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占艷
2011版《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是一門關于語言文字運用的實踐性、綜合性課程。語文教學需要鼓勵學生關注文本語言形式,洞察作者如此表達的深刻用意,真正推動學生言語實踐能力的生長。統編版教材中的文本都是出自名家名篇,蘊藏著豐富而獨特的言語形式,教師要充分發揮教材中文本語言的價值資源,引導學生在探尋、洞察、想象和運用的過程中,提升學生的言語實踐能力。筆者以統編版三下《花鐘》一文的教學為例,談談自己的一些實踐和思考。
一、探尋發現:以陌生化資源明晰方向
由于受到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教師只關注文本內容,讓學生了解課文寫了什么,即認為閱讀教學的任務就已經完成。這就導致學生在閱讀課文時,或者在進行課外整本書閱讀時,關注自己書本的內容,從不對文本的形式進行關注、考量和揣摩,這就折射出學生缺乏關注寫作方式和言語形式的意識。因此,關注文本的語言表達形式,教師不要急于引導學生進行所謂的辨析和品味,而要讓學生在閱讀中與自己接觸的常態化語言進行對比,探尋其獨特之處,以陌生化的資源為學生的感知辨析奠定基礎。
比如《花鐘》這篇課文的第一自然段,描寫不同花朵在一天開放的不同時間,按照從早到晚的順序,羅列不同時間開放的花朵——這是從內容層面進行了概括,當然知道這些還遠遠不夠,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理解文本內容的基礎上,聚焦于文本的語言形式,探尋發現這一段文字中,語言形式是怎樣的。很多學生在文本細讀中發現,為了展現不同的花開狀態,作者并沒有統一運用“花開了”來描述,而是以變化的語言展現了不同的花開狀態。比如“牽牛花”是“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薔薇”是“綻開了笑臉”,“萬壽菊”是“欣然怒放”,“煙草花”是“在暮色中蘇醒”,“月光花”是“舒展自己的花瓣”……
千萬別小看這一簡單的教學環節,其背后的意義是促進了學生閱讀質態的調整,是將學生從原本關注文本內容轉化為關注作者的表達思維。有了這樣的發現就標志著學生閱讀狀態的調整和閱讀思維的深入。學生的發現也就是他們在閱讀中的陌生化地帶,從而為后續的辨析和品味提供了方向和資源的支撐。
二、洞察緣由:以對比化感知表達效果
品味語言是一項高端性的思維認知活動,需要學生具有較強的高階思維意識。很多教師在教學這一類型的板塊時,常常會發現兩個共性的問題:其一,教師認識到這一要求的難度,常常不信任學生,總是覺得難以品味其中的奧妙,就直接跳過或者將自己的感知和盤托出,直接告知學生,學生獲取的知識是教師強行灌輸的內容。其二,完全放縱學生,沒有方法的引領和策略的點撥,學生只能停留在朗讀上,最終沒有太多的感知。因此,教師針對這一情況,可以采用積極的對比策略,真正感受如此表達的價值和作用。
比如教師可以嘗試描寫不同花開的語言,統一用“開放了”來替代,將課文中的內容修改一下:“牽牛花”開放了,“薔薇”開放了,“萬壽菊”開放了,“煙草花”開放了,“月光花”開放了……學生在朗讀對比中不難發現,修改之后的語句全部使用“開放了”,讀起來有一種重復之感。很多學生在一開始的認知,只能局限于這一層次,學生會從感性認知的層面上,形成一點點朦朧之感。這就意味著教師要在學生原有認知的基礎上進行追問,促發學生形成全新的思考:比如修改之后的語句為什么會讓人有重復之感,在朗讀原文之后,就可以鼓勵學生在朗讀中體會不同的語言表達所帶來的變化感、節奏感,真切感受到課文語句獨特的表達效果。
在這一環節中,教師主要幫助學生借助對比化的方式,將學生的思維聚焦于文本過程中,更好地推動學生言語實踐能力的高效發展,感受了文本內在的魅力,從而真正促進學生言語實踐素養的不斷發展。
三、想象再現:以浸潤化浮現語言畫面
基于上一板塊的教學,學生能夠從文本的言語形式入手,感受到富于變化的語言能夠給人帶來豐富而多維的畫面感和意識感。如果我們細加考量就會發現,這樣的發現和感知是從概念化的認知層面展開的,具體到不同的語言,究竟給予了讀者怎樣的閱讀體驗呢?很多學生在稍微思考之后就可以發現,變化的語言展現了不同的花開狀態。因此,教師需要引導學生緊扣文本的語言,展開合理化的想象,將變化的語言形式所帶來的豐富體驗,浸潤到每個學生的內在意識深處。
教學中,教師先引導學生進行思考:這些變化的語言是否可以調整順序,是否可以將這種語言搭配到其他的花朵上去,借助這一問題,很多學生立刻敏銳地發現,作者所選用的預壓,其實是針對花朵的名稱和特點精心編選的,比如“睡蓮”作者描述的語言是從“夢中醒來”,以“夢”“醒”與花朵名稱中的“睡”字關聯,相互匹配、互相輝映。在這樣的基礎上,教師就可以鼓勵學生從這個自然段中眾多的描述中,選擇一兩句,想象這些花朵開放的不同狀態。有的學生從“欣然怒放”中想象萬壽菊旺盛開放的樣子,有的學生從“舒展自己的花瓣”中想象月光花花瓣伸展開來的姿態之美,有的學生從“含笑一現”中感受到曇花快速開放、快速凋謝的特點……
學生對于文本語言的感知,很多時候都容易停留在最原始化的層面上。在這樣的過程中,教學的效益是多重的,既鍛煉了學生內在的認知想象能力,同時也很好地感受了作者富于變化的句式所形成的表達效果,讓學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句式變化所帶來的作用。
四、實踐運用:以遷移化搭建歷練平臺
語文教學的核心任務就是要培養學生正確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因此,教師就需要鼓勵學生進行言語的實踐性運用。教材中的文本被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譽為是最范例,這一范例的價值除了在閱讀中進行品味之外,還需要有學生進行實踐練筆的支撐。因此,教師要在學生感受之后搭建遷移和運用的實踐平臺,促進學生在積極的遷移運用過程中進行感知。
這一板塊的教學,學生不僅從理解的層面感受了這樣表達的作用,同時也探尋和揣摩了文本語段的內在意蘊。因此,教師可以先組織學生進行回憶:生活中我們還見到過哪些花朵,如果將這些話穿插在這個語段中,我們還可以運用哪些語言來表達花朵開放的狀態呢?此時,學生就將課文中的內容和寫作方法進行連接,教師鼓勵學生從花朵不同的名稱和開放姿態展開描寫。比如梔子花張開了它那純潔的臉頰;杜鵑花好像展開了小嘴,發出咕咕咕的叫聲;月季花滿臉嬌羞,潤紅了整個臉龐……在后續交流分享過程中,學生匯報了自己遷移運用的實踐性過程,有的學生從名字的特點展開描寫,有的學生從自己所了解到的花朵開放的特點展開描寫,有效地將教學的關注點聚焦在文本深處,提升了學生內在的言語實踐能力。
從讀到寫,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需要學生有豐富的認知體驗,更需要高段性的認知思維作為支撐,教師要清晰地認識到學生在撰寫和表達的過程中可能存在的障礙,要通過巧妙彌補的方式進行感知,從學生閱讀到書寫的過程中進行體悟和思考,消融從讀到寫之間的認知性差異,更好地推動學生言語實踐能力的不斷發展。
語文教學需要在理解文本內容的層面上,逐步向著言語形式邁進,形成學生內在的認知力、洞察力、感知力和表達力,提升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
作者單位:江蘇師范大學附屬實驗學校(小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