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省志
民政部日前宣布,將提升婚姻登記服務水平,推動各級婚姻登記機關設置獨立的頒證大廳,將頒證儀式引入結婚登記流程,通過加強婚姻登記的儀式感,讓當事人感悟、銘記婚姻家庭蘊含的責任擔當,構建新型婚姻文化。
結婚登記,是新人結婚的必要程序。只有經過登記,婚姻才受到法律的承認和保護。結婚登記后,會產生新的法律關系:兩個原本在法律上完全獨立的人成為夫妻后,產生相互扶持的法律義務,收入成為共同財產,在一些民事行為、行政管理中,雙方組成的家庭被當做一個民事主體,比如一些稅收優惠以家庭為單位計算,婚后購買房屋一般被認為是家庭行為,各地對房屋、汽車的限購也多以家庭為單位。
可以這么說,結婚證相當于婚姻關系的締約書,而結婚登記的過程,就是這一締約書被法律所認可的過程。因此,在絕大多數地方,結婚登記的程序與辦理其他登記業務基本上沒什么不同:在辦事窗口前,新人交上結婚申請書,以及身份證戶口本等證明材料之后,工作人員驗證身份后,照例詢問幾句是否自愿結婚,就可以拿到兩本結婚證。不算排隊時間,整個過程可能用不了幾分鐘。
但是結婚登記畢竟與普通的登記業務不一樣。對新人來說,由戀人關系正式升級為夫妻關系,這是人生的大事,是需要一些儀式感的,是值得紀念的。為了這種儀式感,很多新人會選擇在特殊的日子去辦理結婚登記,比如2月14日、5月20日(諧音“我愛你”),或者某一方的生日,或者雙方相識紀念日等等。一些地方民政部門也推出了結婚頒證服務,讓新人在登記員見證下,宣讀結婚誓詞,并由登記員將結婚證發給新人。頒證過程錄音錄像,交給新人以作紀念。不過,頒證儀式并不是結婚登記的法定程序,因此并不是所有地方的婚姻登記部門都有提供。民政部的十四五規劃中提出,將推動每個縣級婚姻登記機關至少設置一個獨立的頒證大廳,探索將頒證儀式引入結婚登記流程,實現頒證的常態化,體現婚姻的莊重神圣。
當然,官方的頒證儀式無法取代婚禮婚俗的地位。婚姻登記是現代的產物,而婚禮則源自古老的習俗。對大多數民眾來說,婚姻的神圣,更多來自傳統的婚禮。絕大多數新人結婚時,在登記之外,還會舉辦婚禮,有些來自不同地方的新人,甚至會在各自的家鄉舉辦兩次婚禮。
盡管各地習俗有不同,但在婚禮上,基本都會有夫妻雙方拜堂、拜父母、“改口”等環節。有些婚禮禮儀,傳承已久。同時,婚俗也在不斷變化,吸收了不少外來的元素。比如很多地方新郎在婚禮上穿西裝,而不是傳統的漢服唐裝,還有伴郎伴娘花童、交換戒指等,也都是“舶來品”。但無論婚俗如何變化,婚禮都是婚姻神圣的重要來源。
婚禮鄭重其事,有時花費還不小,也不宜簡單籠統地視為鋪張浪費,因為適當的儀式感本身也有重大的社會價值。婚姻不僅是兩個人的結合,也是雙方家庭、社會關系的連接。結婚登記是法律層面對婚姻關系的確認,而婚禮則是社會層面對婚姻的宣告。在婚禮上,雙方的親友、同事等都會出席,共同見證和慶祝。通過婚禮,夫妻雙方的關系得以確立,新人正式融入對方的家庭,婚姻也在雙方的家庭、社會關系中得以宣告和確認。這可以視為一種信譽監督機制,兩位新人在雙方社交圈的見證下互相承諾,對彼此忠誠、履行家庭責任,違反承諾的聲譽損失巨大,甚至可能在親朋圈“社死”。
有一些地方還有“鬧婚禮”的習俗。適當的“鬧”,能夠活躍婚禮的氣氛,為婚禮增加喜慶色彩和紀念意義。“鬧洞房”就是傳統的婚禮習俗之一。但是如果鬧得過分,那就可能適得其反。一些婚鬧行為可能對新人帶來身體或者心理的傷害,比如新郎被脫掉衣服扔到海里、綁到樹上等。因為過分、低俗的婚鬧導致發生悲劇的事,也不時出現。甚至還有一些人在婚禮上對伴娘上下其手,更是跨越了道德底線。這些惡俗是應該堅決抵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