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海燕
語文學習的最終目的是服務于人的精神成長。《臺階》一文塑造了一位傳統中國鄉村“父親”的形象,通過父愛的特殊含義,發現臺階的“震動”;通過文本的對比,感受人物的變化;通過思辨的悠遠,感受臺階的意蘊,從而豐富學生的閱讀體驗。《臺階》一文是“統編版”七年級語文下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課文。本單元是一組寫人記事的文章,所選取的人物都是我們身邊的普通人。這篇課文中所呈現的父親形象,其實就是中華民族五千年來中國土生土長的農民代表。從他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出中國普通的底層人民所具有的勤勞、簡樸、努力、進取的形象。實際上,現代兒童對于這樣的傳統父親形象認知具有一定的時代差距。如果無法讓學生感受到父親形象在文本中的隱喻價值,則很難引起學生的共情。在教學當中,教師需要找到父愛的“臺階”,讓學生通過文本的學習,既能夠掌握小說的基本特征,也能感受文章的情感表達。
一、通過父愛的特殊含義,發現臺階的“震動”
“統編版”中學語文教材以廣泛的人文主題組織文本,以共同的學習要素作為學習目標。本單元的所有文本都是圍繞人物形象來展開的。對于這篇文本,學生更多的注意力聚焦在故事的情節當中,對于文本當中的人物認知聚焦較少。眾所周知,一篇優秀的小說必然塑造出一個優秀的人物。在教學當中,教師容易走進這樣的教學誤區。
師:同學們,作者通過“臺階”一事,塑造了自己父親的形象。誰來說一說,在你的印象中,你的父親的形象又是什么呢?
生1:我的父親在工廠上班,每天上班比較早,下班比較遲。
生2:我的父親是物流公司的司機,經常在外地送貨,他工作很辛苦。
師:是呀,不同人的眼睛中,對自己父親的印象都不相同。
從這個教學環節,我們也不難發現,由于時代的差異、生活的差距,作者筆下的父親形象學生很難在自己的生活當中獲得直接或者間接的認知。通過學習,學生對于父親的認知往往還停留在表層認知。當我們把父愛理解得如此的淺顯,父愛顯然已經遠離了當下的學生生活。父愛存在于生活當中、細節當中。因此,在教學當中,教師需要重新梳理教學思路,找到文本當中一些細節的描寫,通過品詞析句,讓學生讀進去,說出來。
師:孩子們,我們一起來讀一讀描寫父親“腳”的一段,讀完說說你的感受。
生1:父親一般都是去河里洗腳,因為他的腳板寬大,裂開了很多干溝,里面嵌著沙粒與泥土。
生2:父親一般過年的時候才在家里洗一次腳,洗腳的時候他要用板刷。
師:你們知道板刷是做什么的嗎?
生(齊):刷鞋子的。
師:是呀,這該是多么地疼,多么地難受呀!那么,父親不知道每天在家中,坐在板凳上,美美地泡個腳很舒服嗎?
生1:在當時,可能作者家中的條件不夠好,還沒有能力每天泡個腳。
生2:作者通過這些細節描寫,寫出了父親為這個家付出了很多辛苦。
生3:這說明父親是個樸素的人,舍不得多用一些熱水來洗腳。
師:是的,寫父親的腳,讓我們知道了父親走的路多,走得辛苦。父親的腳,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了父親勤儉持家,父親勞動強度大。
通過關注文本細節,學生能夠在對詞句的品析中,獲得對父親形象的深刻認識。由于時代的不同的,作者的父親所經歷的生活與當下學生父親的經歷是不同,讓學生簡單地進行二者的類比與移植,學生無法獲得情感的認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必要從文本內容出發,讓學生通過在對詞句的反復揣摩、體悟中升華情感。
二、通過文本的對比,感受人物的變化
作為中學寫人記事類文本,一定有一個主要的情節貫穿于故事的始終。在這篇小說當中,作者從開端到結局,緊緊圍繞“臺階”進行組織材料。在故事的開始,父親希望能夠造出更高臺階的一座新房子;故事的發展,父親為此進行了長期的準備;故事的高潮,通過努力,父親造起了有九級臺階的新房;故事的結局,房子好了,父親人卻老了、身體也傷了。
如新屋開工的時候,父親露出了尷尬的笑容。新臺階砌好了,父親并沒有如愿獲得期盼已久的幸福。
師:父親要建一座高臺階的房子的目的是什么。
生:臺階越高,父親的地位就越高。
師:父親是在作者心中的地位高,還是在我們心中的地位高呢?究竟是誰眼中的地位高?
生:臺階越高,父親在鄉鄰眼中的地位就高。
師:問題來了,現在父親的高臺階房子造好了,父親為什么卻“尷尬”了呢?
生1:房子造好了,他的背已經駝了。
生2:房子造好了,他的腰受傷了,不像年輕的時候那樣“能抬起三百斤的石板”。
師:同學們,臺階建好了,這時候,路過的鄉鄰,看到父親一定會有交流。從父親的角度看,父親覺得他們會說些什么呢?
生1:這個臺階真高,你太厲害了。
生2:唉呀,這么漂亮的臺階,在我們村子里數一數二。
生3:我真佩服你,建起了這么漂亮的房子,這么高的臺階。
師:是的,臺階是父親的精神支柱,是激勵他一直辛勤勞動的精神動力。就在他房子造好后,路過的相鄰卻說的是“晌午飯吃了嗎?”,這對父親來說是——
生1:打擊。
生2:摧殘。
生3:抽走了父親對生活的希望。
我們對文本認知的越多,越會體會到“臺階”對于父親生命的意義。試想,如果父親缺少了這樣一個建臺階的信念,那么他的生活一定會變得空虛,縹緲。因此,一個的要造高臺階新屋的樸素,想法勝過了父親無數的豪言壯語。在教學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進行關注文章中的難點。學生通過對文本的對比,自然就能感受到父親在臺階建造前后的變化。
三、通過思辨的悠遠,感受臺階的意蘊
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從文本的學習當中升華情感,獲得言語能力的發展,言意思維的變化。通過文本的學習,就是要不斷發展學生的言語思維,幫助學生感受臺階的意蘊。
師:同學們,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覺得題目是不是改成“父親”更好呢?
生1:還是“臺階”比較好,臺階貫穿整個小說的始終,是文章的主要線索。
生2:臺階還是一個意象,象征著父親的形象。
生3:“父親”作為題目,太平常了,而以“臺階”為題,先聲奪人。
師:你們的觀點都非常有道理,那么,是不是小說中的父親就是作者的父親呢?用文中的句子來證明。
生1:閱讀提示中有這樣一句話:小說用第一人稱敘說了“我”父親與臺階的故事。“我”加了引號,說明不是作者自己的父親。
生2:這是象征的寫法,用一個人帶出一類人。
總之,《臺階》作為一篇小說,有著獨特迷人的寫作價值與育人價值,從“臺階”入手,讓學生“爬”過一級級臺階,從中發現“父愛”所在,感受文體價值,啟讀、悟讀,讓學生從這一篇,走向這一類,深入感受具有數千年歷史的中國農民形象。
作者單位:江蘇省沭陽縣懷文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