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茜 譚艷
【摘要】本文以1996年廣東珠江經濟臺率先在網上實時直播、開啟廣播融合發展探索之旅為起點,對我國廣播網絡化、移動化、智能化的融合發展歷程進行梳理,對我國廣播融合發展趨勢進行分析,指出“廣播+車聯網”“廣播+區塊鏈”和“廣播+物聯網”是重點布局領域,提出廣播融合發展應以技術為驅動、以市場為引領、以政策為保障的發展策略。
【關鍵詞】廣播 ?融合發展 ?網絡化 ?移動化 ?智能化
【中圖分類號】G222 ? ? ?【文獻標識碼】A
從1996年廣東珠江經濟臺率先在網上實時直播,開啟廣播融合發展探索之旅,我國廣播媒體不斷自我革新,踐行融合發展,至今已經走過了24個年頭。這24年里,廣播媒體先后經歷了網絡化、移動化和智能化的技術革新浪潮,在生產流程、傳輸渠道、接收終端、平臺構建等方面進行了全面創新,構建出新的產品形態、營銷模式和產業生態,煥發出勃勃生機。
本研究以技術要素對廣播融合發展的驅動作用為主線,參考市場要素與政策要素對廣播業的影響,對我國廣播融合發展歷程進行梳理與劃分,并以此為基礎對廣播融合發展的趨勢與策略進行分析。
一、我國廣播融合發展歷程
(一)第一階段:廣播觸網 先行先試
1994年4月20日,我國通過一條64K的國際專線全功能接入國際互聯網,成為國際互聯網家庭中的第77個成員。1995年5月,當時中國電信管理機構——郵電部正式宣布向國內社會開放計算機互聯網接入服務,國內的互聯網時代就此開啟。一批具有創新意識的廣播媒體紛紛觸網,將電臺節目“搬”到互聯網上,開啟了廣播網絡化發展的新階段。廣東珠江經濟臺可謂是這一趨勢的急先鋒,1996年首先嘗試在網上進行實時廣播;1998年,原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網站將華語、英語、德語和西班牙語4種語言的節目送上互聯網。截止到2000年底,國內20余個省級電臺上網,48個地市級電臺開通網站。
在廣播網絡化發展的初期,廣播媒體以網絡為新渠道,為聽眾提供實時的或可供點播的廣播節目,增加了廣播的接收終端,打破了傳統廣播節目收聽的時空限制。聽眾不僅可以在收音機上收聽廣播節目,還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在網絡上進行節目點播回放。需要了解的是,這一階段電臺網站大多是將已播出或正在播出的節目原封不動地通過網絡傳播出去,可謂傳統廣播的網絡版,并沒有根據網絡傳播的特點進行網絡廣播節目的重編,廣播網站的內容同質化問題明顯。這一階段互聯網普及程度較低,寬帶用戶數量不多,通過網絡接收廣播節目的受眾數量非常有限,電臺網站的受眾市場尚未形成規模效應。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進步,寬帶用戶數量逐漸增多,傳統廣播融合發展的探索也從建立電臺門戶網站向打造專業網絡電臺轉變,從提供傳統廣播節目網絡版向成為獨立內容制作者和提供者轉化。第一批網絡電臺大部分由廣播電臺創辦,也有部分由商業網站創辦。2005年7月13日,原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國際在線”正式開播多語種網絡電臺INet Radio,節目內容由資訊、談話、音樂和外語教育四大類節目組成。同年7月28日,原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中國廣播網”開通銀河網絡電臺,節目整體定位于前衛和時尚,內容豐富、風格新穎。在銀河網絡電臺推出一年后,日均網站瀏覽量突破百萬,注冊用戶超過10萬人,產生了相當的影響力。相較于電臺門戶網站,這一階段興起的網絡電臺更好地將互聯網的交互性、個性化、豐富性等特征與傳統廣播相結合,推出了豐富多樣的網絡音頻節目,滿足受眾需求。
在這一時期,播客的出現也對廣播的網絡化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播客,是一種在互聯網上發布文件并允許用戶訂閱并自動接收新文件的技術。2004年8月,世界上第一個播客網站“每日源代碼”在美國誕生,此后播客迅速風靡全球。2005 年 4 月初,中國第一家播客網站“土豆網”正式上線,隨后相繼出現了一批播客站點,如“播客中國”“播客天下”等。一些有影響力的網站也紛紛注入播客元素,如銀河網絡電臺在2006年3月1日改版時加入了播客元素,新浪網在2006年12月20 日開通新浪播客。播客在互聯網上產生的影響甚至波及到傳統電臺,上海東方廣播電臺推出《波歌播客秀》節目,北京人民廣播電臺文藝廣播推出了《播客風暴》節目。“播客”概念一時間沸沸揚揚,維基百科全書中的一篇文章更是把“播客現象”稱作是“2006 年中國大陸網上的新焦點”。這也是由于播客技術允許受眾生產和上傳內容,所以大大提升了用戶的參與感。
(二)第二階段:移動優先 全面融合
隨著技術的進一步發展,移動互聯時代到來,越來越多的傳統媒體將自身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重點聚焦在如何將傳統媒體平臺和已經搬上互聯網平臺的內容轉移到移動平臺上。早在2010年前后,英國廣播公司等一批國外主流媒體就提出了“移動優先”(mobile first)的概念,即將內容戰略和傳播戰略的重點轉移到移動終端(如智能手機)上。
國內廣播移動優先戰略的推進是與“兩微一端”移動傳播矩陣的發展相伴隨的。2011年5月,作為微博的副業,新浪“微電臺”上線,主流媒體紛紛入駐,開設自己的微電臺。2012年,傳統廣播又找到一個對聽眾用戶滲透更直接的途徑——微信及微信公眾號,主流廣播機構2012年下半年紛紛將微信方式直接嵌入開路廣播節目中,并且用在黨的十八大會議報道中,借助受眾音頻元素來進一步改進和豐富廣播內容。②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文件中明確提出了互聯網傳播要順應移動化趨勢,積極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發展移動客戶端、手機網站等新應用、新業態。作為中國主流媒體移動傳播矩陣的標配,“兩微一端”快速建設起來。除了在微信、微博上開設賬號,一批主流媒體也著手建立自己的客戶端,北京人民廣播電臺的“聽聽FM”和上海東方廣播中心的“阿基米德FM”就是其中代表。與此同時,中央廚房和廣播“云平臺”建設應時而生。2015年,原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廣播“云平臺”計劃逐步啟動,隨之湖北廣電“長江云”、江蘇廣電“荔枝云”也引起關注。2017年全國共有23個省市的主流媒體開啟了中央廚房式的建設項目,其中已有18個省市的中央廚房上線。③廣播的移動傳播矩陣逐步成型。
移動互聯時代,商業網絡電臺也贏得高速發展的機遇,市場力量快速崛起。以“喜馬拉雅FM”“蜻蜓FM”“考拉FM”為代表的音頻集成平臺一方面聚合受眾生產內容,另一方面又進行市場細分,為受眾提供個性化的內容。這種新興的聚合音頻平臺迅速得到了資本市場和用戶市場的認可,快速跑馬圈地后,“喜馬拉雅FM”等頭部聚合音頻平臺快速成長起來。聚合音頻平臺的興起需要海量音頻內容,不僅大量知名電臺主播在平臺開設個人賬戶,把高質量內容投放在平臺上,擴大傳播范圍,一批非專業人士也活躍起來,音頻內容生產主體從專業人士擴充到非專業人士,從少數精英向大眾擴散,深刻影響廣播融合發展進程。
(三)第三階段:智能升級 深度融合
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正在改變著整個世界。2017年,國務院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開啟了國內人工智能的新篇章。2018年,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發布了《關于促進智慧廣電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出要以深化廣播電視與新一代信息技術融合創新為重點,推動廣播電視從數字化、網絡化向智慧化發展。智慧廣電是新時代廣播電視發展的基本戰略,移動優先和人工智能是其兩大戰略性支點。④隨著5G、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不斷發展,我國廣播向著智能化方向不斷邁進。
在內容生產方面,人工智能技術重塑廣播內容生產流程和生產模式,人機協同內容生產正在成為新常態,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如2018年湖南人民廣播電臺運用AI語音研發了廣播適用的語音文本智能化編輯系統,這意味著編輯記者剪輯屏幕上的文字就可以實現同步語音的編輯,并可以實現智能化修飾剪輯銜接過渡,實現表達的順暢自然,顛覆了廣播傳統的編輯校對模式。⑤在內容分發與廣告營銷方面,人工智能技術助力智能分發與精準營銷的實現。科大訊飛公司發布的智能移動音頻廣告,可同時向“喜馬拉雅FM”“蜻蜓 FM” 等多個媒體投放音頻廣告,提高了廣告投放效率。⑥
各類智能終端的普及,大大推動了廣播的智能化進程。最近幾年,各大媒體和互聯網公司都加大了在智能家居尤其是智能音箱與“車聯網+廣播”方面的布局。早在2017年,原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音頻客戶端“中國廣播”與阿里巴巴公司達成戰略合作,成為首批阿里巴巴公司人工智能音箱(天貓精靈 X1)的合作伙伴。阿里巴巴的“天貓精靈”、京東的“叮咚”都已經與“喜馬拉雅FM”“滴滴出行”等網絡服務商進行了連接,新聞、音樂、導航等皆可通過語音完成互動。在“車聯網+廣播”的戰略布局方面,“中國廣播”客戶端車載版與福特、CarLife、蘋果 CarPlay建立合作,并通過 Smart Device Link(SDL)手機互聯開源聯盟進入豐田汽車車載平臺。福建廣播影視集團與福信富通網絡共同研發了“廣電車盒子”,在趣味互動、微信連接、語音聲控、抓拍舉報、行車記錄上表現突出,屬于“廣電+車聯網”的智能終端產品。
二、我國廣播融合發展趨勢
2019年6月6日,工業和信息化部正式向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廣電發放5G商用牌照,中國正式進入5G商用元年。5G,即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不僅是更高速率與更大帶寬的空中接口技術,也是能夠面向更多業務應用和更好用戶體驗的智能網絡。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將以5G為通信技術基礎全面落地,改變現有的各種生活方式和生活場景。如果說從1G到4G的創新是效率和安全性不斷提升的漸進性創新,那么5G帶來的“萬物互聯”將是顛覆特征的破壞性創新。對于廣播而言,將要面對的是一場技術、產業、監管以至于整個生態系統的全面變革。
在這樣的大變革背景下,廣播的融合發展應該找準突破口,選擇重點,提前布局。從技術發展趨勢來看,“車聯網+廣播”“區塊鏈+廣播”以及“物聯網+廣播”幾個業務板塊應該是廣播融合發展值得關注的領域,也是未來廣播融合戰略布局的重點所在。
(一)車聯網+廣播
車聯網(Internet ?of ?Vehicles)能夠將車輛位置、速度和路線等信息連接起來,實現人、汽車、路和云空間之間數據互通,從而實現智能交通、智能汽車和智能駕駛等功能。連入車聯網的智能汽車中控屏將集合語音導航、電子地圖、實時路況信息、語音通話、車載娛樂和信息交互等功能,成為全新的移動智能終端。隨著我國進入5G時代,各行各業都在加緊車聯網市場布局。平安證券研報顯示,2020年我國智能汽車市場規模接近600億元。
長期以來,廣播以其可移動的無線傳輸技術優勢一直是車載音頻系統的主要內容來源。因為場景化收聽和伴隨性服務的優勢,交通廣播受到廣大車主和司機的歡迎。隨著車聯網的普及,汽車將由“功能機”向“智能機”轉變,車載智能終端將成為內容資源平臺,整合大量高質量、多維度、多領域的內容以滿足用戶的各類場景化需求。“車聯網+廣播”的模式讓用戶通過語音交互就能收聽各類廣播節目,在傳受互動上更加智能化,解放司機雙手,增加出行安全,車載廣播服務也將從“陪伴性”向“功能性”轉變。
車聯網的發展在給廣播融合發展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挑戰。在“車聯網+廣播”的環境之下,廣播電臺應當清晰評估自身在市場上的優劣勢,明確自身定位——究竟是成為資源整合者還是內容提供商,找準參與車聯網帶來的這場智能交通變革的切入點,并確立戰略方針,有效利用市場上現有的車載平臺,逐步布局市場。
(二)區塊鏈+廣播
區塊鏈是按照時間順序將數據區塊相連形成的一種鏈式數據結構,并以密碼學的方式保證不可篡改和不可偽造的分布式賬本。作為一種構造信任的機器,區塊鏈被認為是繼蒸汽機、電力、互聯網之后下一代顛覆性的核心技術。目前,區塊鏈在金融、民生等領域已得到初步應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區塊鏈+行業”正在成為各行業發展的主流趨勢。
2019年11月,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黨組召開會議,指出要提高運用和管理區塊鏈技術能力,使區塊鏈在媒體融合、廣電5G發展、廣播電視提質增效等方面發揮更大作用。要深入挖掘區塊鏈技術與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產業的融合應用場景,加快推進廣電行業轉型升級。在2020年全國兩會召開之際,由國內12家省級主流新媒體作為首批成員單位組建的全國首個區塊鏈新聞編輯部成立,并推出首個“兩會流媒體雜志”,定期刊登各家主流媒體的核心新聞產品。
對于廣播媒體而言,區塊鏈技術能夠對信息傳播的每個環節加以追溯,對信息的準確性進行核查。將區塊鏈技術應用于廣播生產,廣播內容來源、采集過程、使用情況都將被記錄下來,能夠有效追蹤和確定版權所有者,保護廣播內容版權不被侵犯,降低新聞失實的風險。除此之外,在廣播內容協同創作、人員管理、廣播內容傳播等方面也有廣闊應用前景。
廣播媒體應用區塊鏈,首先應當努力打破現有技術瓶頸,積極與區塊鏈技術結合,運營搭建好技術基礎,積極探索區塊鏈與業務發展的有效融合方式。其次,要加快學界和業界的聯合,培養一批掌握區塊鏈技術的復合型傳媒人才。與此同時,積極構建區塊鏈媒體實踐的系統化制度規范和監管體制,健全與區塊鏈技術相關的法律研究和標準建設規范。
(三)物聯網+廣播
如果說,在“車聯網+廣播”與“區塊鏈+廣播”領域已經有一些先行先試的實踐,那么在“物聯網+廣播”領域的探索基本還停留在概念階段。物聯網,就是物物相連的互聯網,將用戶端延伸到物品與物品之間,實現了物物相系。基于物聯網的連接,每個智能設備都可以成為信息的收集端和輸出端,每個智能設備都可能被媒體化,這就意味著未來“萬物皆媒體,一切皆平臺”。這對新聞傳播業的重構可謂是顛覆性的:傳媒業生產、傳播與反饋的價值鏈條將徹底分解并重組,從業者的知識結構和思維模式也將全面更新,整個行業的商業模式都將重構。
隨著 5G標準的全面商用和深入推廣,萬物互聯的高速移動互聯時代正在到來,萬物皆媒會迅速從概念階段走向實操階段。對于廣播媒體而言,“物聯網+廣播”的布局勢在必行。實現萬物互聯的基礎是傳統設備的智能化,對于廣播媒體而言,就是要在收聽端口的全面智能化的基礎上,以智能音頻平臺為基礎平臺,構建音頻智能交互應用場景,因此場景化將成為“物聯網+廣播”的關鍵。如何理解場景、如何切入場景,是物聯網時代廣播變革要思考的核心問題。
三、我國廣播融合發展策略
5G時代,我國廣播融合發展的過程是整個產業格局重構的過程。技術要素、市場要素和政策要素是這場產業變革的主要影響因素。下面從技術、市場和政策三個維度來分析我國廣播融合發展策略。
廣播融合發展要以技術為驅動。從互聯網、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到5G技術在傳媒領域的應用,每一次技術創新帶來的變革都呈現出顛覆性的特點,即任何一家媒體一旦沒有跟上技術的發展,及時完成自身變革,將面臨徹底出局的危險。傳統媒體中的紙質媒體就是一個例子:及時進行技術變革和自身轉型的報刊在競爭中存活下來,而沒有跟上技術創新步伐的報紙大量關停。事實上,相對于其他傳統媒體,之前的數次技術革新對廣播的影響相對較小,而5G時代車聯網和物聯網的普及對廣播的影響則是不容忽視的,積極擁抱新技術、完成自身改造是廣播在5G時代求生存的基礎。
廣播融合發展要以市場為引領。任何新興技術本身并不會直接對產業產生影響,它一定是通過新興技術的商業化運用來征服市場,從而實現對產業變革的驅動。所謂廣播媒體要擁抱新技術,并不是簡單地加大技術投入,而是要基于新技術做出用戶市場認可的創新型音頻產品和服務,解決好新技術的應用場景問題。以市場為引領,以用戶需求為導向,將技術邏輯和市場邏輯有機結合起來,用新技術去真正解決好用戶的痛點、難點和興奮點,才是廣播擁抱技術、進行融合發展的正確打開方式。5G時代,對于廣播而言,理解市場、理解用戶、理解場景和理解技術同樣重要。
廣播融合發展要以政策為保障。縱觀整個廣播融合發展歷程,最近十年的發展速度和創新速度大大超過以前。這不僅與網絡技術發展的加速度有關,更與國家相關政策的引導和保障相關。網絡經濟、數字經濟都遵從梅特卡夫法則,即網絡價值等于其節點數的平方。入網終端越多,網絡價值越大。國家在網絡基礎設施普及方面做得越好,相關鼓勵性、引導性政策發布越密集,越有利于推動我國網絡經濟、數字經濟的發展,從而給廣播乃至整個傳媒業的融合發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因此,廣播的融合發展,不僅僅是某一家媒體的事情,更要遵從整個國家構建新型傳播體系的大局。
注釋
王勇:《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國廣電全媒體發展研究》,武漢大學2013年碩士學位論文。
殷一丁、鄧炘炘:《2012年廣播業的“常規”和“非常規”變動》,《新聞與寫作》,2012年第12期。
⑦殷樂、高慧敏:《融合與創新:2017年中國廣播電視發展報告》,《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8年第3期。
祝燕南:《人工智能頭雁效應與廣播電視再騰飛》,《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9年第1期。
孟偉、王浩潔、張睿:《2018年廣播媒體發展述評》,《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9年第2期。
邵華冬、鄭萌:《2018~2019年媒體廣告市場現狀與趨勢》,《新聞與寫作》,2019年第4期。
張婧:《從5G加速車聯網應用,看廣播融合發展的機遇與挑戰》,《中國傳媒科技》,2019年第10期。
(作者劉茜系成都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譚艷系成都大學碩士研究生)
(本文編輯:聶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