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燎熒
為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統編小學語文教材選編了多篇中國革命傳統教育題材類作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本)》在課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要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和革命文化,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引領作用,突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培養良好思想道德風尚。”通過上述介紹,教師能夠深刻地感受到革命傳統教育的地位,尤其是在語文教育教學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那么,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如何針對革命傳文化課文開展精準施教呢?筆者將統編教材編排的特點和日常教學實踐結合起來,以獨特的方式滲透黨史教育。
一、統編教材革命傳統教育類課文的編排及特征
語文課程內容豐富,思想深刻,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的三觀帶來積極影響,有助于教師通過文本的載體,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統編小學語文教材自一年級起就編排了革命傳統教育主題類課文,隨著兒童認知水平的不斷發展和年級的升高,編排數量逐步增大。筆者對1~3年級課文進行了系統梳理。
(一)課文編排情況(見表1)
(二)教材的編排特征
統編教材在編排革命傳統教育類的課文時具有明顯的特色。
1.革命傳統教育類文本比重較大
在義務教育階段的教材中,題材為革命傳統文化類的課文數量在70篇左右,其中,小學和初中分別選編的數量為40篇、29篇。小學6年一共有12冊教材,選編課文的數量達280篇(低段的單獨識字教材未統計在內),其中包含40篇革命傳統教育類課文,在小學語文課文的總數量中占比14%。可見革命傳統文化教育在兒童啟蒙教育中的重要性和國家對下一代的殷切希望。
2.內容的編排具有持續性
統編教材在編寫過程中,重點考慮的是小學生的認知特征。例如,一年級上冊編入內容比較簡短的兒歌《升國旗》,一年級下冊編入了比較容易理解的、有關領袖的小故事,即《吃水不忘挖井人》,自此,小學啟蒙教育開始向革命文化延伸。通過文本的學習,讓學生領略領袖毛澤東的風采,體驗幸福來之不易,懂得珍惜和感恩。二年級上冊,有一個單元的教材內容全部都是圍繞“革命文化教育”題材開展,即第六單元,如《朱德的扁擔》《難忘的潑水節》,這兩篇課文存在相同共性,即主人公都是偉人,也是無產階級革命家。隨著年級的上升,革命文化類課文的數量隨之變多,并分為精讀和略讀課文。通過課后習題,挖掘革命教育內容,發揮思想教育功能,加深學生對革命教育的理解。在“語文園地”也出現了革命性教育的語文學習資料,引導學生積累。同時,在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中的運用。這樣持續性的編排,加強革命傳統教育的發展,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
3.編排方式靈活多樣
統編教材編排獨具匠心,一是采取單元語文要素為基礎,隨機分散于各單元。例如,二年級下冊的《鄧小平爺爺植樹》、三年級上冊的《手術臺就是陣地》。如此編排,其目的就是讓學生時常欣賞到有關革命文化的優秀作品,在紅色洗禮中養成愛國意識;二是將單元專題作為編排依據,根據單元語文要素,在一個單元中編入多篇革命傳統類教育題材的課文,如《朱德的扁擔》《難忘的潑水節》讓學生從多角度集中學習各類革命文化題材的課文,潛移默化地受到熏陶。
4.選文注重兒童立場
革命傳統教育類課文內容以革命時期的歷史事件以及革命領袖、偉人風采為主,離現在小學生的生活很遠,他們對那個時代的生活并不了解,也對這些偉人的生活不熟悉。因此選入教材的文本立足于兒童,從兒童的角度出發,挑選簡潔明了、通俗易懂,源于小學生日常所見或經歷,通過“小故事”的方式呈現。例如,一年級下冊的《吃水不忘挖井人》,故事緊緊圍繞毛主席親自動手,帶領戰士與百姓共同挖井這條主線開展;二年級下冊的《朱德的扁擔》,該課文的中心思想是朱德親自下山,與戰士們一起挑糧;二年級下冊《鄧小平爺爺植樹》講述了鄧小平爺爺和首都人民一起植樹的故事;《難忘的潑水節》主要講述了周恩來總理與少數民族(傣族)共度潑水佳節的故事;三年級下冊《不懂就要問》講述了孫中山先生小時候私塾勤奮讀書的故事。教材立足于兒童的立場,從小學生的閱讀興趣開始,讓學生懷著一種期待,走進革命的故事中,感受到精彩內容,循序漸進地接受革命文化的熏陶。
(三)教材選文的基本特征
1.文體上
統編小學語文教材中革命傳統教育文本主要以寫人敘事為主,其他文體并存。另一方面,小學教材以人物敘事為主,兼顧其他文體。在統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40多篇以寫人敘事課文為主的革命傳統教育類作品,如《雷鋒叔叔,你在哪里》。這樣文體的分布取決于單元語文要素的特點,以學習敘事性文體為主,兼顧其他語文知識的學習。
2.主題上
在小學語文統編教材中,革命傳統文化類課文主要包含兩大類主題:第一類是偉人故事,第二類是英雄事跡。偉人故事即學習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高尚品質是革命傳統教育的首要內容。因此,教材在設計時加入了幾篇能夠通過平凡小事彰顯偉人風采的課文。英雄事跡即學生通過描寫英雄人物的故事課文的學習來體會革命家以及廣大群眾為民族振興艱苦奮斗,百折不撓的革命精神。統編小學語文教材革命傳統題材的課文中,描寫英雄人物,講述英雄人物故事的課文篇數最多,真正通讀該類課文應當具備一定的知識基礎以及思維能力,故全部編排至中年級后期以及高年級教材。
二、統編教材中革命教育類課文的教學策略
在課文教學期間,教師往往因注重思想情感的抒發,卻忘了培養學生的理解與消化能力,致使語文課程成為思想品德課。作為教師應當明確目標,清楚認知語文教學與思想品德教學的差異,嚴禁盲目地向學生講述大道理。要掌握“文道統一”的精髓,將對語言文字的理解、運用與對人物形象的認知和優良品德有效銜接起來。由于主題和教育目標的特殊性,教學時需關注到特別之處。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在啟蒙教育階段更應該做好教育者,注重對學生進行文化素質培養、文化思想培育。低年級是學校教育的起點,單純的割裂文化與思想是教師不盡責的表現,也是對教育初衷的誤解。思想教育尤其是革命傳統教育應該是其他各科課程的總指導,教師有責任和義務在日常教育中引導、培養和塑造學生高尚的品格和革命情操。筆者根據多年教育實踐,提出如下探索性意見。
(一)植入典型資料,降低閱讀難度
統編教材中革命傳統教育類課文的題材主要以特殊年代、偉人特殊言行等有關,與現代學生實際生活相差甚遠,很難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同時也會制約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造成了閱讀障礙。因此,在教學前,教師可要求學生利用不同渠道廣泛搜集與教學內容有關的資料,包括相關人物、事件等。在課堂上,可借助現代化科技,如多媒體等將學生精心準備的圖片、資料等進行展示,然后組織學生展開討論,進而為學習新課文做好準備。同時,在備課的過程中,還要精心收集整理相關資料,在學生發言的基礎上進行補充。
在通讀此類文章時,學生難免會出現閱讀障礙,而有效解決該問題的辦法就是提前了解文章背景,讓學生提前了解該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以《吃水不忘挖井人》為例,該課文講述的內容較為久遠,為了縮短學生與文本的距離,加深學生對全文的理解,筆者制定了詳細的教學計劃:課前布置口頭作業,向家長了解偉大領袖毛澤東的故事。課上,大部分學生對“井”并不熟悉,借助圖片幫助學生了解“井”對于當時農民生活的重要性。同時引導學生交流資料,教師補充小結,通過短視頻了解當年挖井時的艱辛。
又如《朱德的扁擔》一文中只提及朱德“帶領隊伍到井岡山,跟毛澤東同志帶領的隊伍會師”,但朱德到底是什么人,有哪些事跡,低年級學生了解甚少。這就有必要讓學生收集資料,交流展示,教師補充小結,否則學生是很難體會朱德和戰士們同甘共苦之情。此文本教學資料補充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導入階段可讓學生結合課前收集的資料,談談對朱德的了解;識字階段,可以出示圖片資料,加深對詞語的理解;研讀課文階段,可以補充會師背景知識,觀察挑糧路線,感受挑糧的艱辛,體會朱德與戰士們同甘共苦的精神。只有這樣,一年級的學生才能更準確地領會課文內容,對人物敬佩也油然而生。
此外,教學中可以高效借助“學習強國”學習平臺中豐富的革命傳統教育資源,補充背景資料,拉近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獲得更加形象,具體的革命人物光輝形象。
(二)品讀關鍵詞語,落實語文要素
教學革命傳統教育類的課文,教師不但要讓學生學習語言文字的運用,還要讓他們在學習的活動中潛移默化地受到革命傳統文化的熏陶。因此,在教學中不僅要注重人文主題的滲透,又要注重語文要素的落實。革命教育類文本往往會通過對動作、語言、神態等描寫來表現人物特征。在日常教學期間,在學生通讀課文的基礎上,尋找蘊藏在段落中的關鍵詞句,反復揣摩其中的內涵,加強語言訓練,在語言實踐期間,通過有效方式適時將革命文化貫穿其中,進而凸顯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以《鄧小平爺爺植樹》為例,教師先要求學生自行閱讀課文,然后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尋找段落中的關鍵詞句,如“小心地移入”等,進而從動作上與作者引發共鳴,不知不覺中進入到偉人植樹的場景當中,從而親身體會鄧爺爺嚴謹的做事態度。又例如在教學《難忘的潑水節》一文四、五自然段時,教師可以從周總理外貌、神情和動作三個方面入手,引導學生在仔細閱讀的基礎上,圈畫出描寫神情和動作的詞語;在簡單交流后引導學生借助“笑容滿面”以及“接過”“敲著”“踩著”“跳舞”“端著”等動作詞語,說說周恩來總理是怎樣和傣族人民一起過潑水節的。從而落實本單元“借助詞語,了解課文內容”的語文要素,進而感受周總理與傣族人民同喜同樂的心情和心連心的高尚品質,實現“文道統一”。
(三)尊重文本價值,慎行多元解讀
革命傳統文化教育類課文,擔負著傳承革命精神的重要使命,其主導價值取向已經非常明確。教師應首先尊重文本的價值取向,通過合理有效的方式來引導學生,使他們也能夠對這些價值觀表示認同;其次是將文中價值觀滲透至教學活動的各個環節,結合文本的學習來潛移默化地改變學生,進而達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效統一;最后,我們要慎行“多元解讀”,學生一旦在理解上有了偏差,教師必須及時糾正。
(四)鏈接閱讀實踐,激發閱讀興趣
統編小學語文教材革命傳統教育類課文中,會出現“查查資料”“了解人物的其他故事”的學習任務,這樣可以加深課文內容的理解,促進學法遷移使用,拓展閱讀范圍,激發學生閱讀此類文章的興趣。如二年級上冊的《難忘的潑水節》,講述了周恩來總理與少數民族(傣族)共度佳節的故事,學習本課后,能從文本中感受到周恩來總理的和藹可親。僅學習一篇課文,學生對周恩來總理的人格魅力以及他為國家、為人民做出的貢獻等方面內容還了解得不夠全面。在本課教學結束后,筆者建議學生去搜集和欣賞其他有關周總理的課文,如《溫暖》等,讓學生閱讀這些故事,從中感受周恩來是一位胸懷博大、生活節儉、深受人民愛戴的好總理。通過拓展閱讀,學生更加全面地領略了偉人的風采。
革命傳統教育題材類課文中的英雄都是家喻戶曉的人物,他們的精神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成為代代相傳的革命紅色基因。此類課文的學習應該基于語文立場,堅持兒童立場,以語言積累為基礎,以思維訓練作為能力的起點,在發展學生語文能力的同時,在孩子的心田播下紅色基因,使他們成為具有革命精神的祖國未來接班人。
(責任編輯:李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