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凱平
3月17日,國務院發布《行政事業性國有資產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自今年4月1日起施行。作為我國行政事業性國有資產管理的第一部行政法規,《條例》的頒布對于依法加強行政事業性國有資產管理與監督具有重要意義。筆者作為產權市場的一員,從產權市場的角度看,該《條例》對行政事業性國有資產市場化處置做出了制度性安排,將對該類資產通過市場化平臺處置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條例》共8章61條,明確了行政事業性國有資產的范圍,管理體制和部門職責,資產配置、使用和處置方式,預算管理和基礎管理工作,以及資產報告和監督制度等五方面事項。其中,第四章“基礎管理”第三十條指出,行政事業性國有資產以市場化方式出售、出租的,依照有關規定可以通過相應公共資源交易平臺進行;第二章“資產配置、使用和處置”第十七條指出,事業單位應當明確對外投資形成的股權及其相關權益管理責任,按照規定將對外投資形成的股權納入經營性國有資產集中統一監管體系;第二章第二十條指出,各部門及其所屬單位應當將依法罰沒的資產按照國家規定公開拍賣或者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處理。應該講,這些規定覆蓋面廣、直指監管痛點,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和可落地性。
行政事業性國有資產主要用于保障行政單位履行職能和事業單位提供基本公共服務,是國有資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物質基礎和重要保障。《條例》第一章開宗明義對行政事業性國有資產的范疇進行了界定,即行政單位、事業單位使用財政資金形成的資產,接受調撥或者劃轉、置換形成的資產,接受捐贈并確認為國有的資產以及其他國有資產。
對于行政事業性國有資產的立法工作,黨中央、國務院歷來高度重視。2019年10月召開的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四次會議上,財政部部長劉昆作的《國務院關于2018年度全國行政事業性國有資產管理情況的專項報告》中指出“這兩類國有資產法制建設亟待加強”的問題。彼時,行政事業性國有資產管理主要依照財政部2006年頒布的《行政單位國有資產管理暫行辦法》和《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暫行辦法》兩個部門規章,以及各級地方政府及部門出臺的規范性文件,還限于部委和地方層面,尚未上升到國家立法高度,在該類資產管理實際操作中還是出現了一些管理亂象,比如有的單位不嚴格執行資產轉讓相關規定,隨意變賣、擅自處置國有資產;部分地方和單位存在違規出租和低價評估國有資產價值現象,有的對外出租既不進行租金評估,也不采取公開招投標,越過監管部門自行出租,且租期長、租金明顯低于市場正常水平;部分國有資產處置和出租出借收入未按規定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或納入預算管理等。
劉昆部長在報告中同時提出了解決措施——加快行政事業性國有資產管理立法進程,提升法律規范層級。讓我們欣喜的是,在時隔不到一年半之后,行政事業性國有資產監管就被納入法治軌道,實現了從部門規章到國家法律的飛躍。這無疑為行政事業性國有資產的市場化處置進程注入了一劑強大的催化劑。
事實上,早在《行政單位國有資產管理暫行辦法》、《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暫行辦法》中就已明確規定,兩類資產處置應當遵循公開、公正、公平的原則,出售、出讓、轉讓、變賣資產數量較多或者價值較高的,應當通過拍賣等市場競價方式公開處置。實際操作中,中共中央直屬機關事務管理局和國家機關事務管理局就分別委托北交所等產權交易機構公開處置中央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地方行政事業單位資產也絕大多數通過當地產權交易機構公開處置。通過過去十幾年的實踐,這已經被證明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制度。
以北京產權交易所(以下簡稱“北交所”)承接的中央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處置工作為例,通過制定完善的交易規則、搭建便捷的市場服務網絡、打造高效的信息化系統、開展周密細致的貼身服務以及全流程的風險把控等措施,北交所充分發揮陽光化、市場化的平臺屬性,實現了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2020年共處置中央行政事業單位資產8191項,交易金額1.13億元,較評估值增值61.88%。
而對于部分地方和單位存在的違規出租、不評估或低價評估租金等造成國有資產巨大浪費的現象,根本解決措施仍然是進場公開招租。2020年2月13日,北京市財政局和北京市機關事務管理局聯合印發通知,明確北京市級行政事業單位房屋出租業務應進場交易。2020年,北交所共成交市級行政事業單位房屋出租項目25宗,成交金額3817.36萬元,出租率為86%,成交項目租金較掛牌價格整體溢價率為1.8%。
除了兩類資產的出售和出租外,《條例》中還對依法罰沒的資產處置方式做出明確規定,即公開拍賣或者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處理。作為全國產權交易市場唯一一家能夠為最高人民法院提供司法拍賣網絡服務的產權交易機構,北交所在服務司法機關涉案資產交易方面也開展了多種創新實踐。2020年全年共服務全國26個省市的130余家法院,共處置涉民事資產1154項,交易金額18.6億元,資產成交率和增值率都取得不錯的成績。
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也是絕佳的催化劑。過往的實踐已經證明,將行政事業性國有資產通過公開市場處置,不僅增強了整個運作過程的透明度,還能為國有資產處置的規范操作和保值增值提供有效保障。隨著《條例》的出臺,可以預見,未來將有更多行政事業單位將房屋土地、車輛、投資形成的股權以及其他資產通過產權市場這樣的市場化平臺進行處置。我們也相信中國產權市場也將以此為契機,不斷強化平臺綜合服務能力,在助力各級行政事業單位提升國有資產管理水平、實現國有資產規范處置和保值增值工作中貢獻產權市場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