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華柴華王佳璐張曹斌
(1.中煤航測遙感集團有限公司,陜西 西安 710199;2.中聯西北工程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陜西 西安 710077)
國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空間載體,要堅定不移地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健全空間規劃體系,科學合理布局和整治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1]。《市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指南》明確指出,針對區域國土空間生態環境問題,確定城鄉低效用地利用、城市更新和鄉村土地綜合整治的目標與布局安排,確定水土流失、水環境治理、海岸帶海域修復、礦山整治等各項生態修復任務目標與布局安排,提出國土綜合整治與修復重點工程的范疇、布局和時間[2]。通過農村閑置宅基地整理、土地整治等增加的耕地和建設用地,優先發展農村產業融合[3]。要依據國土空間規劃開展全域國土綜合整治,盤活農村存量建設用地,騰挪空間用于支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和鄉村振興[5]。
本文主要以陜西省鄠邑區為例,分析研究區域國土空間生態環境本底條件與國土空間利用情況,識別研究區域山水林田村各系統存在的問題,綜合區域發展戰略與功能定位,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的理念構建研究區域整治與修復格局,確定國土綜合整治與生態保護修復的目標[6],為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提供支持[7]。
鄠邑區位于關中平原腹地,西安市西南部,東以高冠河、灃河與長安區相鄰,西與周至縣交于白馬河,南與寧陜縣交于秦嶺分水嶺,北靠渭河與興平市相對而立,東北與咸陽市秦都區相接,是西安國家中心城市的副中心,距離西安主城區18km。按照《陜西省主體功能區規劃》(2013),區內的甘亭鎮和余下鎮屬于國家層面重點開發區域“關中—天水”經濟區;其它平原地區屬于渭河平原小麥主產區,為限制建設區域,具備較好的農業生產條件;秦嶺山區為禁止開發區域,鄠邑區擁有朱雀國家森林公園、太平國家森林公園、十寨溝森林公園等森林公園,秦嶺終南山世界地質公園,甘峪河秦嶺細鱗鮭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以及渭河濕地、澇峪河濕地等重要濕地,以保護自然文化資源和珍稀動植物基因資源為主體功能。本文主要研究鄠邑區自管區范圍。
通過分析生態環境本底和國土空間利用情況對研究區域的問題進行識別,生態環境本底識別包括地形地貌與地質條件、氣候條件與氣象災害、水資源與水環境、土地資源與土壤環境及生態功能。從國土利用結構和特點入手對國土空間利用情況進行識別。國土綜合整治分區目的是科學劃定分區,確定整治方向,依據整治與修復的目標,基于研究區生態、生產、生活功能的區分,確定整治與修復的準則,依據準則構建分區指標體系。通過各因子評價結果及現狀問題的綜合分析,再與研究區主體功能區劃、生態功能區劃等空間類規劃協調銜接,最終得到國土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的分區[7]。
參考《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指南》中的方法,通過水源涵養功能重要性評價和水土保持功能重要性評價,確定生態環境具體的保護類型及重要分區。
2.1.1 水源涵養功能重要性評估
采用水量平衡方程來計算水源涵養量,公式:
式中,TQ為總水源涵養量,m3;Pi為降雨量,mm;Ri為地表徑流量,mm;ETi為蒸散發,mm;Ai為i類生態系統面積,km2;i為研究區第i類生態系統類型;j為研究區生態系統類型數[8]。
2.1.2 水土保持功能重要性評估
采用修正通用水土流失方程(RUSLE)的水土保持服務模型開展評價,公式:
Ac=Ap-Ar=R×K×L×S×(1-C)
式中,Ac為水土保持量,t·hm-2·a;Ap為潛在土壤侵蝕量;Ar為實際土壤侵蝕量;R為降雨侵蝕力因子;K為土壤可蝕性因子;L、S為地形因子,L為坡長因子,S為坡度因子;C為植被覆蓋因子[8]。
2.2.1 整理內容
農用地整理主要包含2類,優化布局,對破碎的耕園地林地進行整理,提高農用地的集中連片度,增加有效耕地面積;提質改造,以提高耕地質量為主要目標,包括旱地改水澆地、坡耕地改梯田、低等別耕地質量提升。
2.2.2 潛力測算
農用地整理潛力的測算以行政村為評價單元進行。采用統計分析和空間分析手段,篩選出各行政村內可整理的破碎耕地、低效園地和林地,以及周邊符合條件的閑散地等,確定可優化布局的農用地規模[9];篩選各行政村內可整理的旱地、坡耕地和低等別耕地,統計可提質改造的耕地規模。
計算各評價單元可補充的耕地面積及新增耕地系數,公式:
ΔS=Si×Ri-Qi
α=ΔS/Si
式中,ΔS為某行政村新增耕地面積;Si為某行政村待整治面積;Ri為某行政村耕地田坎系數,%;Qi為某行政村待整治區原有耕地面積;α為某行政村新增耕地系數,%[10]。
2.2.3 潛力分級
采用四象限法,以各行政村可整理農用地面積、可補充耕地面積為評價指標,以全域的平均值為基準,劃分農用地整理潛力級別[11]。研究區共劃分5個潛力級別,劃分結果詳見表1。
通過現狀以及自然本底的問題識別,從山林、水域、農田、鎮村角度分析問題,形成問題框架,再結合現有規劃以及需要重點保護管控的生態空間,針對具體問題和特殊空間分布對研究區域進行劃分。
3.1.1 生態保護重要性評價
水源涵養是生態系統通過其特有的結構與水相互作用,對降水進行截留、滲透、蓄積[12],并通過蒸散發實現對水流、水循環的調控,主要表現在緩和地表徑流、補充地下水、減緩河流流量的季節波動、滯洪補枯、保證水質等方面[13]。鄠邑區國土總面積的森林覆蓋率為50.49%,大部分集中在南部山區,具有水源涵養生態功能。按照水源涵養重要性評價成果可知,南部山區及山前洪積扇為水源涵養功能重要區。
水土保持是生態系統通過其結構與過程減少由于水蝕所導致的土壤侵蝕的作用,與氣候、土壤、地形和植被有關[13]。鄠邑區氣候和地形特征鮮明,按照水土保持重要性評價成果,南部山區為水土保持重要區域。
3.1.2 農用地整理潛力分析
1級潛力區可整理農用地規模2382.32hm2,占可整理農用地總規模的61.39%;新增耕地面積892.77hm2,平均新增耕地系數37.47%。
2級潛力區可整理農用地規模243.98hm2,占可整理農用地總規模的6.29%;新增耕地面積32.73hm2,平均新增耕地系數13.42%。
3級潛力區可整理農用地規模363.34hm2,占可整理農用地總規模的9.36%;新增耕地面積232.97hm2,平均新增耕地系數64.12%。
4級潛力區可整理農用地規模890.87hm2,占可整理農用地總規模的22.96%;新增耕地面積430.68hm2,平均新增耕地系數48.34%。
5級潛力區無可整理農用地。
3.2.1 山林
南部中低山區森林資源豐富,水源涵養、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樣性維護等生態調節功能顯著。但秦嶺北麓存在的直面陡坡和破碎山體影響局部生態服務功能;主要河流、湖泊、水庫及飲用水源地上游、取水口及淤塞區域的水源涵養林建設不足;淺山區的土石山體抗蝕性差,加之山區修路、開礦、采石、建廠等開發建設的水土保持措施滯后,導致水土流失加重;研究區內現存17座已關停待治理礦山,亟待開展礦山地質環境治理與生態恢復。
3.2.2 水域
地表水系發達,但用水主要來自地下水,地表水和再生水利用率不高,人均用水量高于西安市平均水平;部分峪口峪道生態環境破壞較為嚴重,水源地保護力度不足;河道沿途村莊、企業較多,部分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直排引發水體黑臭。
3.2.3 農田
近10a耕地數量持續減少,耕地后備資源不足;撂荒耕地較多,導致農田利用率降低;林果與糧食爭地現象普遍存在,農耕帶植物錯雜分布,缺乏產業布局和生產性景觀的構建;基本農田保護意識淡薄。
3.2.4 鎮村
受地形條件限制,區內生活開發利用的建設用地主要集中在北部平原,城鄉建設用地的留白用地較少,可開發利用的后備資源不足;農村居民點用地比重高,規模偏大,山腳線以南的農村居民點分布零散;農村地區工業和倉儲用地254.63hm2,分布在129個村莊,分布散亂,缺乏規模化的聯動發展;農村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低,生活垃圾普遍未分類。
根據影響國土綜合整治的自然、經濟和社會條件的差異性,綜合鄠邑區發展戰略與功能定位,按照“山水林田村”系統修復治理要求,對遭受威脅和破壞的國土空間,以自然恢復為主、人工修復為輔,明確國土整治方向,實施差別化的國土整治措施,加強分區國土整治引導,確定國土空間綜合整治和生態修復重點區域和重點工程,促進分區國土綜合整治目標的實現。根據上述編制思路,借鑒人地系統科學、景觀生態學、生態學等相關理論,采用定性與定量結合的方法分析鄠邑區生態問題,從“要素—景觀—系統”角度構建生態修復總體格局,把研究區整體分為3個部分,生態功能維護區、生態修復區和國土綜合整治區。其中,生態功能維護區包括水土保持功能重要區、水源涵養功能重要區、生物多樣性維護區和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國土綜合整治區包括農用地整理重點區域、土地復墾重點區域、國土綜合整治區和礦山生態修復區。

圖1 整治與修復格局
本文根據鄠邑區的生態保護重要性評價、農用地整理潛力分析、現狀問題識別和現有規劃,針對具體問題和特殊空間分布將研究區劃分為生態功能維護區、生態修復區和國土綜合整治區。由于數據獲取不全面,本研究在農用地整理上以增加耕地數量、提高耕地質量為主要目標,并將自然保護區根據功能不同賦予不同保護方向,所以選擇的評價指標相對單一,僅為研究區域的整治與修復格局的劃分提供一個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