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斯琪 潘曉彥 肖梓濰 李 芳
湖南中醫藥大學護理學院,湖南長沙 410208
氣虛體質是由于臟腑功能失調,一身之氣不足,從而表現出的以氣短懶言、精神不振、臟腑功能低下為主要特征的一種體質狀態[1-2]。體內氣的化生不足,機體防御外邪,護衛肌表的功能相應也會減退[3]。與平和體質相比,氣虛體質更容易受到外界病原體侵襲,感染疾病的可能性增加[4]。此外,氣虛體質與心血管疾病、糖代謝以及亞健康狀態有密切關系[5]。研究表明,氣虛體質者人數眾多[6]。氣虛體質者通過調節飲食,可以起到一定的調理偏頗體質的作用[7]。本研究通過運用數據挖掘技術,探討氣虛體質藥膳的用藥規律,為今后在選擇氣虛體質藥膳方的組成時提供參考。
《中國藥膳大辭典》[8]、《中醫藥膳學》[9]所記載的藥膳方。
①藥膳方適合具有中氣不足、自汗、氣短、疲乏等癥狀的人服用;②根據“氣血同源”理論,篩選具有益氣養血功效的藥膳方。
①不能清晰完整敘述組成、功效或主治、制作方法;②藥膳方名字不同,組成及制作方法相同;③組成罕見、現已不食用或法律規定禁用的藥膳。
中藥的名稱和分類規范化處理參照《中藥學》[10],如將黃芪、北芪統一為黃芪,薏苡仁、薏米苡、苡仁統一為薏苡仁;食材如香菇、水發香菇、冬菇統稱為香菇。參考《中國藥膳辨證治療學》[11],將藥膳類型分為菜肴類、飲料類、粥食類、糕點類、罐頭類和其他類6 大類。
采用Excel 2016 將符合標準的藥膳方錄入,建立數據庫。統計藥膳方數目、類型、中藥和食材的頻次等。采用SPSS 25.0 和SPSS Modeler 14.1 軟件對數據進行聚類分析和關聯規則分析。
本研究共篩選出氣虛體質藥膳方346 個,具體分布情況見表1。

表1 氣虛體質藥膳方類型分布情況(n=346)
346 個藥膳方中共涉及原料216 種,其中包括食材111 種,中藥材105 種。使用頻次≥10 次的原料具體見表2~3。

表2 氣虛體質藥膳方使用頻次≥10 次的食材(次,n=17)

表3 氣虛體質藥膳方使用頻次≥10 次的藥材(次,n=20)
采用SPSS 25.0 對高頻原料進行聚類分析,采用系統聚類方法,生成聚類樹狀圖(圖1)。根據聚類分析結果,可將高頻原料分為10 類,具體見表4。

表4 高頻原料聚類分析結果

圖1 高頻原料聚類分析樹狀圖
采用Apriori 模型挖掘各高頻原料之間的關系,設置支持度為10%,置信度為60%,挖掘出高關聯性組合17 個,提升度≥1,說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5。關聯網絡圖中黨參和黃芪連線較粗,說明此二種關聯較強,見圖2。

表5 高頻原料關聯規則分析(n=37)

圖2 高頻原料關聯網絡分析
藥膳包含了“食療”“食養”“食藥”“食治”,所起作用包括預防、治療、養生保健等[12-13]。人體體質由于遺傳和環境因素,表現出明顯的差異性[14-16]。服用藥膳雖可起到調理偏頗體質的作用,但需根據不同體質人群有針對性地服用。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說“所食之味,若得宜則益體,害則成疾”,說明施予膳食應根據相宜體質狀態[17]。對于氣虛體質者,其施膳的總原則是“益氣健脾”。藥物食材的選擇宜既具有補氣作用,又容易消化者,忌用辛香耗氣之品[18]。
經統計,氣虛體質藥膳方中菜肴類和粥食類占比最多,而菜肴類中湯類占比較多。湯類和粥食類既制作簡單,又易消化、養脾胃[19],故制作藥膳時可首選此兩種類型。菜肴類使用最多的食材為母雞、雞蛋、豬肉和鴿子,粥食類為粳米和糯米。雞肉具有溫中、益氣、補精添髓的功效,豬肉、鴿子等也都具有益氣之效[20-21]。糯米和粳米同樣具有補中益氣的功效。以上食材與具有益氣健脾補血功效的藥材組成藥膳,符合氣虛體質藥膳方的特點。
聚類分析結果顯示,氣虛體質藥膳方原料大致可分為健脾補氣類、利水滲濕類、補脾止瀉類、補血養血類、活血化瘀類以及食材類。氣虛以脾氣虛多見[22],在調理之時選擇健脾補氣、利水滲濕和補脾止瀉類中藥材配伍使用是常見的組合。有研究顯示,氣虛體質人群具有不喜溫熱食、經常進食生冷及寒涼性食物的飲食特征[7]。寒性凝滯,長期進食寒涼食物容易導致血瘀;正氣虛弱,則血凝氣滯,出現經絡瘀阻[23],所以氣虛體質藥膳方可在補氣的同時兼顧補血活血。
關聯規則分析中,置信度較高的組合為黨參-黃芪-當歸、大棗-黨參-黃芪、茯苓-山藥-蓮子。其中黨參與黃芪配伍有較好的臨床作用,兩者配伍取黃芪健脾補氣,黨參益氣生津、調理脾胃,兩者合用具有較好的補氣扶正作用[24]。茯苓利水滲濕、健脾,山藥平補脾胃之氣,兩者的合用補滲兼得,脾胃得健,能夠起到補益脾胃的作用[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