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建剛 孟朝月

在供給側與需求側之間,品牌將會起到重要的橋梁和紐帶作用,也會對GDP的增長和居民收入的增加發揮內生循環作用
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我國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突破100萬億,比上年增長2.3%,在疫情不利的環境下,中國經濟實現“深V”反轉舉世矚目,成為帶動世界經濟增長的第一引擎。同時,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為2.1%,與GDP增長基本同步。我國經濟呈現這一良好經濟現象背后,引發了我們對中國品牌的重新審視。
當今經濟環境下,在供給側與需求側之間,品牌將會起到重要的橋梁和紐帶作用,也會對GDP的增長和居民收入的增加發揮內生循環作用。在供給側,品牌發展會調整供給結構并拉動GDP增長,供給增加和GDP增長也會反哺品牌孕育和發展;在需求端,品牌發展會引領消費觀并刺激消費增長,消費增長也會促進品牌繁榮并倒逼品牌提升。品牌已經成為供給之間的助推器、平衡閥和催化劑。
供給端機遇??經濟增長催生更多優質品牌
我國的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后,能夠保平穩持續地增長,表明國家供給側改革成效顯著。供給側改革強調:“提高供給質量,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更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高質量的產品和優質的服務是品牌培育的前提,而能夠適應需求變化持續供給滿足消費者需求的產品或服務是培育強勢品牌所必需的。隨著新經濟、數字經濟的迅猛發展,優秀品牌將對供給側產生重要的助推作用,同時,優秀品牌也會影響中國的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資源的平衡與聚集,從而進一步降低產業集中度,催生和助力優秀品牌成長壯大。
需求端機遇?收入增速為品牌提供了市場
2020年12月11日中央政治局會議上首次提出“注重需求側改革”,會議強調:“要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時注重需求側改革,打通堵點,補齊短板,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良好態勢。”這為中國品牌的發展帶來了大好時機。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1%的增速,這意味著中國消費者對品牌的需求將會呈現出:創新化、高端化和體驗化。也標志著中國消費市場正在從性價比驅動轉變為品牌驅動。這也對未來的品牌培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一定要以滿足消費者美好生活為導向,堅持創新引領和工匠精神,既要確保高端質量,又要確保品牌與消費者的情感溝通和體驗互動,才能最終獲得消費者的品牌信任和品牌忠誠。
新的挑戰消費模式變化成為發展新機遇
在經濟形式整體利好的大局勢下,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我們看到全年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實際下降4.0%,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下降3.9%,在數字下降的表象之后,我們更應該看到是消費模式的變化。一方面受到各地區疫情防控政策的影響,消費者在受限的活動半徑里面,進行線下消費的成本大大增加,線上渠道使得供需之間的橋梁更加通暢和便利。但線上消費購買前無法真實感知實體產品,這使得企業的品牌培育和品牌形象變得尤為重要。長期的線上消費使得消費者對品牌的判斷趨于理性,會通過各種方式搜集品牌的相關信息,并且相比于客觀的文字描述,消費者更偏好于相信他人對品牌產品的直觀體驗,因而新環境下企業的品牌傳播變得尤為重要。
整體來看,隨著我國經濟的穩定增長、供給側改革效果顯現以及經濟發展雙循環戰略部署的逐步實施,培育品牌的基礎和能力得到進一步地充實和提升;同時伴隨居民收入的增加和消費結構的升級,消費者對品牌的需求尤其是優質品牌的需求日益旺盛。品牌的培育與發展迎來一個機遇期。但隨著疫情變化和外部環境存在諸多不確定性的增加,品牌的發展也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企業的品牌塑造不僅需要自身的努力,還應在政府的引領下,在中介、教育、金融、媒體與消費者等利益相關者的共同推動下,協同共進構筑品牌生態圈,共同推動中國品牌價值提升。隨著我國主導的ISO20671品牌評價國際標準的發布,說明我國在全球品牌價值評價的話語權大大增加,中國品牌應把握機遇,聚勢謀遠,直面挑戰,迎難圖新。讓供需之間的品牌橋梁更加堅實順暢,并最終推動中國供需雙側改革迎來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