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曉玲
語用意識,即學生自主運用語言的意識。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結合學生的學習特點引導其理解語言文字,再對語言文字進行運用,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語用意識。筆者緊扣閱讀教學,對如何培養學生的語用意識進行了積極的探索研究,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下面以統編教材六年級上冊《竹節人》為例,從“找出主語”“體會修辭”“分析句式”三個方面展開論述。
一、找出主語,讀懂內容
隨著年級的升高,學生在小學階段所學的課文難度會越來越大,由于學習經歷有限,學生對語法知識的了解還比較淺顯,面對稍顯復雜的句子,可能會出現迷糊的現象,難以明白其意思。在培養學生語用意識的思想指導下,教師應當對句子的內容進行分析講解,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來弄懂句子意思,讓學生盡快適應復雜句子的閱讀。
《竹節人》是一篇記敘文,介紹了作者小時候和伙伴們迷上了斗竹節人的游戲,表達了對童年生活的眷戀之情。課文讀來妙趣橫生,得益于作者略帶夸張的語言和幽默風趣的風格。課文中的句子一般都會交代清楚主語,即陳述的對象,說明是誰或什么事物。但是學生讀著讀著,發現很多句子中都少了主語,如第19自然段中“下課時,教室里擺開場子,吸引了一圈黑腦袋”,這是誰在教室里擺場子呢?第20自然段中“上課了,意興不減,手癢癢的,將課本豎在面前當屏風,跟同桌在課桌上又搏將起來”這里又是誰在跟同桌玩呢?面對學生的疑惑,我引導學生聯系課文的前后內容來理解句子。從第2自然段中“我們全迷上了竹節人”可以看出全班同學都在制作竹節人,都在玩竹節人,從第3~18自然段的描寫中可以看出同學們玩的花樣還真不少,那么誰會在教室里擺場子,裝出一副很有氣勢的樣子呢?當然是擁有“武藝高強”的竹節人的學生,他們可能一下課就會煞有介事,擺出一番必勝的架勢向其他同學挑戰。第21自然段寫后面的同學“伸長脖子,恨不能從我們肩膀上探過來”,可以看出這是后面的學生在看“我”和同桌上課玩竹節人,學生由此恍然大悟:后面第23、24自然段中的“眼巴巴看別的同學重新開戰”“蹲下身子,瞪大眼,可一無所獲”等句子的主語也是“我”。那么,作者為什么不直接寫出句子中的主語呢?引導學生再讀課文,可以發現作者在陳述故事的時候,完全沉浸在講述中了,由于這些句子沒有主語,就更能體現出作者回憶往事的投入程度。然后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思考在哪些場景中也可以這樣描寫,學生聯想到描寫大掃除時同學們熱火朝天勞動的場景,一連串動作只用一個主語就可以了,而無需把每一個小動作都標明人物。
通過這樣由易到難的學習,一步一步地引導學生把句子讀懂,了解大意,并把主語這個“生硬”的概念滲透給學生,降低了學生理解的門檻,達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二、體會修辭,感受生動
為了使課文內容描寫得更加生動、具體、形象,作者往往會使用修辭手法,在教學時,教師就要抓住這些修辭手法引導學生從課文的描寫中體會這樣寫的好處,用心感受這份語言美,讓學生從語文課堂上得到真切的情感體驗。在培養學生語用意識思想的指導下,教師應注重指導學生學習修辭手法及應用,使他們獲得獨有的課程體驗。
《竹節人》中的修辭手法也有好幾處,如“桌面上是一道道豁開的裂縫,像黃河長江。”這個句子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形象地寫出了當年課桌破舊的樣子。學生們現在的學習條件都改善了,課桌都是用整塊木板做成的,體驗不到課桌上有裂縫豁開的感覺,筆者就從網上搜索到20世紀六七十年代使用的長條形課桌的照片展示給學生看。那時的課桌是把榆樹、楊樹鋸成木塊拼接而成,木板縮水以后,板與板之間就裂開了一條縫,時間久了,縮水就更加厲害,裂縫也就更大,學生從圖片中了解到了當年的課桌模樣,也就體會到了作者把裂縫比作“黃河長江”的原因,這樣的打比方幽默地寫出了桌面上的裂縫之大。再如,“那‘斗士便顯出一副呆頭呆腦的傻樣子,挺著肚子凈挨揍”這個句子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描寫了玩樂過程中的一個印象深刻的場面。從“呆頭呆腦”“凈挨揍”可以看出這個竹節人的動作遲鈍,這是玩樂時的遺憾,也是童年游戲的快樂。再如,“吸引了一圈黑腦袋,攢著觀戰,還跺腳拍手”這里則是采用了借代的修辭手法,“一圈黑腦袋”沒有直接點明是誰,但是可以讓讀者很容易推斷出,這里指的就是擠破腦袋前來觀戰的同學們,而且人數還不少。這樣就增強了語言的形象性,使語言富有幽默感,使表現的事物更加突出。在學生領悟了課文中這樣寫的好處后,讓學生自選一種感興趣的修辭手法進行說話訓練。很多學生第一次接觸到“借代”這種修辭手法,于是就仿照課文寫道:“重陽節那天,許多紅領巾來到敬老院為老人打掃衛生。”
在學習修辭手法的時候,如果生搬硬套修辭的概念,學生就會感到枯燥乏味難以理解,而采用逐漸引導的方法,由直觀到抽象,學生就會慢慢體悟修辭的特征并內化運用,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三、分析句式,了解構成
如果一篇課文的句式富有特色,就會很容易吸引讀者的眼球,讓人忍不住“多看一眼”。在培養學生語用意識時,教師也要善于尋找課文中引人注目的句式進行分析,使學生了解結構,掌握特征并學會運用這些句式。
《竹節人》中的很多句子就寫得很有特色,如第17自然段中的“黑虎掏心!泰山壓頂!雙龍搶珠!”這些都是武術招數,用來描寫竹節人之間的打斗,渲染了同學們在課間玩竹節人的氣氛,淋漓盡致地寫出了竹節人帶給大家的快樂。玩竹節人不僅有武術動作,還有鼓樂伴奏,如第18自然段中的“咚鏘咚鏹咚咚鏘!咚咚鏘!”用聲音來突出大家對竹節人的迷戀。第19自然段中的“跺腳拍手,咋咋呼呼、好不熱鬧”都是四字連用,簡潔生動,節奏明快,正是這樣富有夸張氣息的幽默語言,使課文充滿了清新活潑的氣息,多了一份天真,多了一份童趣。第22自然段中描寫“我”在課上偷玩竹節人被老師發覺時,作者用“赫赫偉績”“鏖戰猶酣”來形容自己的竹節人,這是在大詞小用,語言幽默,表現了游戲時間之長,次數之多,突出了這個游戲的吸引力與樂趣,進一步表現出“我”對竹節人游戲的喜愛之情。了解了作者的語言特色以后,可以引導學生順著作者的思路,沿用作者的語言風格來寫一寫,如“我”在教室里擺場子時,動作會是怎樣的,心里又是怎樣想的,同學們又是怎樣應戰的。當“我”的竹節人被老師沒收以后,我沮喪的模樣是怎樣的,會說些什么,同桌會怎么安慰我,等等。
通過分析課文中的句式,學生對具有一定表達形態的句子形式有了更多的了解,以后就能在語用意識的指導下,主動去探索其他的句式形態,豐富自己的語言知識。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小海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