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興旺
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把“整本書閱讀與研討”排在18個學習任務群的首位,并且貫穿始終。整本書閱讀對于我們學生閱讀習慣的養成和思維能力的提升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但在普通高中,學生整本書閱讀的情況不是很樂觀。
(一)閱讀時間不足,閱讀環境不佳
在高考指揮棒下,學生面臨比較重的學業壓力,沒有多少時間來閱讀整本書,就算是閱讀,也是為了應付考試的急就章。加上閱讀見效又比較慢,許多教師也不太愿意讓學生在整本書閱讀上花費太多的時間。更不要說家長了,他們是不會愿意讓孩子閱讀整本書這樣的“大部頭”,畢竟他們覺得這樣做是得不償失的。這樣一來,學生在整本書上的閱讀時間很有限了,閱讀的內外環境也是很不理想的。
(二)閱讀品位不高,閱讀效率低下
中學生普遍對漫畫類、娛樂資訊類、奇幻小說類、言情小說類和教輔資料類比較感興趣,主要目的在于休閑娛樂、尋求刺激、應付考試等,導致學生的閱讀品位上不去。同時,由于閱讀內容側重于圖片信息、故事情節與試題指導等方面,很容易導致學生閱讀方法單一。長期下去,學生就會缺乏應對閱讀整本書這樣有一定梯度的文本處理能力,他們的閱讀效率自然也會比較低下。
(三)指導目標功利,指導形式隨意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實施和整本書閱讀重要性的增強,許多語文教師也試圖改變缺席“整本書閱讀與研討”的尷尬地位,但仍然有不少教師在閱讀指導上依舊停留在提高學生閱讀應試能力和高考作文素材的積累運用上,甚至樂觀地認為有了閱讀指導就會有相應的效果,學生考試自然也就會得高分。久而久之,比較隨意的閱讀指導課逐漸淪為課內閱讀指導和作文教學的附庸。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指出,開展“整本書閱讀”活動“可以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整本書,拓展閱讀視野,建構閱讀整本書的經驗,形成適合自己的讀書方法,提升閱讀鑒賞能力,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促進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深入學習和思考,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在提倡學科核心素養的今天,我校十分關心與重視學生的整本書閱讀。為了讓整本書閱讀通過圖書館閱讀這個平臺“落地生根”,切實讓整本書閱讀伴隨并滋養學生終生,學校從“軟硬件”兩個方面做了不少努力。
(一)加強學校圖書館的“硬件”建設
自從2013年搬入新校區之后,我們學校擁有了一座大氣的圖書館,有4個閱覽室(其中有1個電子閱覽室),每個閱覽室可以同時容納150人,還開設了專門的語文閱讀課,并將此納入正常的語文教學計劃課時之中,每個班級每周安排一節課來圖書館閱讀書刊,學校每周末安排一天讓學生進圖書館讀書。正是因為學校的重視和積極支持,圖書經費得到了相應的保證,圖書館的藏書結構得以優化,藏書質量也相應地得到提高。
圖書館工作人員的素質,將直接影響圖書館服務水準,影響學生素質的提高。為此,學校根據2018年5月教育部印發的《中小學圖書館(室)規程》,重視圖書館工作人員的建設,切實提高工作待遇,還專門招聘了圖書館專業畢業的教師,積極提高圖書館工作人員的圖書管理水平,增強他們的業務素質和職業道德。
但學校圖書館光有良好的“硬件”設施還是遠遠不夠的。沒有閱讀行為的學校,教育出來的學生也很難有閱讀的習慣;沒有閱讀習慣,在未來的社會和挑戰中,他們或許很難有完整的精神生活和充實的人生。當然,閱讀行為與閱讀習慣的養成離不開教師的針對性閱讀指導。
(二)根據學生需要進行“軟件”建設
1.做好問卷調查,做到有據可循
筆者開展了有關中學生圖書館整本書閱讀情況的問卷調查(從閱讀背景、整本書閱讀情況、圖書館閱讀情況三個方面),并做好相關的數據統計和分析,以便對學生的閱讀情況、閱讀趣味、閱讀心理和閱讀行為等有較為詳細的了解,從而為后面的閱讀指導和閱讀行為提供相關依據。
2.開設指導課程,做好分類指導
根據前期的問卷調查及數據分析,我們在充分考慮和尊重學生閱讀取向的基礎上,為學生開列了相應的閱讀書目,開設了每周一次的推薦書籍課和閱讀鑒賞分享課等。
針對學生閱讀品位不高的現實問題,我們在培養學生閱讀興趣的過程當中,積極加以引導,盡量消除那些對學生有巨大誘惑的漫畫類、娛樂資訊類、奇幻小說類和言情小說類等低品位書刊的“魔力”,帶領學生走進經典,品味經典,嘗試用經典作品的魅力去滋養學生。同時,我們“根據不同的閱讀目的,針對不同的閱讀材料,靈活運用精讀、略讀、瀏覽等閱讀方法,提高閱讀效率”。正如弗朗西斯·培根所說過的:“有些書可以淺嘗即止,有些書是要生吞活剝,只有少數的書是要咀嚼與消化的。”我們必須且只有教會學生必要的閱讀方法,才能幫助他們進行長期的、自主的閱讀活動,進而讓他們學會“放手”去讀。
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根據學生的閱讀能力從閱讀的層次上去指導學生的閱讀行為。為此,我們可以借鑒美國的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爾斯·范多倫在《如何閱讀一本書》中提到的“閱讀四個層次”構想去指導學生的閱讀。
3.實現內外銜接,做足拓展深化
在實施整本書閱讀的過程中,我們要努力實現課內閱讀教學與課外閱讀的有效銜接。無論是課內閱讀教學,還是課外閱讀,對學生的閱讀能力的要求基本上是一致的。在具體的閱讀活動中,我們需要“入乎其內,出乎其外”,用課內閱讀的教學技能方法去指導課外閱讀活動,用課外閱讀活動來提升課內閱讀技能方法,做到內外銜接與互補。
而實現課內外閱讀的有效銜接的關鍵是我們教師對閱讀材料的甄別、選擇。這就要求我們必須選擇能夠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與課內閱讀教學內容和題材有相關的聯系,可以拓展與深化課內閱讀的課外閱讀材料。我們只有做到這樣,才可以讓學生在閱讀上“內外兼修”。
4.加強過程控制,做到“心中有數”
如果想要掌握學生的閱讀行為與過程,我們還需要針對不同年級制訂不同的量化標準,以期加強對學生整本書閱讀的過程管理與控制。在閱讀時長、閱讀量、閱讀效果等三個方面,我們必須要做到“心中有數”。
除了確保學生在圖書館有充足的閱讀時間之外,我們還要讓學生自己根據閱讀情況對在單位時間內的閱讀量和閱讀總量逐步提高要求,并做好相應的閱讀記錄。與此同時,結合學校的工作安排和學生的具體閱讀情況,我們還可以分年級或班級開展多樣化的整本書閱讀成果展示活動,如片段朗讀、讀書筆記、讀書報告會、讀書沙龍等,以培養和固化學生的閱讀能力和閱讀習慣。
“好的閱讀,也就是主動的閱讀,不只是對閱讀本身有用,也不只是對我們的工作或事業有幫助,更能幫助我們的心智保持活力與成長。”讓我們充分利用圖書館的有利資源,靜下心來閱讀整本書。
作者簡介:安徽省宣城中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