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娜,耿 鵬,趙凌舟,龔佳麗,邢 巖,陳志鋼,趙晉華
1.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一人民醫院核醫學科,上海 200080;
2. 東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上海 201620
腦膠質瘤是最常見的顱內原發性惡性腫瘤,呈浸潤性生長,術后復發率高,且易對放化療產生抵抗,目前臨床治療效果不佳[1-3]。納米材料二氧化鈦(TiO2)是金屬鈦(Ti)最常見的化合物。既往研究[4]發現,TiO2在正電子核素18F的切倫科夫輻射下可產生大量的活性氧類(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能有效地殺傷腫瘤細胞,具有優異的光動力治療效果。2017年,Yu等[5]向TiO2中摻雜元素鈮(Nb)合成了鈮-二氧化鈦(Nb0.12-TiO2),發現Nb0.12-TiO2可在近紅外光(near-infrared light,NIR)的激發下將光能迅速轉換為熱能,有潛力用于腫瘤的光熱治療。此外,Cheng等[6]的研究表明,光敏劑用于腫瘤的光熱治療時,或許可以在有效殺傷腫瘤細胞的同時下調低氧誘導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的表達,改善腫瘤的乏氧微環境,進而抑制腫瘤細胞的轉移。乏氧是腦膠質瘤微環境的主要特點之一,與腦膠質瘤細胞的增殖、侵襲、轉移和放化療抵抗密切相關[7-9]。本研究擬初步評估Nb0.12-TiO2對腦膠質瘤的光熱治療效果,并同時探討其對HIF-1α表達水平的影響。
人腦膠質瘤細胞(U87細胞)購自中國科學院典型培養物保藏委員會細胞庫/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細胞資源中心,將U87細胞置于含10%胎牛血清的DMEM高糖培養基中,于37 °C、CO2體積分數為5%、飽和濕度的培養箱中靜置培養。
Nb0.12-TiO2由東華大學纖維材料改性國家重點實驗室提供。二硬脂?;字R掖及?聚乙二醇{1, 2-distearoyl-sn-glycero-3-phosphoethanolamine-N-[square(polyethylene glycol)],DSPE-PEG}購自上海炎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油酸、十八烯、十八醇、氯化鈮購自Sigma-Aldrich(上海)貿易有限公司,四乙醇鈦、氯仿、丙酮、甲醇購自國藥集團化學試劑有限公司,X射線衍射儀(X-ray diffractometer,XRD)購自布魯克(北京)科技有限公司,透射電子顯微鏡(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購自美國FEI公司,電感耦合等離子體原子發射光譜儀(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atomic emission spectrometer,ICP-AES)購自美國Leeman Labs公司,胎牛血清、DMEM培養基、胰蛋白酶、磷酸鹽緩沖生理鹽水(phosphatebuffered saline,PBS)購自美國Gibco公司,細胞計數試劑盒-8(cell counting kit-8,CCK-8)購自東仁化學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活死細胞雙染試劑盒購自上海碧云天生物技術有限公司,TRIzol總RNA提取試劑盒購自美國Sigma公司,引物和實時熒光定量聚合酶鏈反應(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FQ-PCR)試劑盒購自上海冠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BioTNT)。激光器購自西安赫胥爾鐳得激光科技有限公司,酶標儀購自德國Thermo Fisher Scienti fic公司,激光掃描共聚焦顯微鏡購自美國Thorlabs公司,PCR儀購自美國Bio-Rad公司。
1.3.1 Nb0.12-TiO2的制備和表面改性
在連續的干燥氮氣流中,將油酸(3 mL)、十八烯(7 mL)和十八醇(20 mmol)混合物加熱至130 ℃并保持30 min,去除殘存的水汽和氧氣。然后將溶液冷卻至80 ℃,先后加入四乙醇鈦(2 mmol)和氯化鈮甲醇溶液(0.4 mmol)。待甲醇完全蒸發后,在30 min內將上述溶液升溫至280 ℃以上,并在此溫度下保持60 min使納米晶體生長,溶液變成藍色。隨后,將體系自然冷卻至80 ℃,加入適量丙酮,快速離心(5 000 r/min,5 min)后得到深藍色沉淀,即Nb摻雜TiO2納米晶。當前驅體中氯化鈮和四乙醇鈦的摩爾比為20%,使用ICP-AES確定合成的納米晶樣品中的Nb/(Nb+Ti)摩爾比為12.2%,該樣品命名為Nb0.12-TiO2。所合成的Nb0.12-TiO2納米晶表面是油酸配位,不能分散在水中。為了獲得親水性,將20 mg Nb0.12-TiO2納米晶與50 mg DSPE-PEG分散在10 mL氯仿溶液中,超聲10 min后,在室溫條件下持續磁力攪拌氯仿分散液,使其緩慢蒸發。隨后,將5 mL去離子水加入到脂質膜中并超聲處理10 min,將水分散液低速離心(3 500 r/min,20 min)以除去可能形成的大聚集體,高速離心(10 000 r/min,10 min)以純化可能的過量脂質,最終得到磷脂包裹的納米晶體(記為Nb0.12-TiO2/PEG)。之后對Nb0.12-TiO2的表征、分散性能和光熱轉換性能等進行分析。
1.3.2 CCK-8法測定Nb0.12-TiO2對U87細胞的毒性
取對數生長期的U87細胞,以每孔5×103個接種于96孔板上,在37 ℃、CO2體積分數為5%的無菌細胞培養箱內培養過夜,吸棄96孔板各孔內的舊培養基,加入含不同Nb0.12-TiO2質量濃度(0.02、0.10、0.50、1.00、5.00 g/L)的新鮮完全培養基,同時設立PBS對照組和空白對照組,以上各組均設立5個復孔,加樣結束后置于37 ℃、CO2體積分數為5%的無菌細胞培養箱中繼續靜置溫育24 h,之后按照CCK-8說明進行測定。以上實驗重復3次以確認結果。
1.3.3 活死細胞染色評估Nb0.12-TiO2對U87細胞的殺傷作用
取對數生長期U87細胞,以每孔1×104個接種于6孔板上,在37 ℃、CO2體積分數為5%的無菌細胞培養箱中靜置培養過夜,棄去各皿內的舊培養基,加入新鮮的完全培養基,隨機分為PBS組、Nb0.12-TiO2組、PBS + NIR組和Nb0.12-TiO2+NIR組,PBS作為對照組,Nb0.12-TiO2組和Nb0.12-TiO2+NIR組的終質量濃度為0.2 g/L,之后繼續在無菌細胞培養箱中靜置培養4 h,PBS+NIR組和Nb0.12-TiO2+NIR組均以功率密度為1.0 W/cm2的1 064 nm波長NIR照射10 min,之后各組細胞按照活死細胞雙染色試劑盒說明進行染色,并置于激光共聚焦顯微鏡下488 nm處觀察各皿內細胞的熒光亮度,在同一放大倍數(×20)下拍攝圖像并存儲。以上實驗重復3次以確認結果。
1.3.4 Nb0.12-TiO2介導的光熱治療對U87細胞HIF-1α基因表達水平的影響
取對數生長期U87細胞,以每孔1×105個接種于6孔板上,在37 ℃、CO2體積分數為5%的無菌細胞培養箱中靜置培養過夜,棄去各皿內的舊培養基,加入新鮮的完全培養基,隨機分為PBS組、Nb0.12-TiO2組、PBS+NIR組和Nb0.12-TiO2+NIR組,PBS作為對照組,Nb0.12-TiO2組和Nb0.12-TiO2+NIR組的終質量濃度為0.2 g/L,之后繼續在無菌細胞培養箱中靜置培養4 h,PBS+NIR組和Nb0.12-TiO2+NIR組均以功率密度為1.0 W/cm2的1 064 nm波長NIR照射10 min,之后對各組細胞提取RNA,RTFQ-PCR法評估各組細胞HIF-1α的基因表達水平,引物序列見表1。以上實驗重復3次以確認結果。
表1 RTFQ-PCR引物序列
使用XRD研究TiO2納米晶的晶相,如圖1A所示,純的TiO2納米晶和Nb摻雜的TiO2納米晶樣品都顯示出同樣的衍射峰圖形,且所有衍射峰與銳鈦礦相TiO2標準卡片[粉末衍射標準聯合委員會(the Joint Committee on Powder Diffraction Standards,JCPDS)標準卡片編號為21-1272]的衍射峰匹配一致,表明兩者具有相同的TiO2納米晶。對于Nb0.12-TiO2摻雜樣品,并沒有發現任何其他雜峰,結果表明,Nb5+離子被成功地摻雜到了TiO2的晶格中,但是因為兩種元素離子半徑比較接近,所以摻雜并未明顯改變TiO2基質晶格。
動態光散射(dynamic light scattering,DLS)結果顯示,去離子水中Nb0.12-TiO2的平均動力學直徑約為30 nm,最終修飾改性后的Nb0.12-TiO2/PEG的直徑約為80 nm(圖1B),兩者均顯示出較小的納米級水動力學直徑。
TEM結果表明,Nb0.12-TiO2樣品由直徑約為20 nm的納米顆粒組成,這些小納米顆粒沒有具體的形狀(圖1C)。Nb0.12-TiO2納米晶表面是油酸配位,不能分散在水中,而經過改性后的Nb0.12-TiO2/PEG可以很好地分散在水溶液中(圖1D),且與本課題組之前已發表的研究[5]報道一致,Nb0.12-TiO2納米晶的光熱轉換效率為40.6%,高于典型的半導體。這么高的光熱轉換效率應歸因于Nb摻雜TiO2納米晶的強近紅外吸收和高效的非輻射躍遷。以上結果證實Nb摻雜的TiO2納米晶體具有優異的光熱性能和激光穩定性,賦予其在光熱治療中的巨大潛力。
Nb0.12-TiO2(0.02~5.00 g/L)與U87細胞共培養24 h后,各組細胞活性均大于90%,與PBS組的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圖2)。由此可見Nb0.12-TiO2在0.02~5.00 g/L質量濃度范圍內對U87細胞無明顯的毒性作用。
圖2 CCK-8法檢測不同質量濃度的Nb0.12-TiO2對U87細胞活性的影響
PBS組、Nb0.12-TiO2組和PBS+NIR組未出現明顯的細胞凋亡,而Nb0.12-TiO2+NIR組出現大量細胞死亡(圖3),說明Nb0.12-TiO2對腦膠質瘤具有顯著的光熱治療效果。
圖3 活死細胞染色評估Nb0.12-TiO2對U87細胞的殺傷作用
Nb0.12-TiO2+NIR組HIF-1α的表達大幅下調,與PBS組(0.52 ± 0.20vs1.00±0.00,P<0.001)、Nb0.12-TiO2組(0.52±0.20vs0.99±0.07,P<0.001)和PBS+NIR組(0.52±0.20vs1.01±0.03,P<0.001)的組間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圖4)。
圖4 RTFQ-PCR評估Nb0.12-TiO2光熱治療后U87細胞的HIF-1α基因水平
腦膠質瘤是最常見的顱內原發性惡性腫瘤,但目前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光動力治療與光熱治療是近年來新興的治療方法,因其具有創傷小、治療時間短且不易產生耐藥性等優點而引起了研究者的廣泛關注[10-12]。
納米材料TiO2作為金屬鈦最常見的化合物,合成簡便、結構穩定、價廉易得,且與已經廣泛應用于醫用植入物的金屬Ti相似,具有優異的生物相容性[13-14]。Yamaguchi等[15]將TiO2納米顆粒與腦膠質瘤細胞共培養3 h后,在紫外光照射下超過90%的腦膠質瘤細胞出現死亡或生長抑制,治療效果顯著。然而紫外光穿透能力弱,且長時間紫外光照射會損傷機體DNA甚至誘發癌變,因而限制了TiO2在腦膠質瘤中的進一步應用。Kotagiri等[4]以正電子核素18F的切倫科夫輻射可激活TiO2的光動力學效應開展研究,體內治療試驗顯示纖維肉瘤裸小鼠移植瘤模型的腫瘤體積在18F激發的TiO2的光動力治療后第3天縮小40%左右,1個月后腫瘤完全消失,4個月后達到完全緩解,說明光動力治療效果顯著。2017年Yu等[5]合成了Nb0.12-TiO2,發現Nb0.12-TiO2在常溫條件下NIR光照10 min即可快速升溫至50 ℃以上,說明光熱轉換能力顯著優于傳統的光敏劑。本研究結果表明,TiO2在摻雜Nb后仍有很高的生物相容性,且Nb0.12-TiO2在NIR照射下可有效地殺傷腦膠質瘤細胞,光熱治療效果顯著。
腫瘤的發生、發展與腫瘤微環境的變化密切相關,乏氧是腦膠質瘤微環境的主要特點之一。乏氧不僅使腦膠質瘤自身更具侵襲性,而且與腦膠質瘤的放化療抵抗密切相關。HIF-1α在細胞內的表達受氧濃度的調節,在常氧條件下,HIF-1α會被快速降解,但在乏氧條件下,HIF-1α保持穩定并進入細胞,激活多種下游基因如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葡萄糖轉運蛋白-1(glucose transporter-1,Glut-1)等的表達,促進腫瘤的生長、增殖和遷移[16-19]。Gillespie等[20]在顱內原位腦膠質瘤模型中利用HIF-1α siRNA抑制HIF-1α的表達,結果發現治療50 d后腫瘤體積較對照組減少了79%,且HIF-1α的轉錄靶向分子VEGF、Glut-1的表達也顯著降低。由此可見,改善腦膠質瘤的乏氧微環境有利于腦膠質瘤的治療。本研究結果表明,光敏劑Nb0.12-TiO2在對腦膠質瘤細胞發揮光熱治療作用的同時顯著下調了HIF-1α的表達,或可改善腦膠質瘤的乏氧微環境。
綜上所述,Nb0.12-TiO2作為一種新型光敏劑,具有優異的光熱治療效果,并可在發揮光熱治療時抑制HIF-1α的表達,改善腦膠質瘤的乏氧微環境,有望在將來用于腦膠質瘤的臨床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