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曉寧
【摘要】地方廣電媒體具有區域資源獨特優勢和貼近性、本土性的傳播優勢,在落實講好“中國故事”過程中,應以講好當地城市故事的方式做好所在地傳播,凝聚起當地城市的力量,樹立文化自信,用各個城市的文化色彩匯聚出“中國故事”文化品牌。
【關鍵詞】中國故事? 文化自信? 文化資源? 話語主導權
【中圖分類號】G222? ? ? ?【文獻標識碼】A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牽動了國人乃至海內外不同種族人們的心。在黨中央領導下,舉國上下一起動員發起的全民抗疫阻擊戰,體現出中華民族“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價值觀和家國情懷,是中國文化的獨特力量。
文化是人類社會相對于經濟、政治而言的精神活動及其產物。中華文明5000年發展史,傳承下來的文化理念已浸潤于每個國人心中,成為日用而不覺的價值觀,構成中國人的獨特精神世界。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站立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上,吸吮著中華民族漫長奮斗積累的文化養分,擁有13億中國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們走自己的路,具有無比廣闊的舞臺,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認識自己民族的文化傳承歷史是傳播中國文化、樹立文化自信的立腳點。“中國故事”是960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上各個城市、鄉村文化故事的總和,講好各個城市故事是講好“中國故事”的基層方式,是中國文化對內傳播行之有效的著力點,也理應成為地方廣電媒體文化傳播的基本出發點。
一、講述“中國故事”,不同媒體應有不同方式
對于國家級媒體來說,講好“中國故事”是對外傳播并輸出中國文化的有效方式。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在廣電媒體中,傳統文化類節目集群出現并形成影響力。2018年,包括《國家寶藏》《朗讀者》《經典詠流傳》等在內的電視綜藝節目集體亮相法國戛納電視節,其他包括《舌尖上的中國》《本草中國》《故宮》等電視紀錄片也在國外走紅。
而對于地方媒體來說,由于媒體實力有限、傳播能力有限,制作《國家寶藏》《經典詠流傳》這樣精美大部頭的電視節目顯然不太現實,而通過講好當地城市故事的方式,以所在地城市為基點,打造當地城市文化品牌,形成特色,則是講好“中國故事”的最佳方式。19世紀日本地理學家志賀重昂曾在《如何使日本國成為日本國》一文中說,如何鞏固日本國家之根本呢?逐步培養日本國民贊揚日本山水風土花鳥之優美的感情,悄然樹立一種熱愛日本國土的觀念。②這個觀點具有一定的道理。地方媒體可以通過講好當地城市故事、展示城市魅力,培養市民贊揚家鄉歷史、山水、風土、人情之優美的感情,于其中逐漸認識自己的文化基因并樹立熱愛家鄉、熱愛本土文化的觀念,進而熱愛國家和國家文化,愛家、愛城、愛國。
二、地方廣電媒體的文化傳播優勢
(一)具有主流媒體的權威性、公信力
無論社會化媒體多么豐富多彩,主流媒體一直以權威性和公信力在受眾中贏得信譽,在傳播中國文化時,主流媒體應在潛移默化中建立自己的文化自信和話語主導權。
許多地市級廣播電視臺在這方面都有很多嘗試。筆者所在的遼寧省遼陽廣播電視臺曾在2009年錄制播出了一檔評書廣播劇節目《遼陽故事》,共計256集,講述記載于史記書海中的遼陽城市歷史、流傳于街頭巷尾的神話傳說。“一座遼陽城,半部東北史”,市民聽著廣播,了解家鄉史,輕松有趣,2000多年歷史的遼陽城文化積淀在故事中逐漸清晰,節目在社會上反響強烈。
(二)具有區域獨特優勢和貼近性、本土性傳播優勢
“文化”具體可指群族歷史、風土人情、傳統習俗、倫理道德、法律制度、價值觀念、審美情趣等。地方媒體在基礎資源、素材挖掘上擁有絕對優勢,在傳播上更具貼近性、本土性,容易引起當地受眾的高度關注和認可。
中國地大物博,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水土有一方故事。從事區域歷史地理與社會經濟史研究的廈門大學教授魯西奇在《中國歷史發展的五條區域性道路》一文中提出:所謂中國歷史應當是指發生在“中國”這塊土地上的歷史,是千百年來生活于其間的各地區人群為了生存與發展、追求美好生活而不斷適應并改造其所處環境,摸索并建立適合自身生存與發展需求的社會組織與制度,創造并不斷改進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的歷史,而不僅僅是作為一個國家的“中國”的歷史。③中國文化亦是如此。在5000年中國文化的觀照下,每一個區域、每一種文明方式造就不同的風土人情、不同的文化故事和文化理念,這些匯總成整個中國文化、中國故事。
各個城市的廣電媒體能最直接地感觸這些內容,若能利用獨有的資源講好自己的城市故事,就可以成為故事中的一份子而成就豐厚的“中國故事”。例如:沈陽是東北中心城市,沈陽廣播電視臺特別策劃了融媒體產品《這里是沈陽》,講述沈陽的老建筑、老故事。沈陽廣播電視臺還制作了系列電視專題節目《舌尖上的沈陽》,探尋和介紹沈陽的特色美食。遼寧省遼陽市是歷史文化名城,遼陽廣播電視臺創作了評書廣播劇《遼陽故事》,專注講述城市歷史傳說。遼寧省撫順市是雷鋒精神的發祥地,撫順廣播電視臺開設了“雷鋒頻道”,講述紅色故事,弘揚這座城市的雷鋒精神。
(三)凝聚城市精神,提煉傳統文化
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獨特的歷史和文化,有的擁有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有的有鮮明獨特的紅色文化,一些新興城市在新發展中則有了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現在許多城市都在創建自己的文化地標,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苑利認為,文化地標是從歷史的沿革中鉤沉出來的,這就使得文化地標具有了故事性。在解讀地標時有故事才會有講究,才能體現出地域文化的獨特性,才能體現出一城一地的當地精神和它的文化底色。④
2020年5月,浙江省政府向社會各界公布首批20項“浙江文化印記”,包括河姆渡遺址、良渚古城遺址、杭嘉湖絲綢、青瓷、西施傳說、紹興黃酒、杭州西湖等。浙江各主流媒體通過開設文化印記專題專欄、制作紀錄片、出版相關圖書等向海內外展示浙江文化形象。⑤地方廣電媒體聚焦自己的城市文化地標,并以此為中心進行多角度多方位呈現,這對于凝聚城市精神、提煉傳統文化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當然,每個地域標志性文化的表現形式不同,有的以當地音樂為載體,如陜西的城市有陜北說書,河南的城市有河南墜子;有的以當地傳統建筑為載體,如北京有天安門、天壇,武漢有黃鶴樓;有的以當地的文物為載體,如武威有東漢銅奔馬(當地人稱“馬踏飛燕”);有的則以當地的傳統手工技藝為載體,如無錫有惠山泥人阿福。⑥文化形式不同,其傳播的方式和平臺就會不同。廣播具有即時性、隨機性和互動性,更適合以聲音為載體的文化形式;電視直觀易懂、形象生動,更適合以形象為載體的文化形式;新媒體互動性高、參與性強、傳播速度快,并可對廣播電視節目推廣形成強大助力。三種媒介平臺優勢互補,對于講好當地城市故事、傳播城市文化可謂是最優組合。
三、講述當地城市故事的方式
(一)講故事的模式方法
無論廣播還是電視,講故事的方式無外乎以下幾種:專題節目,包括歷史文化節目、人物故事節目、特色文化節目、旅游節目等;紀錄片,適合講述人物、特色風光、文化遺產等;邀請學者、名家演繹地方歷史故事、傳說等的文化講堂;娛樂或綜藝節目,適合表現地方戲曲、地方文藝等,本文重點探討專題節目和紀錄片兩種方式。以原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制作的廣播專題節目《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和原中央電視臺創作的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為例,這兩個節目都是把文化與人、環境和地域風俗放在一起來體現中國人的文化情懷。
《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以廣播特寫的形式記錄中國傳統文化。第一季聚焦各地方言,播出了《上海的“腔調”》《神諞陜西》《四川“好巴適”》《粵語鏗鏘》《徽州韻味》等。方言在人類學研究中具有重要意義,它所承載著的是一個地域最獨特的文化基因,是故鄉的聲音,是鄉愁的記憶。《舌尖上的中國》圍繞中國人對美食和生活的美好追求,用具體人物故事串聯講述中國各地的美食生態,質感鮮明的生活細節、情感飽滿的地域文化在這部紀錄片里得到充分展示,這就是中國人的文化特質。
國家級媒體的優勢顯而易見,可以集中人力物力財力進行拍攝,內容有深度,易出精品。而對于地方媒體來說,資源就在身邊,卻往往被忽視。而且,地方媒體往往策劃能力不足,資金投入、制作水平沒有保證。建議地方廣電媒體積極尋找屬于自己特色的文化資源,采取廣泛合作的方式,打造精品文化節目。如上文所說的“浙江文化印記”,就是地方廣電媒體與地方政府合作,對當地文化資源進行文化傳播的范例。
(二)加大融媒體傳播力度
近年來,許多文化紀錄片、原創文化綜藝節目擁有大量90后甚至95后、00后受眾,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主動擁抱傳統文化。從《我在故宮修文物》到《奇妙之城》,再到《上新了,故宮》,“Z世代”開始成為傳統文化的愛好者,他們使這些媒介文化產品具備了破圈傳播能力。所以,城市故事不但要在廣播電視中播放,更要在新媒體平臺上進行傳播互動,使年輕一代成為文化節目的愛好者、創作者、傳播者,由此,才能在新的媒介環境中真正發揮地方主流媒體的引領性和影響力。
四、結語
一個民族的自信,首先在于文化的自信, 有了文化自信,才能打破歷史虛無主義、文化虛無主義。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留存在土地上的文化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以創新的形式講好各自城市故事,傳承文化基因,樹立文化自信,應成為各個地方廣電媒體的時代任務,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完成主流媒體的責任擔當,成為中國文化傳播的地方主力軍。
注釋
①《習近平: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新華網,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2/26/c_118723453_3.htm.
②〔日〕志賀重昂:《如何使日本國成為日本國》,《國民之友》,1888年第10期。
③魯西奇:《中國歷史發展的五條區域性道路》,《學術月刊》,2011年第2期。
④⑥譙嬌:《苑利:文化地標無需“打造”,但需根植傳統》,《文化月刊》,2021年2月號。
⑤董碧水:《首批20項“浙江文化印記”公布》,中國青年報客戶端,2020年5月14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66671115115068227&wfr=spider&for=pc.
(作者單位:遼寧省遼陽廣播電視臺)
(本文編輯:李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