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棠
(無錫學院 江蘇 無錫 214105)
為了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堅持“二為”(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方向、“雙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堅持揚棄繼承、轉化創新,保護、傳承與發展并重,以更好地發揮戲曲藝術在建設中華民族精神家園中的獨特作用。2015 年至今,中央有關部委和國家機關部門先后出臺了若干意見、通知,實施戲曲振興計劃,推進戲曲進校園。其中,在戲曲推廣普及過程中如何使戲曲精髓有效與受眾產生共鳴,提高信息普及到達率成為重要問題之一。
筆者經過前期研究發現,目前關于戲曲普及的研究大多是以傳播者為起點,并通過改變傳播途徑等方式就相關問題提出了解決之道,但忽略了對普及對象的研究。筆者通過對所選取的南京、無錫兩個高校在校大學生樣本的研究發現,受眾對戲曲的認知局限性是戲曲普及過程中一個重要的問題。在昆劇的傳播方面,受劇本內容文學性、傳統戲曲表演程式化的影響,受眾對舞臺演出唱腔、唱詞的理解以及動作內容的認知產生了一定的偏差。與此同時,筆者還調研了新媒體與大學生群體在昆劇傳播過程中的新型互動關系。
如圖1 所示,筆者從調查中發現,約56%的在校大學生認為昆劇是我國一門優秀的傳統文化;其次認為昆劇歷史悠久,昆劇劇本的文學性很強的大學生群體各占19.15%、11.35%;并有少部分學生認為其表現形式優美;抽樣的大學生中沒有學生認為昆劇已經不符合當下人的審美。從調研結果來看,大學生對昆劇的整體認同感較高,這種認同一方面源于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增強,另一方面來自于其對昆劇甚至戲曲的碎片化知識的積累。
圖1 大學生有關昆劇的認知現狀
聯系問卷調研結果,筆者在開展小組深度訪談時發現兩個較為突出的問題:
通過視頻展示的形式向被試播放昆劇《牡丹亭》片段、京劇《西廂記》片段、越劇《西園記》片段,大部分同學對劇種存在認知模糊的現象,特別是在對昆劇與京劇的區分上表現出明顯不足,這和當前整個戲曲在高校中的傳播方式是有關聯的。目前各院團在開展戲曲進校園的活動中,互動環節大多是通過展示身段、現場教學、模仿等形式與受眾群體展開互動。這種方法能夠在短時間內拉近與受眾的距離,使之產生認同感,但與受眾缺乏深度溝通。特別是在戲曲程式化方面,劇種、劇目之間的很多表演方式是趨同的,如江蘇省的三大劇種淮劇、錫劇、揚劇,都有《秦香蓮》這一劇目,從表演上看,常常表演此劇的三位藝術家裔小萍、袁夢雅、李開敏在進行演出時,其很多身段表演都是類似的,因為她們都是在青衣行當的框架下進行演繹的,不熟悉的觀眾僅憑這一點很難對劇種進行區分。
在視頻播放的過程中,被試能進行討論,討論的焦點集中在“某一角色的服飾很漂亮”“演員的表演大致是什么意思”“某一句臺詞是什么意思”幾個方面,而忽略了戲曲程式性、虛擬性、綜合性三大特點。
程式是戲曲對社會生活凝練化的表達方式。程式性來源于生活,表演者在舞臺實踐中集合觀眾的審美需要逐漸形成了規范化的表現形式。戲曲從劇本設定、角色當行、音樂唱腔、化妝服裝等各個方面都有一定的程式。可以說,程式是戲曲美的凝練。虛擬性是戲曲反映生活的基本手法,它是指借助演員的表演,用一種變形的方式來比擬現實環境或對象,借以表現生活。戲曲的虛擬性首先表現為對舞臺進行靈活的時空處理,如錫劇《珍珠塔》中《跌雪》一場,演員通過虛擬化的表演,可以營造出主人公頂風冒雪長途跋涉的情景,舞臺中沒有一坡一河,演員則運用肢體語言配合手中的雨傘向觀眾展現出雪地奔走中滑倒、攀爬、順風、逆風等各種情景,使觀眾身臨其境,演出過程中每到這一片段,觀眾都會給予掌聲,這既是對虛擬化表現的認知也是對演員表演的認同。虛擬性的運用擴寬了舞臺的表現時空,形成了“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萬雄兵”的演出效果,這與西方“三一律”要求下的話劇舞臺演出有著顯著區別。戲曲是一種高度綜合的藝術形式,融入了音樂、舞蹈、雜技、美術等多種藝術形式,有著綜合性的藝術美,而且在表演藝術上更是對演員唱、念、做、打的集中體現。如江蘇省昆劇團單雯在演出《牡丹亭》“游園驚夢”一折時,其扮演杜麗娘時以情帶腔,在程式的范圍內運用舞蹈化的肢體語言展現出春日深閨中的杜麗娘由煩悶到對生活重燃希望的轉變,杜麗娘的“情”貫穿整個舞臺表演始終,體現出了昆劇之美。
以上兩點是大學生在對昆劇認知方面出現的最為突出的兩個問題,而這兩點正是昆劇欣賞甚至戲曲欣賞過程中的關鍵所在,需要引起傳播者的重視,并基于此尋求解決之道。
隨著新媒體、自媒體的發展與普及,大學生作為最具知識活力的群體,與昆劇的接觸不僅僅局限在傳統的劇院之中,傳播渠道與“觀演關系”正發生著顛覆式的變化。
圖2 大學生接觸昆劇的平臺與渠道
問卷結果顯示,大學生接觸昆劇的主要媒介形式占比從高到低依次是網絡、電視、其他、劇院、紙質媒體,其他項中自媒體傳播占據核心地位,如昆劇演員的微博、抖音平臺等。新媒體與自媒體等新興戲曲傳播媒介的興起,能夠有效拓寬昆劇的傳播平臺,但因為“觀演關系”與“劇場效應”的特殊性,在昆劇傳播中也會存在一些不足,甚至是致命的缺陷。
傳統的昆劇傳播受限于“劇場制”的場地局限,在校大學生由于時間成本、經濟成本等客觀條件的限制,難以高效便捷地接觸昆劇演出。網絡媒體則能有效解決這一問題,特別是其在打破時空局限上發揮著較好的作用,更加符合大學生的實際需求。但這類傳播平臺與劇場觀演相比,具有現場體驗不充分、劇情推進的完整性受限、作品優劣并存等不足之處,這會給對昆劇了解有限的人群產生誤導。
大學生群體普遍具有獵奇心理,昆劇與新媒體、自媒體的結合,能夠較好地滿足其這一心理。以抖音平臺為例,在與昆劇相關的視頻內容中,除了昆劇本身片段的作品之外,還有關于演員的化妝、練功,知識普及,演藝明星的昆劇故事等多方面的視頻作品,例如,關于影視演員李沁與昆劇的故事的作品的點贊數在兩萬人次以上,有關昆劇演員俞玖林的一折昆劇上妝的視頻的點贊數也在五千人次以上,“蘇州文史”發布的“昆劇新潮”視頻作品的點贊數甚至突破了46 萬人次。通過滿足大學生群體的獵奇心理,可以有效地獲取受眾的注意力。但基于這種獵奇心理的滿足,如何進一步保持并提高關注度,如何引導受眾從獵奇向求知轉變是需要傳播者深入思考和亟待解決的問題。
互動性是新媒體與自媒體的一大優勢,傳播者可以及時獲得意見反饋,用戶也可以通過留言、點贊、刷禮物等形式表達自己的觀點,傳播者也可用回復、直播等形式與受眾進行交流,將劇場演出中觀眾的“喝彩”,演員的“返場”等互動用另外一種方式加以展現。這種線上互動在便捷性之外也會存在互動延遲的問題,需要互動主體雙方的維護,對于傳播者而言更應考慮怎樣展開持續互動,增強受眾黏性,從而達到傳播效果。
傳播媒介的多樣化既擴寬了傳播渠道,也存在傳播障礙,傳播者需要充分分析各類媒介渠道的特征,以大學生為主體,開展更具有藝術性與科學性的傳播活動。
促進昆劇在大學生群體中的傳播需要考慮到大學生的接受習慣,而不應該是簡單的灌輸與傳授。同時需要傳播者合理運用多種傳播媒介,立足媒體特性,進行有效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