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冠宇 張亞東 閆爽

進入2021年中國牛年,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堅定文化自信,堅持文化創新,一批重頭、新穎、奪目的文藝節目以精巧創新和精神內核,豐富活躍了新春電視熒屏,收獲受眾廣泛好評,連續推出的《典籍里的中國》《中國詩詞大會》《經典詠流傳》《美術經典中的黨史》等文化經典系列節目不但讓電視觀眾贊不絕口,更是讓喜歡在新媒體端看節目的年輕人愛不釋手,把多個節目送上新媒體熱搜。
作為總臺推出的獻禮建黨百年的重磅作品,總臺聯合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央美術學院等單位制作的百集特別節目《美術經典中的黨史》1月25日起在總臺綜合頻道晚間播出。在每集15分鐘的節目中,以嘉賓訪談、故事短片、作品展示、動畫示意等多元表現手法表現了決勝千里的戰場畫面、熱火朝天的建設場景、日新月異的時代華章……一幅幅美術經典匯聚成偉大的時代畫卷。藝術之美和歷史細節在節目中跨界融合,生動闡述了一個事實——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
《美術經典中的黨史》節目也引發了3月在北京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的政協委員的濃厚興趣。全國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閉幕之際,“觀察君”專訪了數名來自文化藝術界的全國政協委員,想聽聽委員們怎樣評價總臺特別節目《美術經典中的黨史》,看看創作美術作品和講述黨史故事之間可以發生怎樣的跨界聯系。
徐里: 《美術經典中的黨史》是一個非常好的節目。每期節目都有黨史專家和美術專家做客演播室,通過經典的美術作品來回顧黨的輝煌歷史,同時又展現每一部經典作品的創作風格、創作背景以及其中感人肺腑的黨史故事,將黨史知識與藝術審美融為一體,帶領觀眾從美術經典中領略了信仰之美,非常具有感染力和影響力。
節目選取的油畫作品很有代表性。比如《啟航》這幅油畫,它用寫實主義手法再現了中共一大南湖會議登船啟航的歷史瞬間:畫面中,毛澤東同志身著藍色長衫、肩挎布包在船上眺望,壓頂的烏云和遠處的曙光形成了鮮明而又強烈的對比,船上每一個人物的站位和表情都有特殊意義。一個大黨誕生于一條紅船,節目通過《啟航》這幅油畫向我們揭示了“紅船精神”,而這正是共產黨人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節目跨界的創新表現方法將黨史與藝術相融合,再一次在人民心中鑄就起了中華兒女心中永不褪色的精神豐碑。
習近平總書記曾說過,凡是傳世之作、千古名篇,必定是篤定恒心、傾注心血的作品。十八大以來,我們緊跟時代步伐,創作了大量體現時代精神的重大題材作品,包括抗戰勝利70周年、建黨95周年、建軍90周年、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等等。這兩年半以來,我們正在進行“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的美術工程”,240多個選題由黨史專家不斷調整完善,重大主題創作反復打磨。我們可以為《美術經典中的黨史》這個節目的未來制作提供大量的新時期經典之作。希望通過這種跨界合作,以歷史縱深感和激情澎湃的藝術渲染力再現中國共產黨100年來波瀾壯闊的光輝歷程和感人事跡,熱情謳歌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取得的翻天覆地的變化和成就。
李象群: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我們關注到總臺綜合頻道有一個非常好的節目——《美術經典中的黨史》。這檔節目“以畫為體,以史為魂”,通過具有代表性的經典美術作品將黨史教育和藝術審美巧妙融為一體,很有創新意義,同時也把我們美術工作者所要表達的精神通過藝術語言和影像呈現給觀眾,二次創作也很有價值。
“話百年黨史,謀民族復興”正是美術界開展黨史教育的重要課題。魯迅美術學院的前身是1938年成立于延安的魯迅藝術學院(簡稱魯藝),是中國共產黨創辦的第一所藝術院校。革命戰爭年代里,魯藝曾與一大批文藝家和經典作品的名字聯系在一起。延安就像星火一樣,新中國的美術從這里走出來。
近五年中我三次回延安,帶領團隊塑造了大量黨史人物雕塑,還舉辦了“我們從延安走來”魯迅美術學院校史及藝術作品展,以傳承“魯藝”的紅色基因。2020年,我們團隊精心設計制作了《志愿軍》《跨過鴨綠江》《支援》《首戰告捷》《和平》《生命之援》《杜鵑分外紅》等七組主題雕塑,反映抗美援朝精神的豐富內涵和時代價值。我們從延安一路走來,用實物讓大家參加到黨史學習教育中,雕塑看得見的黨史。
對于我們來講,學習黨史不僅在紙上、語言上,還要化作行動,用畫筆和雕塑刀來描繪黨史。比如我們魯迅美術學院在中央黨校創作的大型組雕《旗幟》,先后拿出幾十種創作方案,收集了各民族服飾、相貌、神態的大量細節資料、每個組雕中的社會身份都有人物原型。我們集全院之力、匯集體之智,用雕塑語言書寫和記錄人民的偉大實踐,彰顯信仰之美、崇高之美。我們也希望通過《美術經典中的黨史》這樣的節目把我們的作品和我們塑造的這種中國精神和中國力量傳達給全國觀眾。
張顯:總臺的百集特別節目《美術經典中的黨史》從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各個歷史時期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的美術作品中,遴選出了100件最具代表性的美術經典作品,邀請美術評論家和黨史專家從不同角度對作品的藝術價值和創作背景進行了詳細的解說,生動再現了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來披荊斬棘、波瀾壯闊的光輝歷程。通過美術評論家對每幅美術作品的創作立意、技法表現、構圖、氣氛等方面的點評,觀眾可以準確地了解作品所要表現的思想內涵;通過畫家本人的敘述,觀眾更能了解畫家在創作過程中的心路歷程;而黨史專家所講述的作品背后的故事,則把觀眾帶回到那一段段篳路藍縷、櫛風沐雨的艱難歲月。每每講到一個歷史事件時,我們的腦海里就會浮現出那一幅幅鮮活的畫面。這是一次美育教育,一次美的欣賞,更是一次生動形象的中國共產黨黨史的教育。
《美術經典中的黨史》是一次有益的探索和創新。電視不僅可以在演播方式上動用各種技術手段對美術作品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詳細展示,而且能巧妙地將黨史與美術中所蘊含的深層關系通過多媒體手段緊緊地聯系在一起,讓觀眾在觀看節目時仿佛身處多個時空,時而與畫中人物同呼吸共命運,時而與藝術家創作時的心境產生共情,從而實現黨史、美術與受眾之間的深層融合。
董希源:《美術經典中的黨史》這個節目我不僅認真地看了一遍,關于山水畫題材方面的內容還回放看了多遍。在建黨100周年之際推出這個系列節目,非常及時,令人振奮,總體感覺站位高、視野闊、容量大、啟發多。
我曾多次創作過包括《春風情滿梁家河》在內的一批主題性作品,因此對于將藝術作品與黨史故事講述聯系在一起的創作方式特別有體會,它對于回顧黨的光輝歷程、緬懷先烈偉績、弘揚老一輩的革命精神、激發廣大青少年報效祖國的愛國熱情、團結凝聚各方力量實現中國夢,都具有十分深遠的現實意義。
《美術經典中的黨史》節目中的主題作品,由于藝術性、思想性與時代性的完美結合,具有獨特而又重大的正面宣傳意義。因此我建議,除了節目在各級各類媒體展播外,還應在各地美術展館展出相關藝術作品,定期組織創作主題性作品和全國性巡展。在這些藝術作品中挑選出最具代表性的編選入中小學美術教材中,真正成為青少年學生美術學習的經典。
從董希文的《開國大典》、胡一川的《開鐐》、羅工柳的《地道戰》等一批影響幾代人的美術作品,到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推出的這個系列節目,無不說明一個問題:黨史這一重大題材是藝術家出經典、出震撼人心作品的主陣地,我們文藝工作者要倍加珍惜,俯身大地,深耕藝苑,創作出更多更好的彰顯中國精神、催人奮進的精品佳作,不辜負這個偉大的時代。
(作者單位: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創新發展研究中心)
(轉自CMG觀察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