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小風
【摘要】 隨著媒體社會化、社會媒體化的演進,媒體傳播深度介入人類生產、交易、消費各個領域。針對復雜的傳播現狀,本文提出“復合沉默螺旋”概念,提議創建智能新聞預警反饋系統,連通政務權威數據資源,前置于媒體宣傳管理環節,通過智能搜索、預警、反饋等對社會輿論施行干預、引導,形成基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大眾共識。
【關鍵詞】復合沉默螺旋 ? 人工智能 ? 新聞資源 ?整合
【中圖分類號】G220 ? ? 【文獻標識碼】A
2016年3月到2017年1月,人工智能機器人“阿爾法狗”連勝圍棋世界冠軍李世石、聶衛平等圍棋名將,讓人們對人工智能又憂又喜,感覺生物人似乎很快將被智能機器人所替代。有專家稱,“阿爾法狗”和機器視覺、自動駕駛、機器深度學習等均屬工具性單一弱人工智能技術,仍是可控智能工具。但毫無疑問,即使這樣,人工智能也已經在傳播領域廣泛應用并產生了巨大效應。自2012年始,今日頭條通過機器學習、大數據挖掘等技術推送用戶可能喜歡的內容,近十年來“頭條系”已漸成智能交互平臺頗具影響力的一股力量。
“阿爾法狗”有價值網絡和策略網絡兩個“神經”系統,前者判斷局勢,后者選擇行動。兩個系統在相互對抗與學習中不斷循環,直至找出最優解決方案。這種人工智能無監督學習的技術飛躍對我們的啟示在哪里?本文借用“沉默的螺旋”理論探討廣電媒體智能化整合新聞內容資源和創建智能新聞預警反饋系統的途徑及可行性。
一、“沉默的螺旋”理論
德國社會學家伊麗莎白·諾爾-諾依曼(Elisabeth Noelle-Neumann)根據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德國大選時的民意調查數據提出了“沉默的螺旋”理論:趨利避害及從眾心理造成人類對于自己的意見總是“見風使舵”地表達、跟從。感覺自己意見占優勢便大膽表達,感覺自己意見屬少數派便保持沉默以防被孤立,幾經循環,優勢意見更趨強大,劣勢意見聲音更為弱小。
在互聯網出現之前,個人是信息孤島,主要依賴大眾傳媒與社會建立連接,因而擁有輿論話語權的媒體具有特殊的影響力,擁有對社會資源、文化力量的強大整合力,對社會發展方向具有巨大的引導力。
當下,不管是微博、微信還是抖音、快手等短視頻社交平臺的火爆,都使受眾的交互需求得到了極大滿足。2020年,媒體直播帶貨也已全面浸潤在經濟、消費、社會管理的方方面面,這種將傳播、社交、商貿融為一體的行為方式成為傳播史上史無前例的現象。
社會組織形態將借由傳播技術、傳播理念的更新發生深刻變化,而變化的背后則是人的因素。網絡原住民90后、00后人群漸成社會主流,他們信源多樣、思維獨立,不囿于學校教育的認知范疇,在人格成長期擁有父輩不曾有過的、便捷的學習渠道和能力,對社會輿論的影響漸強。可以說,“沉默的螺旋”理論的社會人群特征發生了很大變化。
二、社會化媒體下的“復合螺旋”
中國傳媒大學常寧博士曾就90后人群社會化媒體行為對國內15所大學的1500多名學生進行調查,考察其在現實生活、網絡匿名和網絡實名環境下意見表達、媒介接觸、社交分享的態度和心理。結論是90后人群整體個性不跟風。他們被數據分割到不同群體,各有其成長經歷和家庭故事背景,但符合“沉默的螺旋”的人只占總數的1/5。約一半人不隨波逐流,從理論上講,“沉默的螺旋”理論對他們不起作用。他們一是在現實、網絡匿名、網絡實名三種環境下都表達意見,二是在現實、網絡實名環境中表達意見而在網絡匿名時沉默。他們選擇表達或沉默,與現實、網絡及是否匿名都無關,只因“想”或“不想”。①
我們通常認為,當面交流壓力最大,網絡虛擬環境下則可盡情發表評論,而90后人群在網絡匿名環境下沉默的比例最高,在現實中反而表達的意愿最強。他們有獨立見解并對言論負責,不愿為真相不明的信息浪費時間。他們希望網絡環境規范,更喜歡現實中與人討論、交流的真實感。
90后人群的這些特征,勢必會與符合“沉默的螺旋”理論的人群形成一個個互不兼容、異彩紛呈的輿論場域,并相互影響、彼此吞噬,最終形成一個或數個具有代表性的輿論傾向,筆者稱之為“復合式沉默的螺旋”,簡稱“復合螺旋”。
這種局面有利的一面是,大眾表達順暢、自由,輿論寬松,獲取自我肯定、社會尊重的途徑多樣;不利的一面是,長期分散、復雜多變的社會意見會浪費大眾注意力,甚至混淆視聽,干擾民眾對正確價值的鑒別、選擇。
單一“螺旋”時代,媒體的導向工作簡單、明確,而“復合螺旋”環境下的導向把控,主流媒體須應時而動,有干預有引導。特別要早策劃、早介入,才能打好主動仗,在紛繁復雜的輿論漩渦中起到一錘定音的作用。
筆者認為,新聞資源的智能整合可作為主流媒體可控“復合螺旋”的突破口。
三、主流媒體的可控“復合螺旋”及其技術實現
(一)信息繭房對認知能力的傷害
人工智能越發展,機器越聰明,普通人會變得慢慢放棄決策權。當今看似主動實則被動的信息選擇造成的信息繭房往往使人們的認知趨于片面化,只接收愿意聽的意見,由此造成了信息的割裂狀態,產生意見對立,造成多種矛盾。例如:基于“算法”的投其所好式的推送,在推送→接受→沉入的不斷循環中,用戶的片面認知不斷被強化,無法多角度接受客觀信息,無法接受、介入、融入客觀全面的價值討論中,極易失去客觀判斷能力。
(二)兩個輿論場的對立對輿論環境的傷害
主流媒體的記者編輯作為“守門人”,在職業紀律約束下,通過對信息的組合,影響、引導大眾價值觀,其傳播內容對社會主流價值觀形成至關重要。“復合螺旋”情形下,輿論引導的目的既是讓大眾真實表達意見、參與社會輿論博弈,又要引導形成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共識,實現社會和諧。
近年來,主流媒體在公共輿論引導方面遇到挑戰。2018年元月3日,西安突發雪災,因相關部門應對不及時,導致市民出行難。網友一篇《大雪暴露了誰的懶政》的帖子引爆輿論,相關文章和評論在多個公眾號以10萬+的速度迅速轉發。為此,陜西電視臺《都市快報》欄目以“自掃門前雪”展開話題討論,極力引導商戶、群眾掃雪保暢通。但是由于兩個輿論場的傳播場景、路徑、氛圍差異甚大,其掃雪倡議并不被自媒體認同。欄目記者欲通過個人微信公眾號發帖介入網絡輿論場,抨擊利用雪災博取眼球的“鍵盤俠”,也因缺乏經驗而收獲甚微。隨后在地方政府的引導下輿情才漸趨平靜。可見,輿論場的割裂能令任何一件民生事件隨時演變為輿論危機,甚至造成危害。主流媒體作為引導社會輿論的主要力量,在網絡輿論這一主戰場的缺位、聲弱或是引導方式不恰當,都是欠妥的,要積極主動參與,尋找到融入網絡輿論場的妥當方式。
(三)主動作為需要技術賦能
上文事例中,自媒體帖子由于對市民出行困境感同身受,情緒化的文章能迅速引發“戾氣”,蹭熱度、推熱點。輿情發酵于網民,自媒體推波助瀾,形成的輿論漩渦擾亂了民心。圍繞輿情,當地主流媒體反應迅速,但沒有找到引導輿論好方式,過程略顯被動、無序。這種局面需要媒體主動調整,與網民平等和諧互動,形成可控“復合螺旋”,才能占領輿論制高點。
當前,人工智能技術已經有巨大的飛躍,文字、語音、圖片、視頻轉換語義文本等機器識別技術已極為成熟,生物識別應用更是遍地開花。筆者設想,以“人工智能+主流媒體宣傳管理手段”創建前端智能新聞預警反饋系統或為可行。該系統通過深度學習技術,從輿情預警、應急方案、平臺整合、標準化內容推薦等各個環節連通系統內各傳播渠道,具備對輿情熱點、焦點、難點的監控、預警、回應、方案推薦等功能。通過獲取文字、圖片、視頻、語音各形態的全媒體新聞數據,依據輿情管理的需要定義算法,訓練“神經”系統,完成設定的輿情預報、消弭爭端、以正視聽的價值目標。
策略是:系統24小時搜索、分類、標識、甄別新聞數據,某項數據一旦接近閾值,便自動觸發預警程序;同時提供輿情智能分析報告,從信息安全級別、涉及區域和人群分類、后果預測、多級解決方案列表及優劣分析、新聞引導干預方案、反饋傳播參考文本、最優分發平臺及技術實現路徑等方面提供一攬子方案。
智能新聞預警反饋系統是在傳統主流媒體“三審”制度基礎上疊加的人工智能助手,該助手的算法定義要貫徹宣傳管理意圖,通過接通當地智慧城市、政府公共管理數據平臺,獲取最權威、可靠的信息來源,使主流媒體成為社會最可信賴的新聞機構。
注釋
①常寧:《當“沉默的螺旋”遇到中國的90后》,鈦媒體網,2014年2月11日,http://www.tmtpost.com/92
287.html.
參考文獻
1. 〔德〕伊麗莎白·諾爾-諾依曼(Elisabeth Noelle-Neumann):《沉默的螺旋:輿論——我們的社會皮膚》,董璐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
2.陳力丹:《輿論學:輿論導向研究》,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2016年版。
3. 〔英〕邁爾-舍恩伯格、庫克耶:《大數據時代》,盛楊燕、周濤譯,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4.翟振明、朱奕如:《馬斯克的“腦機融合”比人工智能更危險》,《南方周末》,2017年5月25日。
(作者單位:陜西廣播電視臺)
(本文編輯:林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