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玉蘭 李郁
(四川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四川 成都 610101)
在全民健身計劃和“46號文件”的推動下,我國的體育事業和體育產業得以高速發展。作為體育活動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體育器材的銷售也隨著體育產業和我國體育事業的高速發展獲得了絕好的發展機遇。但在網絡經濟的影響下,傳統的體育器材實體店鋪確似難以在這一波“行情”中獲取足夠的紅利。因此對體育用品實體店鋪運營狀況進行相應的研究,一方面有利于我們更深入的了解體育器材銷售行業發展現狀,同時也能借此更深入認識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的軌跡。
中國網球運動員在世界上嶄露頭角,尤其是本土選手鄭潔.晏紫在網球國際賽事上的出色表現的推動下,成都地區網球運動得以高速發展。據成都市網球協會2015年的統計,在成都參加網球運動的人數已經達到20萬余人。眾所周知,被稱為“貴族運動”的網球相較于絕大多數體育項目而言是高消費的體育項目,原則上20萬人的網球運動人口帶來的巨大消費將為成都市乃至四川省的體育產業發展帶來巨大的推動,其中經營網球器材的商家也將在20萬人的器材需求中獲得巨大的效益。而通過前期的調查了解,成都的眾多網球器材實體經銷商確也并未獲得與“20萬”相匹配的收益,因此本文擬通過對成都網球器材實體店鋪進行調查,了解其發展軌跡和運營現狀推導其發展規律,以期對網球器材市場,乃至體育用品市場理論研究有所增益。
(1)文獻資料法。
通過網上和圖書館搜索相關文獻書籍進行查閱研究,查找與成都市網球器材實體店現狀相關的文章,分析文獻對實體店現狀的參考價值,形成成都市網球器材實體店的研究方向,確定成都市網球器材實體店的內容及方法。
(2)實地考察法。
去成都市的相關店鋪內進行實地考查,重點考察上列七個研究對象為本文提供研究素材。
(3)訪談法。
根據本題研究目的、任務,確定訪談提綱,對經營者和工作者進行訪談,對訪談結果總結提煉。
(4)綜合分析法。通過實地考查,對文獻資料與訪談中得到的資料進行篩選、總結、統計分析得出最后結論。為成都市網球器材實體店鋪更好地發展提供理論依據。
水文地質條件控氣具有雙重性,徑流區強水動力條件下可導致煤層氣逸散,滯留區弱水動力條件下又能起到保存聚集煤層氣的作用。地下水高礦化度中心和低水位“匯水洼地”即是煤層氣的高富集區[20-21]。
(1)成都市網球器材實體店鋪近三年年營業總額調查。
表1 成都市網球器材實體店鋪年營業總額調查表
由表可以看出,相比于2016年,在2017年里,七家實體店中過半的店鋪營業額有所下降,邁勝運動與華帝體育艱難保持營業額,只有和嘉天健的營業額飆升45%,其主要原因可能是店中網球器材甚少,主要經濟來源并非與網球器材相關,因此受網球經濟市場的影響較小,也有可能是其他原因。除了邁勝運動外,所有店鋪的營業額在2018年里有所回升。營業額最低的店鋪營業總額是19萬,扣除成本,店鋪的純利潤并不高。
(2)成都市網球器材實體店鋪經營位置調查。
表2 成都市部分網球器材實體店地理位置分布情況
從整體實體店鋪地理位置來看,表格中的七家店鋪貫穿成都市西北—東南沿線;從表面上看,奧峰體育、和嘉天健(綜合店)實體店鋪緊靠成都體育中心,競爭激烈、營業范圍小;華帝體育、穗營體育實體店鋪緊靠省體育館,同樣競爭激烈、營業范圍小;舒華健身緊挨金牛體育中心,競爭小、營業范圍大;邁勝運動位于吉瑞·東苑網球場附近競爭小、營業范圍較大;舒華健身和邁勝運動位于二環與三環之間。總的來說,除康凱和邁勝外,多處于體育用品店集中區域。
(3)成都市網球器材實體店鋪經營拓展調查。
表3 成都市網球器材實體店鋪業務區域
如表所示,奧峰體育、舒華健身、華帝體育、穗營體育實體店主要面向成都市各個體育中心,或是經過多年人脈積累,銷售市場擴展到南充、達州等二線城市,即以本市銷售為主,向市外擴展,這是傳統銷售模式。而邁勝體育、康凱體育實體店鋪遠離成都市各個體育中心,把店鋪開在小巷,甚至在18層的寫字樓上,突破了傳統的實體店基于人流量的經營模式。有的店鋪在網絡經濟的影響下將器材銷售范圍拓展到網絡市場中,詳見表4。
表4 成都市網球器材實體店鋪網絡拓展經營
在調查的七家實體店鋪中有四家開設網店,建店時間相對于另外三家實體店鋪較晚,也就是說建店時間越長的實體店鋪反而沒有開設網店。開設網店的實體店鋪表示,網店中商品的價格與實體店中的商品價格相仿,這幾年網店的銷量呈現平穩或上升的趨勢,但總體銷量遠不如線下銷售。
(1)網絡經濟沖擊。
隨著網絡經濟日益繁榮,實體店鋪遭受巨大沖擊。即使出于商業因素的考慮,未能獲取完整的經營數據,但訪談中經營者普遍反映,近五年實體店鋪的銷售額遠不如五年前,而最大的影響因素便是網絡經濟。但由于網絡銷售平臺過于浩大,經營成本未見得低于實體店,加之球拍穿線和使用后不退換的行規,網球器材并不像其它網銷商品一樣退換貨便捷,于是即便開設了網店也難以起到直接提升銷量的作用,于是調查的七家網球器材實體店鋪中,開設網店的實體店鋪只是為了順應潮流,不被市場淘汰的一種做法。
(2)傳統經營困難。
由表2可見,實體店鋪的建店位置對于實體店鋪不再嚴苛,原本緊靠各個體育中心的體育器材傳統模式已悄然發生改變。邁勝運動和康凱體育位于高層寫字樓和較偏僻的小巷,周圍1公里以內均無體育中心。傳統實體店由于經營慣性過大很難在短時間內對經營活動進行大范圍調整,而人力、物業費用的持續高升,使得傳統的實體經營越發困難。據調查,近年沒有新開的網球器材實體店鋪。
(3)同質化嚴重。
實踐調查可知:各實體店商品同質化嚴重,其銷售品牌、配件相似,主要折扣、模式雷同。網球器材價格差異小,產品類似,不能形成獨有優勢。隨著網絡經濟日益繁榮,同質化加深,競爭更為激烈。而競爭日益激烈的網絡經營中網球器材同樣存在高度的同質化。
(4)器材本身無法盈利。
實踐調查可知:七家網球器材實體店鋪的盈利點已經基本脫離網球產品本身,而逐漸轉變為服務盈利模式,如,網球穿線、場館建造等。網球器材的銷售市場越來越大,但器材更新的速度遠遠超過消費者更換器材的速度。實體店為了迎合市場不得不上新,因而堆積大量存貨,便只能以低價銷售,因此出現器材本身無法盈利的現象。
成都市網球器材實體店鋪對地理位置的要求越來越低,傳統圍繞體育中心建店的區域優勢消失,網球場地越來越多,分散且分布均勻,即消費者分散。
由于更高的經營成本,原本希望利用規模擴大經營范圍的實體店反而經營越發困難。而產品的同質化問題在網絡經濟時代,還因為更便利的信息接收渠道而變得更加嚴重,更進一步地壓縮了實體器材經營者們的發展空間。
網球器材更新快,低銷售量所積壓下的大量器材庫存使得實體店若意圖徹底轉型又將承擔極高的沉沒成本,而繼續經營又不得不面臨增加庫存的惡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