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寶玲
“節奏是一切藝術的靈魂。”課堂教學的藝術靈魂就是課堂節奏。課堂教學會在動靜相生、張弛有度、疏密有致、收放有序的多節奏和諧轉化中,流淌出語文課的靈魂之美。
一、動靜相生,“大珠小珠落玉盤”
《城市的標識》這篇課文的第二課時,為達成教學目標:體會文中各種富有特色的樹的描寫方法,感受樹為城市注入靈魂,成為獨有“標識”這一特點,在教學中以讀帶寫設計各種教學活動。
第一環節,靜動結合閱讀。閱讀的重點集中在具體描述樹木的三段話上,先讓學生通讀全文,靜心閱讀,找出最能體現樹的特點的文字。再通過同伴互助學習,圖文對比、想象,賞析文字表達的精準。
第二環節,再次靜態默讀,從第一環節的關注內容到關注寫法——同樣是寫樹,不同的寫法寫出了不同特點的樹。學生在閱讀中發現,有按照從整體到局部描述樹的氣勢和特點的寫法,有描寫樹與周圍環境的融合,體現城市氣質的寫法。這時教師再補充幾種不同的城市標志性樹木,學生通過交流發現,獨木適合于細致描寫,突出各部分的特色;群樹則適合于寫出整體形象,突出氛圍。
第三環節,學以致用,思維深度訓練,用觀察到的文中寫法習練習寫自己身邊的“城市標識”。最終學生選擇了與古城氣質相符的銀杏樹。教師補充漢陽陵的銀杏林不同角度的圖片,有整體的樹林、有單獨的一棵樹、有樹葉的特寫,學生觀察,構思選擇合適的描寫角度。在思維的深度遷移中,學生深思后選擇與城市的氣質相吻合的銀杏的挺直的樹干,展現城市屹立千年不倒的精神;那金黃的色彩,是千年古都才有的帝王風范;那精致的葉片,如這個城市人民的智慧。學生靜靜地思考創作,描寫的語言豐富準確,在熱烈的分享交流中碰撞智慧,創造一種“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之節奏美。
二、曲直相映,“此時無聲勝有聲”
《鳥鳴澗》這首古詩,有“桂花落”“驚山鳥”“時鳴春澗中”這樣的不安靜,卻營造了奇妙的“靜”中之“境”,這樣的寫法要讓學生充分領會其妙用,教學時就去“意向曲中求”,以“靜”為詩眼,感悟“詩佛”之境界。
首先,找到詩眼。學生初讀古詩,了解意思之后,讓他們用一個字來概括作者要表現的景物特點,毫無意外,學生都選擇了“靜”。
其次,找直“靜”。詩中哪些地方讓你一下子就感受到了這份靜呢?學生直接聚焦“夜靜春山空”這一句,進而通過理解“空”字,體會山林的“空”,作者心境的“空”。
再次,尋曲“靜”。這首詩是為了突出山澗的“靜”,發現“不靜”的地方?春天的山澗,空曠寂靜,偌大的山谷,連幾聲鳥叫都可以聽見,足見此時之“靜”,還有花落之聲,唯有山谷寂靜至極,才能被捕捉到。
最后,悟人“靜”。引導學生體會,唯有心靜,全情投入,才能融入大自然,感受到花瓣落地的微響,驚喜于幾聲鳥叫的清脆,感受到有山有水、有花有鳥的山谷是如何“空靈”,這才是“萬物皆浮躁,唯我心釋然”的詩佛境界。
三、起伏有致,“天光云影共徘徊”
三年級《古詩三首》教學,以“望”為主題,整合學習《望天門山》和《望洞庭》兩首詩。這兩首詩都是遠望的視角,所寫的景致不同,帶給人的感受也大不相同。這兩首詩,學生未學課文之前,大部分能背誦,基于這樣的學情,如何帶給學生新的學習思路呢?教學可以選擇整合教學對比性學習。
首先,用范讀點燃學生課堂的情緒。要求學生用詞語形容聽讀的感覺。學生在聽完之后,將氣勢磅礴、瀟灑大氣送給了《望天門山》,將柔和幽靜、和諧自然送給了《望洞庭》,初讀即有感受。
其次,用想象觸摸景色的韻味。邊讀邊想象是本單元的語文要素,利用圖文結合的方式,指導學生想象和描述景色。理解與朗讀的指導緊密結合,讀出遠望天門山“斷”“開”“回”“出”“來”的壯觀氣勢,讀出“和”“翠”的美麗清幽。《望洞庭》的詩句,讀出夜晚月、湖、山的融合之美。
接著,用美景激發表達的欲望。感受祖國山川的美是本單元的人文主題,天門山的壯美、洞庭湖的柔美各具特色,但是祖國的美景何止于此?通過資料補充,帶領學生贊黃河壺口瀑布的洶涌澎湃,賞天山積雪的純凈無暇,看蒙古草原的一望無暇,嘆泰山云海的縹緲神奇。
最后,分享品味文字的妙用。隨性的口語表達自然比較容易,但是要用精妙的語言準確展示這就需要細致的觀察和豐富的積累。此環節以新疆天山牧場為例,指導學生練習用精準的字詞描寫景物的特點。伴隨學生的描述、教師的點評,學生用文字展現出碧綠的草原一直“鋪”到山腳下,數不清的牛羊“點綴”在草原上,山峰聳立,積雪給山頂“戴上”白色的帽子,連白云也變得“自在”許多,隨意地飄來飄去。
四、張弛有度,“淡抹濃妝總相宜”
語文課堂,經常對構段方式相同的文本不知道該如何用力,總覺得每一處都很精彩,想帶著學生將每一處文字細細品味,想把每一處能夠梳理出的語文學習點都帶給學生,豈不知這樣的“眉毛胡子一把抓”往往是教師攜帶著大量的“干貨”撲面而來,學生在匆匆而過的走場式學習中應接不暇,反倒會不知所措,與我們現在提倡的“一課一得,得得相連”教學策略不符。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做到張弛有度,重點突出,節奏分明。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課,文本中的五個小故事分別從不同的方面展現了魯迅先生“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這一精神品質。在閱讀的時候,往往都是按照初讀文本,為每一個故事加小標題,概括主要內容,然后逐段談魯迅的品質。“談讀書”表達愛護下一代成長;“談‘碰壁”有時代因素在里面,理解有點難度;“放煙花”中表達對美好生活的憧憬;“救助黃包車夫”“關心女傭阿三”表達對貧苦大眾的關懷。那到底我們應該把學習的重點放在哪里呢?從文章篇幅上看,對救助黃包車夫這一情節寫得最為細致,教學可以在這里“制造緊張氣氛”。通過重點詞匯的學習,抓住“飽經風霜”體會貧苦人民的生活何等艱辛;抓住魯迅先生的表情描寫,凸顯他憂國憂民的情懷;抓住魯迅先生的動作描寫,體會他“俯首甘為孺子牛”的人生信條。每一次閱讀都能夠深入其中,感同身受,拉近時空距離,認識魯迅先生的人格魅力。如果通篇學習都要字斟句酌,那么每一個情節在學生的心里都會留下模模糊糊、不濃不淡的印象,還不如“攻其一點,以點帶面”,由對陌生人的關懷,聯想至對身邊傭人、家中親人的關懷;由對一個代表人物的關懷,聯想至對階層群眾、國家民族的關懷,因為像黃包車夫這樣的底層人物,基于同類人物的認知,學生的距離感不會太強,易于理解,進而層層拓展,對比聯系,理解的難度降低,也不會出現因“無感”而需要老師說教的現象。
音樂的靈魂在于旋律節奏之美打動人心,語文課堂的靈魂在于教師教學的藝術節奏之美。教師的課堂組織、引導、對話、點撥,一舉一動都在詮釋語文課堂的靈魂之美,都在展現語文教師的“人課合一”的境界之美。
作者單位:陜西省西安市閻良區西飛二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