼河平原,遼西和遼東為山地丘陵地形,見表1。“遼西走廊”位于遼西沿海的平原地區,北部為山地丘陵地形,地形復雜[2]。遼寧省大多數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位于山脈之中,山路崎嶇、交通不便、耕地面積小,制約了村寨的整體發展。受地形地貌和海拔限制,村寨耕地面積較小,發展緩慢。遼河平原地區的村寨選址在臨近水源處,耕地面積大,有廣闊的平原用于耕種,村寨發展迅速。

表1 遼寧省地形地貌概況
遼寧省位于中國東北部南端,中低緯度地區,屬暖溫帶、中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遼西夏季炎熱、冬季寒冷,晝夜溫差大,降水量較低。遼東地區四季分明,夏季涼爽,冬季寒冷,降水豐富。遼中地區冬季寒冷,夏季炎熱,遼南地區年均氣溫10℃左右,冬暖夏涼。綜合來看,遼西地區夏熱冬冷且較為干旱,影響了村寨的發展與建設。遼東和遼河平原地區氣候條件良好,水源充足,適合農作物的生長,也給村寨的發展和選址提供了優越的條件。氣候差異在村寨中最直接體現的是選址、民居建筑排列、布局、建筑結構以及農作物種類和周邊環境,因此氣候要素是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景觀中不可忽視的構成要素之一。
遼寧省東海岸與黃海相鄰,西海岸與渤海相鄰,省內河流主要為山地河流。遼寧主要為遼河水系,遼河南北貫通遼寧中部,沿途有清河、泛河、養息牧河、蘇臺河、柴河、秀水河、柳河等支流。入海前分為外遼河和雙臺子河,外遼河接太子河和渾河,稱為大遼河,在營口入海;雙臺子河流經盤山縣入海。大凌河是遼西地區最大的河流,貫通遼西地區,支系河流縱橫交錯,在遼西南部入海[3]。遼寧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大多臨水而建,滿足人們日常所需的水源。遼河縱貫整個遼寧省中部,遼東遼西山地丘陵中河流眾多,為村寨選址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條件。
不同的自然環境導致人們的活動也會有所差異。不同的文化習俗和生產生活方式會使村落的建設和發展呈現出不同的風格和特色,這是人類長期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結果。遼寧位于中國東北,與內蒙古自治區、河北省、吉林省相鄰,與朝鮮接壤。在文化、經濟、歷史等要素上,造就了遼寧獨特的文化環境,居民的生活方式、經濟形態、文化傳承和村寨選址、民居建筑形態、村寨景觀均受到重要的影響。
聚落是人類活動對自然的直觀表現,在自然中,其是從無到有慢慢發展而來的[4]。聚落受所處水文、歷史、地形、文化、氣候等要素綜合作用,呈現出各不相同的景觀特征。村寨景觀的核心和主體部分是聚落景觀,豐富的內容起到紐帶作用,聯系著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兩者之間,是居民生產生活方式和村寨歷史文化等非物質文化景觀的物質體現[5]。聚落景觀特征主要體現在農田、構建物、景觀結構、景觀小品和道路等方面。其中,景觀結構主要體現聚落人文要素之間的空間形態和關系特征,以及村落整體景觀的形態特征。遼東、遼西山地丘陵地區的道路布局受特殊地形的影響,呈現出不同的形態特征。遼河平原一帶,人們改造自然環境的力度較大,聚落建筑布局規整,院落面積大,有整體性。在遼東、遼西地區的聚落,因受自然環境影響,建筑按地形走勢排列,有排列零散、院落小的特點,建筑與自然環境互為依托,景觀特征與遼河平原地區的聚落有著明顯不同。
村寨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隨著社會變化和時間推移,會產生不同的面貌,具有持續發展的特性。早在舊石器時代,遼寧就有原始人類生活在這里,隨著原始人類生活活動的擴大,各個地區都留下了歷史文化遺址。通過這些歷史文化遺址可以看出,遼河流域有著豐富多彩的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發源地之一。在秦漢時期,遼東地區建立了遼東縣和流西縣,東漢時期建立了宣統縣和遼東縣。在魏晉南北朝時期設平州,下設遼東和遼西兩郡和昌黎郡、玄菟郡等。隋代設遼東和遼西兩郡以及柳城郡。唐代時期把遼寧劃歸河北道管轄,在今朝陽市附近設營州上都督府,在遼東地區設立安東都護府。遼金時期,遼寧地區下轄州縣數量上升,廣泛發展。在元代設立遼陽行省,下設路、州、縣進行管轄。明朝設遼東都司,下設25衛和2自在州,實行軍政合一管理。清末,在遼寧設奉天行省。民國時期,改設奉天省,設3市、59縣、6旗。新中國成立后,通過逐漸的合并,形成如今的遼寧省。
少數民族約占遼寧總人口的15%。其中,滿族是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民族,占遼寧少數民族總人口數的80%以上;蒙古族約占遼寧少數民族總人口數的10%。遼寧是錫伯族的發源地,全國70%的錫伯族居住在這里。朝鮮族人口位居全國第3。滿族和錫伯族在歷史上同屬女真人,至今依然保留著薩滿教的一些傳統,如祭拜、薩滿神歌等文化保留下來。遼寧蒙古族信奉薩滿教和藏傳佛教。朝鮮族在歷史上沒有統一的宗教,但宗教在各個歷史時期都對朝鮮族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宗教形式也影響著村寨選址和建筑裝飾、構造等,選址多采用背陰朝陽、背山面水的方式,建筑坐北朝南等風水理念,因地適宜、順應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
村寨的生產生活方式和村寨景觀取決于自然環境的影響,農田是村寨重要組成部分。村寨產生于自然經濟模式下,生產方式主要為農耕和養殖業,并延續至今。遼東和遼西山地丘陵地區,村寨的生產方式帶有地方特色。山區中的村寨,耕地面積小,經濟效益差,以農耕的方式和部分山貨的方式進行生產,自給自足。這些村寨交通不便、發展緩慢、生產力差、規模小,農田圍繞村寨,農田分布沒有規律,有多余的土地便用來開墾。在遼河平原附近的村寨,地勢平坦、水系發達、交通便利,村寨發展速度和潛力均大于山區中的村寨。如,沈陽市社甲村,地處遼河平原,臨近水源,作為滿族特色村寨,弘揚滿族文化,發展第三產業的同時,通過科技手段,采用大棚技術進行種植蔬菜、中草藥等,發展特色農業,增加經濟收入;社甲村經濟收入的增加,促進了村寨的發展,也使商品經濟進入村中,對村寨整體風貌、景觀格局等造成一定的影響。
遼寧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中滿族村寨主要分布在遼東山地丘陵地區,蒙古族村寨主要分布在遼西山地丘陵地區,朝鮮村寨主要分布在遼河平原一帶和遼東地區,而錫伯族村寨主要集中在遼河以東的沈陽市和遼東地區的丹東市。遼寧獨特的自然環境,為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選址、格局、文化以及保護和發展提供了必要條件。同時,自然環境的差異造成村寨社會環境發展的不同。滿族、蒙古族、錫伯族、朝鮮族文化都受到不同程度的薩滿教影響,但習俗、建筑風格又各具特點,影響著村寨景觀特征。在此基礎之上,本研究為遼寧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分布概況和景觀構成要素的挖掘提供了一定的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