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正娟
語文課標中指出:“要重視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位。”擴大閱讀面,能讓學生在接觸大量文本的基礎上,體會美感的共性,提升審美能力。在語文課本中包含許多經典的散文,這些散文充滿美感,令人百讀不厭。學生在閱讀課文時對美感的來源形成了一定的認識,教師可以適時引入其他與之相關的文本,構造整合式的課內外閱讀活動。在教學八年級上冊散文《昆明的雨》時,教師引入了同為汪曾祺創作的課外散文《翠湖心影》,引導學生對兩篇文本進行對比閱讀。本文結合內容與教學的實踐過程,探討如何從多角度開展審美鑒賞教學。
一、認識流動的行文方式
在課堂中引入《翠湖心影》時,學生已經對《昆明的雨》內容十分熟悉。在讀完本文后,學生都發現本文題為“昆明的雨”,卻并未使用大量筆墨直接寫雨,而是信筆所至、無拘無束,展現了大量與昆明雨季有關的事物。作者往往在寫及一事時觸發了某種聯想,于是順著筆意延伸開去,讀來又完全不覺得散亂無當,其行文方式具有流動性,令讀者的思維和情意也跟隨著流動。
在《翠湖心影》中同樣具有這樣的特點,這是散文整體構架上的特點,也是師生開展對比閱讀的首個探究點。首先教師提問:“《翠湖心影》的中心是寫翠湖,其中寫到了哪些與翠湖有關的事物?”學生在閱讀后發現文中寫了湖面景物、湖中的大路、翠湖圖書館、湖邊的茶館等,并且將對風景、人情的描繪融為一體。教師將學生回答的內容列在教學板中,引導學生感受二者在行文方面共有的流動性。其次教師再提問:“《昆明的雨》中以對昆明生活的喜愛與想念為中心整合各種不同的素材,在《翠湖心影》中是否也運用了相同的寫作手法”學生在教師的提示下再讀本文,注意到文中寫道:“昆明和翠湖分不開”,作者同樣是以對地方的想念為線索整合不同的素材。兩篇散文中,在對人、事、物的描繪中都滲透著一以貫之的主體情感,具有形散而神聚的美感。經過這樣的教學,使學生在宏觀上把握了《翠湖心影》的寫作特色,而且促進學生對課文《昆明的雨》更為結構化的認識。學生在閱讀中有了發現與頓悟的經歷,能夠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培養審美的敏銳性和洞察力。
二、品味平淡的寫作語言
語言是構成一篇文本的基石,是生成審美性的關鍵要素。美是有意味的形式,語言是構造形式特點的材料。《昆明的雨》和《翠湖心影》都是典型的美文,出自同一名作者之手,在寫作語言上具有共性。八年級的學生對于閱讀美文已經有較多的經驗,在閱讀《昆明的雨》時學生將其與此前的閱讀經驗相比較,發現本文并未使用精心雕琢的典雅語言,而是以平淡質樸的語言娓娓道來,顯得非常自然。在引入《翠湖心影》時,可以讓學生在此前的認知基礎上品味本文的語言,領會其中的美感。
在對平淡之美的品鑒中可以突出“口語化”的品鑒要點,進而讓學生產生更為直觀的認識。在兩篇文章中都使用了許多口語化的語言,如《昆明的雨》中寫道:“它和蘭花也挨不上呀。”《翠湖心影》中寫道:“湖不大,也不小,正合適。小了,不夠一游;太大了,游起來怪累。”這些語言接近日常生活用語,仿佛就是平時在說話時使用的語言,具有一種平淡之美,與汪曾祺散文閑話式的特點相符合。在教師舉例分析的基礎上,再創設探究任務,讓學生從兩篇課文中選出更多的語句,結合教師所講的鑒賞技巧來分析其中平淡的語言美,促進學生的能力遷移與知識內化。以這種方式展開教學,更加接近學生的語文素養基點,讓學生憑借對語言的分析去認識美,超越對美的直覺感知,而抵達深度的層面。
三、鑒賞深遠的審美意境
意境是指融入了作者情思的審美境界,是獨具中國文學特色的美學維度。作家常依托對景物的描繪來塑造意境。汪曾祺本人有著深厚的古典文學修養,他在散文中創造了深遠的審美意境。《昆明的雨》和《翠湖心影》兩篇文章中都包含大量寫景文字,鑒賞意境是教學重點之一。在意境中能夠展現出作者觀察世界的方式和主體的心靈世界,因此作家在不同作品中構造的意境常有相同之處。教師可以讓學生展開微觀探究,在深度閱讀中含英咀華,品味意境之美。
在《昆明的雨》中,文末蓮花池邊小酒店中閑坐的一段最具有意境之美。教師將其與《翠湖心影》中在翠湖邊“窮遛”的一段作對比探究。有趣的是,這段文字也同樣被安排在文末。這兩段文字中具有“不盡之韻”“無盡之意”的沖淡之美,與全文的審美風格相呼應。教師讓學生對比閱讀這兩段,然后提問:“說說這兩段中人物的活動。”學生回答:“在《昆明的雨》中作者被一場雨耽擱了,只是閑坐著。在《翠湖心影》中作者則與朋友一起在翠湖中漫無目的地閑逛。”教師再總結道:“在這兩種情境下,作者都處于十分閑逸的狀態中,只是將外界視為審美對象,作者將自己的心靈和外界的景觀完全融合在一起。”其次,教師引導學生細致品讀這兩段話放在文末的意味,感受文字中以意境展現了昆明之美、翠湖之美以及自己的情感,顯得意味深長,有如古典詩畫一般意境深遠。借助這樣的教學活動,學生對兩篇文章意境之美的感知逐漸豐富和完善,產生了切身的感受,提升了審美能力。
四、欣賞和諧的生命畫卷
汪曾祺曾經說過:“我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諧。”在《昆明的雨》和《翠湖心影》中都有許多刻畫人物的筆墨,描繪了一幅幅和諧的生命畫卷。作者筆下的人物心靈質樸簡單,對待他人充滿熱誠。在作者描繪的生命畫卷中充滿了人情美,與平淡的自然之美相映成趣。在兩篇文章中,對人情美的刻畫都較為直觀。學生在提示之下很容易找到相應的段落,其中表達的含義及其共同點也較容易理解。教師可以在課堂中展開開放性的主題討論活動,讓學生從兩篇文章中找出喜歡的段落,說說自己對人物的理解,探討對文中人性美的認識。
在課堂中開展教學時,學生對《昆明的雨》中賣楊梅的女孩、女房東以及《翠湖心影》中圖書館管理員、賣蝦的老婆婆四個人物進行了分析。學生結合人物的事跡進行分析,發現這些人物都慷慨樸實,人與人之間充滿了溫情,如女房東總是會將緬桂花分享給她的房客,賣蝦的老婆婆以很低廉的價格出售蝦餌。教師鼓勵學生盡可能發表看法,再在學生的發言基礎上進行總結:“這些人物都處在人與自然、人與人的和諧關系中,感受著生命的自在喜悅。這些人物表達了作者理想的一種生命狀態,體現了作者對生命價值的一種追求。”以此讓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理解本文中以具象傳達了作者理想中的境界。教師立足于具體的文本內容展開教學,讓學生深度品析文本,從“人”的角度認識本文的美感。
總之,《昆明的雨》與《翠湖心影》的對比閱讀是整合課內外文本實施閱讀教學的一次實踐,促進學生把握美的具體表現,提升閱讀鑒賞能力。
泰州醫藥高新區教育科研課題,課題編號:TGXLX-2019024。
課題題目:大閱讀背景下的初中語文課內與課外閱讀整合研究
作者單位:江蘇省泰州市康和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