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藝如
(中國農業大學煙臺研究院 山東 煙臺 246003)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社區在服務民生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2003年,北京市東城區試點社區網格化管理,至今這種管理模式已逐步擴展到全國各地城市。本文以淄博市H社區為例,調查了解社區網格化管理中的居民參與現狀,找尋促進居民積極參與的有效途徑,使社區網格化管理更能體現居民意志,最終實現社區的協同合作管理。
最初,我國學者集中研究網格化管理的概念、功能界定及主要在城市中的應用,現階段則聚焦于網格化管理價值定位及未來發展方向。
關于網格化管理的概念、興起和創新之處,王名、楊麗認為,“網格化服務管理模式是一種基層社會治理的創新實踐,核心是以人為本、服務為先”[1]。北京東城區委書記陳平在《網格化城市管理新模式》一書中提出網格化管理模式是在城市管理的實踐中形成并發展起來的,東城區的實踐數據說明了該模式的實際效果。[2]孫建軍、汪凌云、丁友良認為,“網格化管理、組團式服務”是一種在公民本位、社會本位理念指導下創造的新的社會管理模式,具有行政理念民本化、行政范圍有限化、行政職能服務化、行政準則法制化、服務主體多元化、行政決策民主化、行政執行透明化、行政資源整合化八個特點。[3]
關于網格化管理發揮的作用,周連根認為,社區網格化管理是基層維穩的一種新探索,他進一步探討了未來如何通過網格化推動基層維穩。[4]高曼鷺通過介紹烏蘭浩特西街社區網格化建設,來闡釋網格化管理在解決基層社會治理的矛盾和問題中是一個行之有效的辦法。[5]需要指出的是,在2020年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網格化管理發揮了功能優勢,確保了疫情防控的及時性,加強了疫情防控的精細化,實現了疫情防控的數字化,增強了疫情防控的社會化。[6]
關于網格化管理的未來發展方向,學者普遍認同社區網格化管理應當向網絡化治理轉變,這就要求我們更為客觀地審視網格化管理模式,處理好“控制”與“服務”、“行政”與“自治”之間的關系。2020年7月,人民智庫圍繞“公眾對新形勢下推進基層治理網格化的認知、評價和期待”進行問卷調查,調查報告顯示,未來基層治理網格化的三個主要發展趨勢是:資源下沉賦能網格、分類差異化治理和新技術賦能。[7]井西曉在《挑戰與變革:從網格化管理到網格化治理——基于城市基層社會管理的變革》一文中提到,網格化管理作為信息技術與社會管理相結合的產物,遠未達到“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協作治理效果;因此,城市基層社會管理亟待變革,即由單一主體的網格化管理向多元主體的網格化治理轉變。[8]這是今后網格化管理的重要研究方向。
有效實施網格化管理的前提條件是合理劃分社區網格。H社區在保證網格戶數盡量平均的前提下將樓宇按照自然分布和原有的人文關系劃分為基礎網格即片區,一個網格少則6棟樓,多則8棟樓。每個網格員負責一個片區,大約300戶。這樣,一方面樓區集中,有利于網格員工作的開展;另一方面同一片區居民更熟悉、了解,居民間的交流更多。
H社區網格劃分結果如表1所示,每個網格配備一名網格員,整個H社區共有4名網格員。整個H社區的人、事、物都被覆蓋在網格中。

表1 H社區網格化劃分及對應網格員
在H社區實行網格化管理的初期階段,網格員并不是專職網格員,基本上都是由社區居委會工作人員兼職,他們有自己的本職工作,網格員的工作只是附加。隨著網格化管理日漸成熟,網格員所起的作用越來越關鍵,政府決定將“網格員”這一工作變為專職工作,以便其有更多時間和精力了解居民需求,提供社區服務。
H社區對網格員的職責有詳細的規定,具體包括:全面走訪居民,采集基礎信息;及時了解居民服務需求和訴求,積極提供幫助;組織開展文體娛樂活動和社會公益活動等。對每天走訪戶數量、信息采集準確率、對網格內糾紛排查率等有具體明確的要求。居民遇到棘手的自己處理不了的問題時,也會主動尋求網格員的幫助,希望網格員將信息上報,與社區取得聯系,最終解決問題。
1.居民參與主體為中老年人
筆者進行調研前,曾假設影響個人參與社區事務的因素有性別、年齡、受教育水平以及收入水平等;調研后進行數據分析發現,只有年齡和受教育水平與居民參與情況存在一定聯系,性別和收入水平對是否參與社區事務影響不大。受教育水平較高的青年綜合素質較高,能力相對較強;但是參與社區管理事務有時不夠積極,或者沒有時間參與;而受教育水平較低的空閑時間較多的中老年退休人員參與社區事務更為積極。
2.居民多途徑、多種類參與社區網格化管理
居民參與H社區網格化管理的途徑多樣,以微信參與或網絡參與為主,這一方式的選擇率為80%。
大多數居民參與社區網格化管理的方式是參加社區組織的捐款捐物活動、鄰里間活動,有少部分人不局限于這些活動,有的為社區管理出謀劃策、協助人口普查等,參與的內容較為豐富。
3.居民對于未來網格化管理的期待多樣,但對于提高居民參與度不是很關心
調查中關于居民對H社區網格化管理未來發展方向的期待,居民的選擇多集中在分類管理、新技術的加盟、明晰社區網格的權責邊界這幾個方面,選擇率分別為87.5%、71.88%、59.38%,只有50%的人選擇調動更多居民參與社區網格化管理,是所有選項中選擇率最低的。這一方面表明居民大多愿意從客觀因素上提高社區網格化管理的水平,較少考慮管理中人的因素,缺乏自身作為社區管理主體的意識;另一方面表明居民對參與社區網格化管理的積極性、主動性還有待提高。
1.居民參與意愿不均衡
分析本次調查結果發現,H社區居民的參與意愿顯示出以下特征:第一,居民參與意愿存在兩極分化的趨勢,愿意參與社區網格化管理的居民積極主動,充滿責任感,贊同居民的參與會關系到社區發展,且參與后的滿意度高,認為參與社區活動有深厚的意義,可以使鄰里關系更加和諧,也豐富了自己的生活;不愿意參與社區事務的居民對社區事務不感興趣,認為“社區管理是物業和居委會的事情,與我無關”,不愿意浪費時間參與社區管理;第二,如果與自身利益相關,居民的參與意愿相對較高。
2.居民參與程度較低
居民參與社區網格化管理的程度較低可以體現在廣度和深度兩個層面。從參與廣度來看,一方面社區居民整體參與率低。問卷調查結果顯示,經常參加社區活動的居民以退休中老年人、社區黨員為主,比較固定,部分居民很少或從未參與過社區活動。另一方面,居民總體參與頻率不高,大多每年參與1—2次,這與網格化管理實施以來居民逐步增長的參與意識并不匹配。在參與深度上,居民大多是上報生活瑣事,對社區管理中的政治事務參與較少,沒有參與社區網格化管理制度建設。
從調查問卷得到的數據看,此次填寫調查問卷的人中,有19.61%是中國共產黨黨員,其中有60%的人參與過社區網格化管理;有74.51%是群眾,其中有34.21%的人參與過。這一方面說明,黨員有積極性和主動性,有責任意識,另一方面更是佐證了居民整體的參與率偏低。
3.居民思想覺悟高,但實際行動少
在參與問卷調查的H社區居民中,有96.08%的居民贊同“社區是我家,建設靠大家”的社區觀,參與原因中也提及為社區做貢獻;但是從問卷收集的數據來看,參與過社區網格化管理的人數僅占此次調查問卷人數的39.22%,遠低于沒有參與過的人數,這與居民較高的思想覺悟不相匹配。這表明,H社區大多數居民參與社區網格化管理還只是停留在思想層面,實際行動方面還有待進一步提高。

圖1 H社區居民參與社區管理的情況
問卷顯示參與社區網格化管理的人數少,原因可能是居民實際上已經參與社區的網格化管理了,只是自己沒有意識到這是網格化管理,覺得和之前的社區活動差不多,并沒有明顯感受到網格化,因此在填寫問卷時選擇了沒有參與過社區的網格化管理。這也從另一方面佐證了H社區對網格化管理存在宣傳不到位的情況,沒有使居民深入地理解網格化管理的內涵及具體形式。
利用社會關系網絡,多渠道傳達信息。中國是一個人情社會,人們處在一張巨大的社會關系網絡之中,而且“小道消息”往往是傳播速度最快、傳播范圍最廣的。社區將需要居民參與的活動信息發布在網絡平臺上,傳達給人脈多又積極參與各種活動的居民,由他們將消息“一傳十,十傳百”,最終達到廣泛宣傳的效果。
隨著人員的流動,原本的地緣關系被打破,社區已不再是傳統的“熟人社會”,不同工作、不同背景的人們進入同一社區,居民對社區的依賴程度降低,缺乏社區歸屬感。因此,要從社區居民的需求出發,聚焦居民共同利益,創新管理和服務模式,滿足居民需求??梢詫⒎菭I利組織的力量引入社區,為居民提供種類多樣、層次豐富、專業性強的社區服務,使社區在文化建設、治安管理、環境衛生等方面不斷完善。
社區網格化管理模式的普及,對居民參與社區管理起到了促進作用,但是仍存在許多不可忽略的問題。結合H社區網格化管理的具體工作和對居民的問卷調查中發現,網格化管理帶來了諸多好處,提高了管理和服務的效率,但H社區的網格化管理在網格員工作分配、加大宣傳力度、服務內容改進方面仍有進步空間;提高了居民參與社區管理的程度。一方面,有利于實現社區管理由政府管理到多方共同管理的轉變;另一方面,居民從參與社區管理中積累經驗,進而參與更大范圍的社會管理,最終推動國家民主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