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泉宇
粘連性腸梗阻的發病原因較多,主要是存在患者先天腸道發育異常,或因腹部手術預后感染引起的腹腔炎癥,導致腸道粘連,繼而發生大便不通導致腸道出現直角,因此形成腸梗阻現象。粘連性腸梗阻多見于小腸部位,患者臨床表現為自感腹部內有氣體流竄,出現腹痛、腹脹、嘔吐、便秘等消化道不良反應,嚴重者無法排便,進而導致腸道梗阻性壞死,繼發腸道出血、休克等現象。目前臨床治療工作中,對于癥狀較輕的患者基本選擇非手術治療方式,基本是通過物理灌腸以及藥物治療,幫助患者改善腸梗阻現象[1]。但一些粘連性較重或非手術治療無效的患者,必須采取手術治療的方式。據有關資料顯示,采用腹腔鏡手術治療的方式,能夠顯著改善傳統手術的弊端。鑒于此,本院對部分粘連性腸梗阻患者實施了腹腔鏡手術治療方式,并研究分析了治療效果以及對患者術后的影響,具體研究內容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9年5月~2020年6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粘連性腸梗阻6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40例,女20例;年齡23~72 歲,平均年齡(40.3± 10.6)歲。按手術方式的不同分為傳統組和腔鏡組,每組30例。排除患有精神類疾病以及其他腫瘤類疾病患者,所有患者均無溝通障礙。
1.2 方法 患者因腹痛且無法排便入院,查體后,確診患者為粘連性腸梗阻,對患者先進行非手術治療方式,治療效果不佳,轉為手術治療[2]。
傳統組患者采用傳統開腹手術治療,具體手術方法:術前囑咐患者禁食24 h,并對患者實施腸胃道減壓?;颊哌M入手術室后,核對患者基本信息,評估患者生命體征,幫助患者擺正體位。做好腹部消毒,實施靜脈全身麻醉[3]。無手術史患者選擇正中切口,經手術患者采用原手術切口。開腹后,找到患者梗阻部位,分離粘連部位,清理梗阻物。無法清理的,結合實際情況實施部分小腸切除,同時修補破腸管,并在創傷部位涂透明質酸鈉,以此來避免發生二次粘連。術畢,關閉腹腔并進行縫合。術后留觀患者,待患者生命體征平穩后送回病區[4]。觀察患者手術傷口,并進行抗感染護理。
腔鏡組患者采用腹腔鏡手術治療,具體手術方法:按手術室標準進行術前準備,并對患者實施全身麻醉,麻醉起效后,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進行開孔。無手術史患者選擇在臍下緣部位進行開孔,經手術患者選擇在原切口左側7 cm 左右的部位進行開孔。置入套管后進行腹部充氣,在腹腔鏡的輔助下找到梗阻部位[5]。對粘連部位采用電鉤分離,并使用超聲刀對粘連部位進行分離,切除粘連組織。術畢用0.9%氯化鈉溶液對腹腔進行沖洗,最后注入生物蛋白膠,預防復發。
兩組患者術后轉移至病區,實施術后護理后,并檢測患者各項生命體征。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3.1 治療效果 判定標準:顯效:患者粘連性腸梗阻癥狀消失,消化道功能恢復正常;有效:患者粘連性腸梗阻癥狀基本消失,消化道功能基本恢復正常;無效:患者粘連性腸梗阻癥狀改善不徹底,或出現復發現象??傆行?顯效率+有效率。
1.3.2 相關指標 評估患者的術后相關指標,包括住院時間、肛門首次排氣時間、首次自主排便時間以及腸鳴音恢復時間。時間越短,代表患者的術后恢復情況越好。
1.3.3 并發癥發生情況 常見并發癥包括腸壞死、術后感染以及電解質紊亂。
1.3.4 生活質量評分 術后通過回訪調查患者的生活質量,從社會能力、生理功能、健康狀況、軀體疼痛以及精神健康5個維度測評患者的預后生活質量。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腔鏡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傳統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n,%)
2.2 兩組相關指標比較 腔鏡組住院時間、肛門首次排氣時間、首次自主排便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均短于傳統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相關指標比較()

表2 兩組相關指標比較()
注:與傳統組比較,aP<0.05
2.3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腔鏡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傳統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n,%)
2.4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腔鏡組社會能力、生理功能、健康狀況、軀體疼痛、精神健康評分均高于傳統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表4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注:與傳統組比較,aP<0.05
粘連性腸梗阻常見于開腹術后預后不良患者,因此傳統手術會對患者造成二次較大的創傷,同時也無法有效的避免腸梗阻復發現象。在臨床研究中也可以清楚的發現,因傳統開腹手術的創傷較大,所以患者術后恢復的時間更久,導致患者并發癥發生率高,同時會對患者的生活造成較大的影響[6]。在本次研究中發現,采用腹腔鏡手術后粘連性腸梗阻患者的住院時間、肛門首次排氣時間、首次自主排便時間以及腸鳴音恢復時間得到了顯著的縮短,由此可以證實,腹腔鏡手術能夠在實現微創治療的同時,提升臨床治療效果。在研究中還發現,粘連性腸梗阻患者實施腹腔鏡手術后,能夠有效降低腸壞死、術后感染以及電解質紊亂等并發癥的發生情況,進而能夠顯著提高患者預后的生活質量[7]。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腔鏡組治療總有效率96.67%高于傳統組的8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腔鏡組住院時間、肛門首次排氣時間、首次自主排便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均短于傳統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腔鏡組并發癥發生率13.33%低于傳統組的36.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腔鏡組社會能力、生理功能、健康狀況、軀體疼痛、精神健康評分均高于傳統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對粘連性腸梗阻患者實施腹腔鏡手術,能夠顯著提升治療效果,同時也能夠降低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繼而能夠提高患者預后生活質量。由此可見,腹腔鏡手術方式值得在粘連性腸梗阻的臨床治療中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