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剛建 許可
【摘要】中國人民廣播事業80年經歷了建設、停滯、復蘇與改革、創新等多個階段,在傳承歷史發展的基礎上,站在媒體融合和人工智能交互發展的路口,未來的廣播創新擁有無限可能。本文以技術嵌入媒體格局為背景,提出場景化、交互化、智慧化將成為未來廣播創新發展的可能性選擇。
【關鍵詞】廣播媒體 ?場景化 ?交互化 ?智慧化
【中圖分類號】G220 ? ? ?【文獻標識碼】A
中國人民廣播事業誕生于1940年的紅色革命圣地延安,作為黨領導的新聞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媒體的視角見證著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戰爭、和平建設、改革開放各階段的輝煌歷程。中國人民廣播事業始終積極壯大主流輿論陣地,逐步形成了中央、省、市、縣的四級辦廣播發展格局。在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進程中,廣播媒體必將肩負起承前啟后的歷史使命和社會責任,以其獨特的聽覺體驗和聲音優勢,為媒體融合發展、社會進步創新作出貢獻。
從80年的發展歷程看,廣播傳承了延安時期的紅色基因,積累了優秀的辦臺經驗,創新了多樣的傳播渠道,同時也積累了廣泛的用戶資源。今天,我們不以后來者的視角反觀前人的經驗和成就,我們更期望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眺望未來與發展。因此,我們用當下媒體深度融合的宏觀視野,基于廣播事業發展現狀的中觀維度,以轉型創新的微觀角度,來探求廣播媒體創新的無限可能性。
在5G、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更深層次嵌入、應用到廣播電視行業的現實背景下,泛在化、數字化、移動化、分眾化、差異化、智慧化等新趨勢和新需求正在持續推進廣播電視行業的內容變革、渠道拓展、應用創新、場景搭建和生態構建。傳統媒體時代,廣播一直被認為是單向傳播,但在技術開發與應用拓展的驅動下,信息傳播場景不斷延展,這為廣播的信息傳播提供了廣闊的空間,聽眾的個性化需求和智能化設備的增加也為廣播的人機互動提供了更多可能。廣播媒體憑借優質的音頻資源和聲音體驗,在未來的融合發展中能夠憑借更多的場景搭建、交互創新和智能方式變革,逐步建立起新的廣播生態系統,助力全媒體傳播體系的建立。
未來的廣播創新,場景、交互、智慧將成為新常態。
一、重視場景體驗,為廣播媒體渠道創新提供可能
當前的媒體環境正從媒介形態融合向融媒體傳播轉變,未來的媒體格局將是融媒體向智媒體轉型,而智媒體將更多地表現為以智能化手段進行智慧化傳播。智慧化傳播的第一個突出表現就是人們更容易地接觸媒介,更輕松地實現用戶體驗,這種趨勢就是場景化——用戶突破時空局限,充分利用媒體進行場景體驗。
為進一步推動廣播電視高質量發展,國家廣電總局在2018年印發《關于促進智慧廣電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要“著力提供無所不在、無時不在的高質量廣播電視服務,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①這種無所不在、無時不在便是場景化的全覆蓋,以交通、新聞、音樂為典型的優勢廣播媒體完全可以憑借聲音優勢,在場景深化、場景拓展和場景延展上下功夫,打造新型場景式媒介形態。
(一)移動化提高廣播媒體的場景深化
廣播的場景優勢是交通類頻率,許多廣播媒體通過交通廣播實現了用戶拓展和經營創收。早期的汽車廣播、地鐵/鐵路播報,都是廣播在特定場景下的信息傳播,在智能化技術的推動下,我們應該思考如何將廣播的原有場景進一步深度化,來迎接社交媒體、新興媒體的沖擊。
移動化是網絡社交媒體的特征,也是未來傳播發展的重要趨勢,“移動優先”不僅是媒體深度融合的戰略要求,也是廣播媒體創新發展的新指向、傳播渠道拓展的新路徑。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云聽”客戶端中設置“聽精品” “聽廣播” “聽電視”等板塊,以高品質的聽覺體驗深深嵌入人們的碎片化場景。
(二)垂直化提高廣播媒體的場景拓展
垂直化特征一般是社交媒體、商業平臺的個性特征,而在用戶個性化需求不斷強化的背景下,如何吸引用戶、提高用戶黏性也成為傳統媒體的關注重點。廣播媒體在傳統時代擁有強大的廣播用戶群,但隨著“蜻蜓FM”“喜馬拉雅FM”“荔枝FM”等商業化音頻客戶端的崛起,廣播媒體渠道不斷窄化,用戶不斷流失;未來,注重垂直化的用戶體驗、不斷拓展場景,才是吸引用戶回歸的關鍵。廣播媒體的內容生產能力毋庸置疑,利用廣泛的數據資源和用戶畫像分析,廣播媒體完全可以打造出越來越多的優質個性化音頻產品。同時,拓展傳播空間也是場景拓展的重要手段。中國傳媒大學“光明影院”以“把電影說給視障朋友聽”為宗旨,開展文化公益活動,利用聲音對電影畫面的“再加工”,為視力障礙人群呈現完美的“視聽”盛宴。制作和傳播無障礙電影,這也為廣播媒體的場景拓展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創新視角,利用優勢的音頻內容,實現影院、劇場等場景再現,這也是廣播媒體垂直化細分的發展策略之一。
(三)沉浸式創新廣播媒體的場景外延
廣播不僅能滿足用戶的聽覺享受,更能讓人感受到聲音背后的信息特質,廣播媒體的內容產品具有聯想性、外延性的特征。廣播的這一特點突破了媒體在物理空間中的局限,將場景拓展到時空交互的虛擬場景。“在信息技術的支撐下,未來的信息消費應當是場景化、沉浸式的,是根據用戶所處環境的不同而智能轉換的,而聲音、影像都應當成為全媒體感知用戶需求的入口。”②廣播媒體可以充分利用動漫、虛擬仿真等各類數字化資源,背靠強有力的廣播電視媒體機構優勢,將內容優勢轉化為創新動力,將資源、技術和內容整合到統一的聲音傳播平臺,建構起數字化、沉浸式的廣播內容傳播體系。
二、打造交互頁面,為實現廣播媒體的泛在化創造可能
伴隨著場景的深化和拓展,各類媒體將逐漸成為人機交互的重要載體。而在人機交互的過程中,交互性則是未來媒體傳播的關鍵節點。英國的尼古拉斯·蓋恩(Nicholas Gane)和戴維·比爾(David Beer)認為:“新媒介系統由不同的交互界面構成,新媒介交互頁面滲透進日常生活的身體或空間的物質性中,被描述為無所不在或無處不在。”③廣播作為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接觸較為密切的媒介形態,通過聲音渠道、智能產品是否也可以成為用戶青睞的“交互頁面”,這應該成為未來廣播泛在化的一種可行性研究。
(一)打造交互產品,助力廣播數字化轉型
未來的廣播行業,將完全實現從模擬向數字化轉型,各類承載著數字化廣播內容的產品將成為人機交互的紐帶。伴隨著人們日常生活對各類信息產品的智能化需求不斷增加,2020年年初,國家發改委等多部門在聯合印發的《關于促進消費擴容提質加快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實施意見》中提出,要大力推進“智慧廣電”建設,加快發展可穿戴設備等新型信息產品,鼓勵各類電子產品智能化升級。智能音箱發端于電子信息企業,但廣播媒體完全可以通過與企業合作,借力智能音箱的信息化水平提升,將音頻資源進行數字化處理,打造智能音箱的升級版,不僅保留廣播媒體的音頻資源,也拓展了廣播媒體的輻射范圍。
(二)布局交互終端,提高廣播泛在化水平
打造廣播媒體的交互性,其目的是要將單向的傳統廣播徹底轉變為多向的智能廣播,而廣播媒體的多向互動需要合適的載體,即交互終端。交互產品是以存儲和數字轉型為目的,而交互終端則是要嵌入用戶生活,提高服務水平。福建廣播影視集團交通廣播在2016年推出“車盒子”產品,以“互動終端+服務提供”的形式實現導航、應急廣播、遠程操控等功能。“利用先進技術整合資源,研發面向未來的智能車載終端,打通汽車服務上下游產業,同時保持廣播內容制作的獨立性。”④“車盒子”以交互化、個性化的服務提升了用戶體驗,逐漸融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它不僅僅是一種溝通人機的技術設備,更是在人機不同系統之間扮演中介作用的空間或界面。這種交互界面也許正是未來媒體傳播體系中需要的互動性場所,這種場所不僅提供了溝通環境,也可能重構廣播媒體的傳播關系和互動形式。
三、推進“智慧廣電”建設,為廣播系統升級創造可能
“智慧廣電”建設,是廣播電視行業踐行新發展理念、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的重要舉措,突出的是廣電行業在媒體、網絡、生態和監管四個方面加速推進。“智慧廣電”從理念創新、內容生產、節目直播、傳播體系、安全監管、科技創新和生態體系等多個方面為未來廣播媒體的創新發展提供了政策可能。這樣一個系統化的重大工程,我們無法進行全面細致的剖析,只是試圖從“智慧化”的角度切入,為未來廣播的系統升級提出建議。
(一)打造智能音頻內容生產新模式
在5G、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驅動下,廣播行業的智能音頻內容生產創新模式正在不斷涌現。早在2017年,湖南廣播電視臺開始嘗試建立人工智能聯合實驗室——聽說,并嘗試虛擬主播“嘻芮”和微軟“小冰”廣播運用,探索虛擬化、智能化創新路徑,實現了與廣播用戶的實時互動;2020年,北京廣播電視臺的“智慧廣播節目制播云平臺”入選國家廣電總局智慧廣電生產制播類案例。
這些廣播媒體的創新嘗試為我們提供了思考的路徑。未來廣播媒體的智能音頻內容生產,一是要嘗試利用智能技術提高文字、視頻和音頻之間的快速轉換,提高生產效率;二是要積極探索人機協同模式,推進“用戶生產內容(UGC)+專業生產內容(PGC)+機器生產內容(MGC)”的協同內容生產,發揮用戶、專業媒體和機器生產的多方優勢;三是要積極面向市場,充分考慮智能車載、智能家居體驗、智慧城市服務的需求,利用新聞、音樂、交通等優勢廣播頻率,為各領域生產細分化的音頻內容;四是要嘗試利用傳統廣播的品牌優勢,探索高品質、獨家授權的優質音頻內容付費模式,使得智能化技術的投入與產出相匹配,推進媒體持續發展。
(二)探索智慧廣播生態建設新路徑
智慧廣電發展,要求加快培育和建立智慧廣電新生態,推動整體創新和優化升級。對于未來的廣播行業而言,應該著力從系統內外的多重角度構建智慧化的廣播生態系統。
一是在組織內進行資源整合。縱觀世界廣播百年發展的歷史,機構調整、合并曾出現多次。當下,從中央到地方,廣播電視臺大多作為機構整體而存在,但廣播的特色不能丟,要充分利用機構融合的政策紅利,讓廣播在媒體深度融合中更加彰顯聲音優勢。
二是在組織外實現跨界融合。當前,媒體平臺化、平臺媒體化是互聯網形勢下的發展特征。廣播媒體與商業音頻平臺進行資源整合,實現跨界融合,將是未來的發展趨勢,廣播媒體可以與優質商業平臺合作,借力其流量優勢、用戶資源以及盈利模式開發新節目,將優質的音頻內容資源推廣到商業平臺,實現傳播效果的有效提升。
三是打造自主可控的資源共享平臺。媒體轉型創新,要力求打造自主可控的技術平臺,擺脫商業技術平臺的約束,以實現自身的壯大發展。“中國廣播云平臺”作為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音頻生產聚合的重要平臺,以云媒資、云采編、云發布三大功能為基礎,實現了數據服務、媒體解決方案、內容分發等多樣化功能,并集合了40余家地方廣播電視機構作為廣播聯盟,實現了不同層級平臺的連接,進一步推進了全國廣播內容的有效聚合。對于未來的廣播媒體而言,平臺建設是當務之急。當然,囿于地區差異和自身條件,廣播媒體在打造平臺的過程中可以采取兩種途徑:一是自身實力雄厚、當地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可以嘗試自建平臺;二是自身基礎薄弱、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落后的,可以嘗試借力中央、省級平臺,通過平臺的搭建,起到聚合資源、優勢互補的效果。
四、結語
站在歷史與未來的交匯點,中國的廣播媒體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媒體融合在深入推進,“智慧廣電”建設在穩步發展,在政策與技術的雙重推動下,廣播媒體應該以更加開放的姿態融入傳媒變革之中,探索數字化轉型,謀求智慧化發展,開展生態化創新,積極融入國家戰略與社會發展,展現媒體機構的責任擔當。
注釋
①總局印發《<關于促進智慧廣電發展的指導意見>的通知》,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官網,http://www.nrta.gov.cn/art/2018/11/16/art_3592_42308.html.
②胡正榮、李荃:《打造智慧視聽生態:廣播轉型的未來方向》,《中國廣播》,2020年第9期,第7~10頁。
③〔英〕尼古拉斯·蓋恩(Nicholas Gane)、戴維·比爾(David Beer):《新媒介:關鍵概念》,劉君 、周競男譯,復旦大學出版社,2020年3月版,第51~66頁。
④中國傳媒大學傳播研究院、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總編室:《智慧化趨勢下廣播發展路徑探究——基于對湖南、貴州、福建、江蘇等地廣電媒體的調研》,《中國廣播》,2018年第11期,第5~17頁。
(作者梁剛建系中國廣播電影電視報刊協會會長,許可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博士研究生)
(本文編輯:林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