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心

梁淑怡 ? 本版制圖
2020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世界經濟深度衰退、全球產業鏈加速重構、氣候變化加重氣象災害等問題,讓人們開始重新思考企業與社會、政府的關系。
企業發展必須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在追求合理利潤的同時,運用自身的資源和影響力,與政府和社會共同解決當前面臨的發展問題,并從長期主義出發,積極打造一個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社會,這一觀點逐漸成為企業界新的共識。
2020年,中國企業立足新發展階段,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強科技研發與創新,積極參與落實“六?!保ū>用窬蜆I、?;久裆?、保市場主體、保糧食能源安全、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保基層運轉),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成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綠色復蘇的堅實力量。
中國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重點也逐步向創造綜合價值、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方向轉變。在提高全要素生產效率的同時,以盡量少的投入,通過科學有效的資源配置,生產盡量多的優質產品,服務經濟健康、社會公平、生態可持續。
因此,對企業創造的綜合價值的評價,也需要超越財務回報,從內涵更廣泛的經濟、社會和環境“三重價值創造”入手,科學、客觀地衡量企業為有效應對氣候變化、全球疫情、經濟差距和社會不平等做出的貢獻。
鑒于此,南方周末中國企業社會責任榜的評價指標體系進一步聚焦為三個方面:企業的社會責任管理、績效與合規?!肮芾怼敝饕疾炱髽I是否將社會責任理念納入公司治理體系,是否建立了相應的管理制度;“績效”主要考察企業創造的經濟價值、社會價值和環境價值;“合規”主要考察企業在評價期內是否發生了社會責任相關負面事件。其中,“合規”是在綜合考慮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現狀及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發展階段增設的特色評價維度。
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方向和內容會隨經濟社會發展而動態調整。為更加科學、準確、有效地衡量企業的社會責任表現,2020年南方周末中國企業社會責任榜調研進行了三個方面的優化與調整:
一是指標體系的優化。增加對企業研發創新和應對氣候變化的關注。為有效衡量企業的研發水平,設置了“新增授權專利數”“研發投入總額”“研發投入占營收比例”“研發技術人員比例”四個指標。此外,為評估企業對國家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響應速度,從管理、投入、績效和信息公開四個維度,設置了“應對氣候變化的戰略和舉措”“環保投入占營收比例”“溫室氣體排放量”“溫室氣體減排比例”“新能源使用占比”五個指標,考察企業在雙碳目標下的低碳轉型速度和力度。
二是部分指標性質調整。進一步壓縮定性指標數量,增加定量指標數量,讓榜單更加聚焦企業“做得如何”而不是“說得如何”。
三是搭建數據庫平臺。為更加高效、準確地開展調研評價工作,項目組搭建了“善擇-中國企業社會責任大數據平臺”,實現了部分企業數據的自動抓取、分析和計算。
2020年南方周末中國企業社會責任榜調研共歷時6個月,納入觀察樣本企業725家,比2019年增加38.6%,涵蓋了中國制造業100強、中國服務業100強、外資在華企業100家,以及房地產、互聯網、汽車、銀行和醫藥5個行業,具體調研流程、技術路線如圖1。
總體看,上榜企業的社會責任管理水平和績效水平穩步提升,300家上榜企業的社會責任平均得分為52.84分,比上一年度小幅提升。
經濟表現受疫情影響,“VUCA時代”企業更加重視研發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經濟發展帶來較大沖擊。中國有效控制疫情后,經濟運行逐步恢復常態。2020年全年國內生產總值首次突破100萬億元,比上年增長2.3%,成為世界主要經濟體中唯一實現正增長的經濟體。
上榜企業中,營業收入和利潤實現雙增長的企業占46.3%,其中,營業收入實現正增長的企業占68.3%,利潤實現正增長的企業占58.3%。在繳納稅費方面,2020年中國政府為市場主體減負超過2.6萬億元,政策紅利也在調研中有所反映,上榜企業中,44.9%的企業繳納稅費比2019年有所減少。
在“VUCA時代”(不穩定、不確定、復雜和模糊),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科技創新。根據相關規劃,規模以上制造業研發經費內部支出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要在2020年達到1.26%、在2025年達到1.68%。研發投入強度是企業高質量發展的保障。2020年,上榜企業愈加重視研發,在年度研發投入、研發技術人員占比、年度授權專利等指標方面均有大幅提升。據統計,上榜生產制造型企業中,有68家企業年度研發投入占比達到1.26%以上,有103家企業年度研發投入超過億元,有71家企業研發技術人員占比超過10%;在結果產出方面,上榜生產制造型企業中,有83家企業在2020年內獲得授權專利超過100件。(詳見圖2、圖3)
聚焦以人為本,員工福利與包容性成長大幅提升
2020年,勞動用工市場宏觀環境發生了顯著變化。一方面,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特殊背景下,企業遇到了大量的員工管理問題和挑戰,如員工健康與風險防控、延遲復工、靈活用工安排、員工情緒與心理健康等。另一方面,隨著新業態、新經濟模式的發展,新技術對就業的替代效應與就業創造效應并存,產生了數以億計包括外賣騎手、快遞小哥、網約車司機、網絡主播等在內的靈活就業人員,他們的勞動權益保障成為新的問題和挑戰。
在這種特殊的背景下,上榜企業堅持以人為本的可持續發展方針,從“六穩”“六?!钡恼胃叨龋摻ǚ€定和諧的勞動關系。上榜企業100%建立了職業健康管理體系或制定相關措施;人均福利投入、人均培訓經費等均有較大提升,女性管理者占比穩步提高,顯示上榜企業在員工關愛、員工成長、多樣性發展等方面的表現穩步提升。
在安全生產方面,2020年全國安全生產形勢總體穩定。上榜企業中,100%的生產制造型企業均建立了安全生產管理體系,其中,40%的上榜制造型企業年度安全生產投入超過1000萬元,比2019年提高11.6%。此外,10%的上榜制造型企業在調研期發生了安全生產事故,需要加強安全隱患治理和預防。(詳見圖4)
低碳轉型有挑戰,企業環境信息披露不足
2020年9月22日,中國宣布了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的愿景目標,吹響了全國低碳轉型的行動號角。2021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十四五”時期,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別降低13.5%、18%,并將這兩項指標作為約束性指標進行管理。
對企業而言,“3060”雙碳目標既是生存挑戰,也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在雙碳目標背景下,企業推進綠色生產、節能降碳,創新和發展空間巨大。部分先行企業已開始制定碳中和路線圖,從戰略和運營的角度加速綠色低碳轉型。據統計,上榜企業中,66.3%的企業已識別氣候變化風險,部分企業制定了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或措施;31.3%的企業披露了調研期內使用太陽能、風能等新能源的數據或新能源占企業整體能源結構的比例;40.7%的企業披露了調研期內溫室氣體排放量或溫室氣體排放強度。
溫室氣體排放強度是指每單位產值帶來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是衡量企業減碳效果的重要指標。調研結果顯示,上榜企業中,有10.3%的企業萬元營業收入溫室氣體排放量比2019年有所上升,溫室氣體減排依然任重道遠。
精確的數據統計和信息披露是企業環境管理的基礎,在推進環境與氣候協同治理的目標下,企業環境信息披露重要性凸顯。在上榜制造業中,披露能耗、水耗、廢水排放量、固廢排放量、溫室氣體排放量、新能源使用數據的企業比例在35.3%-44.7%之間,均尚未過半,企業仍需要提升對環境影響數據化管理的重視。(詳見圖5)
?下轉第1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