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維靜 劉薇
(鄭州大學附屬洛陽中心醫院婦科 河南洛陽471009)
宮頸癌患者可伴有陰道不規則出血、排液等癥狀,對患者日常生活及生存質量造成的影響較為惡劣。外科手術是臨床上治療宮頸癌最常用的方式,可以有效切除病灶組織,改善患者預后,但術后患者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膀胱功能障礙,發生尿潴留,不利于患者術后恢復及生活質量改善[1]。因此,臨床針對宮頸癌術后患者多采取護理干預。間歇導尿可有效控制尿量,維持膀胱正常形態,在宮頸癌術后尿潴留患者護理中具有一定的應用價值[2]。近年來,個體化飲水計劃也逐漸應用至宮頸癌術后尿潴留患者的臨床護理中,但關于其與間歇導尿聯合應用的相關研究較少。本研究旨在探討間歇導尿聯合個體化飲水計劃在宮頸癌術后尿潴留患者護理中的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8年12月~2019年12月于我院完成手術治療且術后發生尿潴留的150例宮頸癌患者臨床資料,依據護理干預方式不同分為對照組70例和觀察組80例。觀察組年齡33~64歲,平均(48.64±5.29)歲;臨床分期:ⅡA期48例,ⅠA2期32例。對照組年齡35~64歲,平均(49.77±5.16)歲;臨床分期:ⅡA期35例,ⅠA2期35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入組標準 納入標準:符合《臨床疾病診斷與療效判定標準》[3]中宮頸癌的診斷標準;臨床資料完善;精神正常、認知功能正常;凝血功能正常。排除標準:既往有泌尿系統疾病;伴肝、腎、心、肺功能障礙;伴重度貧血、高血壓、糖尿病,且經臨床治療后病情仍在進展。
1.3 干預方法
1.3.1 對照組 術后給予基礎干預+間歇導尿。基礎干預包括密切觀察生命體征變化、協助患者翻身、按摩四肢、進行凱格爾運動。凱格爾運動:(1)取站位,雙手交叉置于肩上,腳尖呈90°,腳跟內側與腋窩同寬,用力夾緊,維持5 s后放松,重復20次。簡易的骨盆底肌肉運動可以隨時隨地進行,以收縮5s、放松5 s交替進行。(2)取平臥位,雙膝自然彎曲,收縮臀部的肌肉向上提肛,保持骨盆底肌肉收縮5 s后慢慢地放松,休息5~10 s后,重復收縮運動。間歇導尿步驟如下:(1)普及間歇導尿相關知識、注意事項、操作方法等。(2)術前應用膀胱容量壓力測定系統(成都道正信遠科技有限公司,型號BVS-Pro)測定患者膀胱容量壓力,并依據膀胱容量壓力將膀胱分為正常膀胱(注水量300~500 ml,壓力<40 cm H2O)、低順應性膀胱(注水量<300 ml,壓力達到或<40 cm H2O)、高順應性膀胱(注水量>500 ml,壓力<40 cm H2O)。(3)協助患者進行自主排尿后再進行導尿,間歇導尿前應嚴格進行手部衛生清潔,并用溫水清洗患者會陰處,將導尿管緩慢輕柔地插入患者尿道口,將導尿管另一端放置于量杯中進行導尿,待患者尿液流完后捏緊導尿管并輕柔拔出。(4)依據膀胱壓力容量,制定間歇導尿頻次,殘余尿量>400 ml,放尿5次/d;300 ml<放尿量≤400 ml,放尿4次/d;200 ml<放尿量≤300 ml,放尿2次/d;100 ml≤放尿量≤200 ml,放尿1次/d;放尿量<100 ml,不放尿。干預時間28 d。
1.3.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采取個體化飲水計劃。個體化飲水計劃具體內容如下:術前充分了解患者的飲水、排尿等習慣;術后第8天依據患者飲水習慣及生理學水利尿原理制定個體化飲水計劃,每位患者配備1名專職護士進行一對一飲水計劃指導;患者清晨6:30飲水400 ml,9:30飲水200 ml,中午12:00飲水400 ml,下午15:30飲水200 ml,晚上19:30飲水400 ml,每晚22點后不許飲水(飲用水包括白開水、食物和水果中所含水分);專職護理需嚴格監督患者進行定量飲水,每次需在20 min內完成。干預時間28 d。
1.4 觀察指標 兩組患者分別在干預前、干預28 d應用尿動力學分析儀(武漢藍鷗醫療設備有限公司,型號:Nidoc 970A)測定殘余尿量,取半坐體位,在膀胱中置入雙腔測壓導管,以50 ml/min速率灌注生理鹽水。比較兩組術后泌尿系統感染、排尿困難發生情況。比較兩組術后膀胱功能恢復良好(殘余尿量≤100 ml)情況。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以(±s)表示計量資料,組間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用配對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殘余尿量對比 干預28 d,兩組殘余尿量均少于干預前,觀察組殘余尿量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殘余尿量對比(ml,±s)

表1 兩組患者殘余尿量對比(ml,±s)
組別 n對照組觀察組70 80 10.692 18.354<0.001<0.001 t P干預前 干預28 d t P 129.69±21.37 131.77±20.48 0.608 0.544 98.75±11.38 84.59±10.45 7.942<0.001
2.2 兩組并發癥及膀胱功能恢復情況對比 兩組并發癥總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膀胱恢復程良好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并發癥及膀胱功能恢復情況對比[例(%)]
宮頸癌是臨床上發病率較高的一種惡性腫瘤,多由人乳頭瘤病毒感染、多孕多產、沙眼衣原體感染等因素誘發,早期并無明顯癥狀,易被患者忽略,致使病情惡化,極大提高了患者病死風險[4]。臨床上針對宮頸癌多采取手術治療,雖可切除病灶組織,但術后患者存在不同程度尿潴留情況,影響了術后恢復速度。故如何有效對術后患者進行干預,對促進術后恢復具有重大意義。
既往臨床上對宮頸癌術后患者多采取基礎干預聯合間歇導尿進行干預。基礎干預雖可緩解患者術后相關癥狀的發生,但忽視了個體化差異,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干預力度。間歇導尿干預通過膀胱規律性充盈-排空使其接近生理狀態,可以有效促進膀胱功能恢復,且每次導尿后拔除尿管,可以有效降低泌尿系統感染發生風險。間歇導尿干預還可有效降低患者因尿管長期存留引起的負性情緒,提高患者對臨床治療的配合度及積極性,促進患者術后恢復。但間歇導尿對飲水并無控制,增加了患者殘余尿量[5~7]。個體化飲水計劃利于患者排尿反射形成,通過控制水量對膀胱進行合理刺激,可以有效改善逼尿肌與括約肌的協同作用,有效避免膀胱過度充盈情況,促進膀胱功能恢復[8]。聯合應用間歇導尿與個體化飲水計劃可以有效促進逼尿肌、括約肌功能改善,促進膀胱功能恢復。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28 d,兩組的殘余尿量均少于干預前,觀察組殘余尿量少于對照組;兩組并發癥總發生率比較無明顯差異,且觀察組膀胱功能恢復良好率高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間歇導尿聯合個體化飲水計劃在宮頸癌術后尿潴留患者中應用效果較好,可有效降低患者殘余尿量,促進膀胱功能恢復且不會增加并發癥發生風險性,對患者術后恢復具有一定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