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野 陳曼倩
(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1)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高校國際化辦學的不斷深入,與“走出去”企業深入合作的高職院校招收國際學生開展技術技能培養的需求進一步擴大。通過語言學習、文化交流與技能培養,為企業培養本土技術技能型人才,進而促進中國技術、中國標準的輸出,已經成為高職國際辦學的重要方向,也對作為“語言先行”的國際漢語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國際學生文化背景不同,對中國文化、漢語的認知理解不同,在漢語學習過程中,會經歷與跨文化適應中克服文化休克的相似過程,即語言學習過程中的“蜜月期”(對漢語學習產生濃厚興趣,對中國文化充滿好奇)、“危機期”(語言學習出現困難,產生抵觸情緒,學習速度放緩)、“恢復期”(對語言習得有了新的認識,逐步克服困難,嘗試改變和適應)和“適應期”(接受并適應新的文化環境,語言學習進入穩定發展階段)。在教學實踐中發現,處于“危機期”的國際學生存在“學不會”“反復錯”“用不準”等學習問題,在語言接受、理解和應用方面出現停滯、倒退、厭學的現象,導致教學效率低下、班級學生語言能力分化。這一方面由于國際學生受母語負遷移影響,在漢語詞語運用、語句結構表達等方面存在學習認知難點;另一方面,教師偏向于認可高職層次國際學生的學習能力,在教學設計上更多關注知識的含量和語言應用的“速成”,未能充分考慮學生對語言知識的接納、加工、吸收過程,導致學習疑難的累加,形成發展阻礙。
上述教學難點體現了二語習得中外在因素和內在因素對語言學習的影響。外在因素主要指二語習得的環境、母語的遷移作用、語言的輸入形式等;內在因素主要指學習者因素,即學習者的年齡、性格、性別、學習動機、學習策略等因素。[1]用二語習得理論分析、解決國際學生在漢語學習中的難點,認知規律,制定教學目標和學習內容,結合教學活動進行課堂教學的組織,是化解學生畏難心理、打破學習壁壘、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保持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路徑。
ET理論,即精細加工理論,基于認知心理學,強調了學習過程從建立整體概念框架到建構內容知識的序列化設計。該理論圍繞“一二四七”框架(即“一個目標”“兩個過程”“四個環節”“七個策略”),主張通過教學目標和組織策略的分析,精細加工教學內容,將學生已有知識和新知識相關聯,實施遞增細化的教學,直到達到預期目標。
ET理論的核心目標是依照認知學習理論最合理而有效組織教學內容。這一目標通過兩個設計過程來實現:一是“概要”設計,二是一系列細化等級設計。概要,即教學目標,是在整體學習目標內容中選取的最基礎、最有代表性的學習內容或者學習任務,可以是概念性內容(說明“是什么”)、過程性內容(說明“如何做”)或原理性內容(說明“為什么”)。[2]“概要”設計就是明確學習任務、確立教學目標的過程。一系列細化等級設計是對教學內容進行精細加工,對選擇的“概要”進行逐級、逐層的關聯擴充,每一個等級的精細加工都是對前一級呈現內容的深入與擴展,形成網狀知識鏈條,使教學內容越來越具體、深入、細致、完善,以達到教學目標。
精細加工理論中關于目標確立和教學內容細化的要求對國際漢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具有明確的指向性。高職國際學生的漢語教學多以主題(話題)為學習單元,單元內容相對獨立。教師在教學中以單元內容設立教學目標,雖突出了主要學習任務和知識點,但不同學習內容之間缺少相關聯的教學設計,教學目標橫向間缺少精細化的關聯分析,造成學生對于漢語語言知識的內在聯系及知識構架認識不清;而教學目標與內容在縱向上沒有進行有效的細化延展,很多語言要素知識只是在涉及時“點到為止”,沒有建立新、舊知識的接點,知識層級間出現斷層,使學生在進行意義建構時發生混淆,不利于學生獲取新的知識。
由此,關注教學目標間的關系,圍繞目標,精細設計教學內容和環節,幫助學生搭建語言知識關系框架,在精細加工過程中充分利用已學知識引導學生內化新知識,有助于學生理清漢語的語言使用規則,激發學生的探究潛能和認知加工能力,降低母語負遷移影響和漢語習得的感知難度,提高教學效率。
為了保證精細加工過程的一致性和系統性,ET理論提出了選擇(selection)、定序(sequencing)、綜合(synthesizing)、總結(summarizing)四個教學設計環節。選擇是指確定教學目標,并對教學中的知識、內容、案例進行篩選,從而為“概要”設計和精細化設計做準備。定序強調了教學內容按照合理的次序(如“從一般到特殊”“從易到難”等)來組織和安排。次序的設定應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并考慮知識點之間的銜接關系,以提高學生對目標知識的理解與記憶。綜合是指確定、呈現各知識點之間的相互聯系,形成系統性的知識框架,幫助學生梳理學習目標與課程總體結構的關系,構建課程整體知識脈絡。總結是對學習內容的回顧和整理,是教學活動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對本節課的學習內容或是對整個單元內容加以總結,有利于學生掌握所學知識,并為知識的遷移和新舊知識的關聯打下基礎。
ET理論的四個教學環節涵蓋了課程教學里課前、課中、課后的設計安排,強調了知識的輸入存在先后順序,知識的輸出以從點到面的大量積累為前提,建立知識之間的關聯是幫助學生擴展知識、提高學習能力的有效手段。在漢語教學中,對“非漢字圈”的初學者而言,由于沒能建立基礎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和語言系統框架,學生在漢語學習的初始階段對關鍵知識的認知不足,詞語運用、句法結構是語言學習存在的普遍難題。選擇、定序、綜合、總結教學環節,從漢語初級教學開始,建立字、詞、句、意的內在聯系,拆分難點,細化每個知識點的關聯用法,幫助學生分辨詞義,總結句子結構,加強語用理解,對提高學生語言學習興趣、改善漢語教學質量有一定實踐意義。
在設計宏觀教學組織的過程中,ET理論融合了七種策略:整門課程的順序細化、每堂課的內容設計確定、綜合、總結、新舊知識間的聯系建立、學習動機與認知策略激發、學習者自我控制。策略與教學環節設計相互融合,使教學過程呈現以下特點:
1.教學設計突出精細化加工
從學生的學情出發,逐層細化學習內容,將復雜知識剝離為多個關聯的知識點并整合和序化,形成系統、連貫的學習內容,降低學習難度。多個細化知識指向同一教學目標,強化學生對學習目標的整體認識。
2.教學過程突出新舊知識的銜接
精細加工是將已有知識和新知識聯系的過程。通過知識間的網絡連接建立學習的思維圖譜,在舊知識基礎上進行延展,學生在知識的復現中探索、思考新的知識,有效鞏固學生對新知識的記憶和理解。
3.學習過程激發學生個體潛能
精細化加工的基礎是認知儲備,在以往學習經驗、理解和認知基礎上,學生可以通過建立新的信息聯系,激發新的學習嘗試。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可以根據自身學習情況進行知識重組、學習方法等方面的自我調控,保持學生的學習動力。
作為課堂教學的主導,教師在教學中要發揮組織管理的作用。圍繞教學目標,通過內容、活動的教學設計,組織和監控課堂教學活動,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帶動學生積極思考,提高學習效率和學習興趣。
在每堂課課前,教師確定好教學目標,并在教學過程中始終以實現教學目標為根本指向。依據ET理論,將學習難點進行拆分,細化目標,形成若干個子目標融入課堂教學中,形成循序漸進的教學設計。例如,在初級漢語教學中以“購物”為主題的教學單元,教學目標圍繞商品價格詢問展開,涉及量詞、數字描述、疑問句用法等知識點。在課堂組織過程中,將教學目標進行精細劃分,結合學生已經學過的知識基礎,設計教學活動。

表1 教學目標內容劃分表
教師準備教學時,應充分關聯所授內容的延展知識,這些知識不僅僅是教學目標的擴充,也是豐富課堂學習內容、創建學習挑戰、激發學生興趣的儲備元素,是對學生學習能力和遞進層級知識點掌握情況的檢測,促進更高教學目標的達成。
高效的課堂教學組織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課堂教學秩序。圍繞教學目標,教師通過調整教學內容、教學進程、師生關系來確保各教學環節任務的順利實施。基于精細加工理論,教學活動的設計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先導,通過新舊知識的聯系啟發學生積極思考,在知識的應用實踐中內化學習重點,提高教學的質量。仍以“購物”教學單元為例,結合教學目標,組織多樣課堂活動。
1.課前預留學習任務
學過的量詞有哪些?用這些量詞說說你的房間里都有什么,以任務的方式回顧已學知識,搭建與新知識銜接的橋梁,降低學生對新知識的畏難感,為學習新課奠定基礎。
2.分享作業導入新課
請學生分享課前任務完成結果進行學前熱身,并通過學生的舉例擴展當堂課要學習的新量詞和新詞語,導入新課重點知識內容“多少錢一斤”。國際學生在漢語學習的初始階段具有較高的表達與參與熱情(即處于語言學習的“蜜月期”),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一階段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通過啟發引導、設置問題、下發任務等方式,激發、鼓勵和維持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建立師生間良好的關系,制定學習的要求,幫助學生適應跨文化行為規范和紀律,促進學生學習效率提升。
3.模仿與創造
將詢問商品價格的句型進行講解,并進行詞語替換練習(低難度)。以圖片展示,變化商品類別,鼓勵學生通過模仿替換,掌握不同量詞、商品的價格詢問表達,并用數字做回答(中難度)。學生較熟練掌握句式后,創設購物情景,學生兩人一組表演詢問價格和回答練習(高難度)。在表演過程中,針對報價高的商品,拋出問題“太貴了,能便宜點兒嗎”,引出擴展學習內容“砍價”(進階難度)。在不同環節的活動中,教師依據學生的語言基礎、學習接受程度分配不同的參與任務,變化練習的形式(如看視頻回答問題、模擬表演、配音等),關注知識的復現和啟發引導,結合生活常用語循序漸進地帶領學生學習目標知識,完成學習任務。模仿是語言學習的重要手段,教師運用視覺、聽覺手段鼓勵學生模仿、應用,使學生在活動的參與中進行語言再創造,逐步體會漢語表達的規則,加深語用理解。
教師課堂評價是課堂教學重要的一部分。有效的課堂評價能夠準確反饋學生的表現,促進教學任務的順利開展。[3]在教學組織中,教師要營造尊重、理解、包容、合作的學習氛圍,對學生的參與給予積極的評價,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認真聽取學生的獨特創新思維意見,解答學生疑問,真正發揮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鼓勵學生增強學習自信。[4]評價、反饋的形式不拘泥于口頭評價,可以通過書面評價(便簽、微信)、圖表評價等多種方式與學生建立反饋溝通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