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艷 權少佳
(鄭州大學附屬洛陽中心醫院血液內科 河南洛陽471009)
多發性骨髓瘤(MM)是由于骨髓內的腫瘤性漿細胞增生、侵犯骨組織引發的疾病,會導致患者出現多發性溶血癥狀,多數患者需承受骨痛帶來的痛苦,極易引起抑郁、焦慮等負性心理,導致生活質量明顯下降[1]。MM多發于中老年人群,該人群自護能力較差,長期治療容易導致癌因性疲乏,降低患者治療依從性,加重病情。臨床常規護理難以滿足患者的健康需求,且多集中關注患者院內的治療及護理效果,對院外干預較少。延續護理是在院內護理基礎上的延續,在臨床實踐中得到廣泛應用。多學科合作下的持續護理在團隊內部通過不同的專業人士發揮針對性作用,給予用藥、生活方式、合理飲食和負性情緒的專業指導,豐富了延續護理的內容[2]。基于此,本研究就多學科合作下的延續護理對多發性骨髓瘤患者自護能力及癌因性疲乏的影響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8年12月~2019年11月我院收治的235例多發性骨髓瘤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117例與觀察組118例。對照組男94例,女23例;年齡50~70歲,平均(61.38±2.19)歲;國際分期體系(ISS)分期:Ⅰ期49例,Ⅱ期43例,Ⅲ期25例。觀察組男95例,女23例;年齡50~69歲,平均(61.35±2.23)歲;ISS分期:Ⅰ期48例,Ⅱ期42例,Ⅲ期28例。兩組一般資料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入組標準(1)納入標準:可配合完成研究;溝通交流無障礙;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曉研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伴其他重要器官損害;合并嚴重感染;伴有精神疾病;伴有腫瘤轉移。
1.3 護理方法
1.3.1 對照組 實行常規延續護理。出院后每周電話隨訪1次,專科醫生和社區護理人員每月隨訪1次,隨訪內容包括合理用藥、營養指導和故障排除。
1.3.2 觀察組 實行多學科合作下的延續護理。(1)成立多學科協同干預的延續護理團隊,團隊由主治醫生、藥師、營養師、心理治療師、責任護士、專科護士組成,小組成員的臨床工作經驗均較豐富,團隊定期接受系統的技能培訓。(2)團隊根據患者病情進行評估,并制定針對性的出院后延續護理,并于出院前再次評估。(3)責任護士進行出院后電話隨訪,每2天1次,掌握患者服藥等情況,并做好記錄,及時告知主治醫生與藥師,由主治醫生與藥師共同根據患者情況予以評估,若患者出現異常,如疼痛加重,囑其隨時來院復查。于隨訪1個月后改為1次/周;通過微信等方式推送相關視頻、圖片資料,進行疾病科普。責任護士每周與患者溝通1次,給予鼓勵和支持,改變其錯誤的認知,糾正不良行為、情緒及用藥、自我護理方面存在的錯誤。責任護士通過電話隨訪了解患者飲食及心理狀況并予以記錄,并由營養師及心理師分別予以干預,及時制定相關的飲食食譜及心理指導,鼓勵患者適當鍛煉,合理搭配膳食,每周1次。針對患者存在的問題進行小組討論,每周1次,結合患者實際情況制定改善措施,并由責任護士指導患者實施。
1.4 觀察指標 (1)于護理前、護理2個月后采用自制自我護理能力量表評估兩組自護能力,總分100分,得分越高自護能力越強。該量表克倫巴赫系數為0.810,信效度較好。(2)于護理前、護理2個月后比較兩組患者癌因性疲乏,采用Piper疲乏量表(RPFS)[3],分別從疲乏行為及程度、情感、認知及情緒、感覺4個維度22個條目進行評價,疲乏行為及程度6個條目,情感5個條目,認知及情緒6個條目,感覺5個條目,每個條目0~10分,得分越高癌因性疲乏越嚴重。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以(±s)表示計量資料,組間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用配對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自護能力評分比較 兩組護理前自護能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護理后自護能力評分均升高。與對照組相比較,觀察組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自護能力評分比較(分,±s)

表1 兩組自護能力評分比較(分,±s)
組別 n觀察組對照組118 117 17.254 6.244<0.001<0.001 t P護理前 護理后 t P 67.64±6.95 67.71±6.89 0.078 0.938 80.53±4.19 72.85±5.64 11.856<0.001
2.2 兩組RPFS評分比較 兩組護理前RPF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護理后RPFS評分均降低。與對照組相比較,觀察組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RPFS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RPFS評分比較(分,±s)
注:與同組護理前相比較,*P<0.05。
時間 組別 n 疲乏行為及程度 情感 認知及情緒 感覺護理前觀察組對照組118 117 t P護理后觀察組對照組118 117 t P 25.43±4.19 25.37±4.21 0.110 0.913 13.47±2.52*20.08±3.63*16.226<0.001 26.35±5.08 26.31±5.15 0.060 0.952 14.05±2.62*22.41±3.84*19.509<0.001 20.42±4.28 20.51±4.17 0.163 0.871 12.03±2.72*17.41±3.54*13.070<0.001 24.29±5.11 24.21±5.22 0.119 0.906 16.11±3.48*20.62±4.29*8.854<0.001
多發性骨髓瘤癥狀較復雜多樣,且病情變化較快,臨床護理有一定的難度。多數患者缺乏自我護理知識,存在自我認知、心理調適、主動行為等方面的自我管理能力不足,導致患者出院后無法有效實行自我護理,易致病情惡化,威脅其生命[4]。
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2個月后兩組自護能力評分均升高,RPFS評分均降低,且與對照組相比較,觀察組變化幅度更大,表明多發性骨髓瘤患者接受多學科合作下的延續護理可提高其自護能力,改善癌因性疲乏。癌因性疲乏是患者的主觀疲勞感,主要表現為身體虛弱、異常疲勞、注意力不集中、情緒低落、精力不足,具有非普遍性和持久性的特點。多學科合作下的延續護理團隊由經驗豐富的主治醫生、藥師、營養師、心理治療師、護士等組成,責任護士通過電話隨訪了解患者服藥、并發癥等情況,增加與患者之間的交流,使患者能夠充分了解疾病相關知識,更好地進行自我護理,促進疾病康復;主治醫生與藥師共同評估患者情況,可為其制定合理的治療方案;心理治療師針對患者心理因素給予心理支持,可糾正患者的錯誤觀念及認知,減少患者的不良行為及情緒;營養師負責制定合理的膳食,給予患者營養支持,可提高患者免疫力[5~6]。通過主治醫生、藥師、營養師、心理治療師等基于患者癌癥相關性疲勞在護理中各自發揮針對性的作用,給予生活方式、合理膳食以及負性情緒等方面的專業指導,解答患者用藥、飲食、心理等方面的疑問,利于提高患者疾病認知及自護能力,進而改善其癌因性疲乏[7~8]。綜上所述,MM患者接受多學科合作下的延續護理可提高其自護能力,改善癌因性疲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