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橋,張 婭,譚 靜,屈生彪
1.昆明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云南省腫瘤醫院放射科,云南 昆明 650100;
2.昆明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云南省腫瘤醫院病理科,云南 昆明 650100
患者,男性,74歲,因腹脹不適1周入院,無畏寒、發熱、惡心、嘔吐等臨床表現,食欲正常,睡眠良好,體重無變化,大小便正常。查體:右側季肋區可觸及腫大肝臟,無明顯觸痛;皮膚、鞏膜無黃染。實驗室檢查:腫瘤標志物甲胎蛋白(α-fetoprotein,AFP)、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糖類抗原(carbohydrate antigen,CA)19-9均為陰性,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為50.42 μg/L(0.0~16.3 μg/L),細胞角蛋白19片段抗原21-1(cytokeratin 19 fragment antigen 21-1,CYFRA21-1)為4.1 ng/mL(<3.3 ng/mL);肝功能指標谷草轉氨酶、谷氨酰轉移酶、谷丙轉氨酶、白蛋白、球蛋白未見明顯異常。超聲檢查:肝內可見3個腫塊聲像,大小分別為13.6 cm×11.4 cm×9.2 cm(S2/S3),1.5 cm×1.4 cm×1.5 cm(S3),8.6 cm×7.5 cm×6.7 cm(S5/S6),形狀呈分葉狀,邊界不清楚,內部為低回聲,分布不均勻,后方回聲無變化,肝內管道結構受壓移位。彩色多普勒超聲:腫塊內可見豐富的血流信號。腹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圖1):肝臟多個大小不等、長T1長T2信號病灶,分別為12.1 cm×9.4 cm×11.1 cm(S2/S3)、7.4 cm×6.8 cm×6.9 cm(S5/6)、1.5 cm×1.4 cm×1.6 cm(S3),彌散加權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呈高信號,表觀彌散系數(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最低為0.464×10-3mm2/s,增強掃描動脈期不均勻強化,內見小片狀較明顯強化影及血管樣強化影,門脈期病變強化范圍增大,平衡期進一步明顯強化。右中腹腸系膜區見多發腫大淋巴結,部分相互融合,最大者為1.8 cm×1.7 cm,呈等T1稍長T2信號,DWI呈高信號,ADC值最低為0.532×10-3mm2/s,增強后不均勻明顯強化。診斷意見:肝臟多發性占位性病變,考慮原發性肝癌可能性大,待排除神經內分泌癌(轉移/原發)。右中腹腸系膜腫大淋巴結,考慮淋巴結轉移。超聲示左腎囊腫,膽囊、胰腺、脾臟、右腎及腎上腺未見確切異常,胸部CT示右肺上葉陳舊性纖維鈣化灶,胃鏡示慢性淺表糜爛性胃炎(以胃竇為主),結腸鏡示結腸多發息肉。
圖1 肝臟平滑肌肉瘤MRI圖像
病理學檢查(圖2A):術中右肝標本大小為14.5 cm×11.2 cm×7.4 cm,切面見灰白色腫物,約9.0 cm×7.5 cm,包膜完整,內見少量出血壞死,腫瘤緊靠肝切緣;左肝標本大小為22.2 cm×17.1 cm×12.5 cm,切面見灰白色腫物,約13.4 cm×9.0 cm,有部分包膜,內見少量出血壞死,腫瘤緊靠肝切緣;無明顯肝硬化。有3枚腸系膜淋巴結,直徑為1.4~1.6 cm。鏡下檢查(圖2B)示肝左右葉腫瘤組織排列呈彌漫片狀,細胞梭形呈不規則狀,核大深染,異型明顯,可見瘤巨細胞,腫瘤內見壞死,周邊無包膜,肝組織無假小葉結構。腸系膜結節見腫瘤細胞。免疫組織化學(圖2C、D)檢查:vim(部分+),CK(個別細胞+),CK8(-),CK19(-),肝細胞石蠟抗原1(hepatocyte paraffin 1,Herpar1;-),平滑肌肌動蛋白(smooth muscle actin,SMA;-),Des(-),actin(+),CD117(-),DOG(-),琥珀酸脫氫酶B(succinate dehydrogenase B,SDHB;±),CD34(-),S-100(-),鈣結合蛋白(caldesmon;部分+),Ki-67增殖指數(約30%+),syn(-),cgA(-)。病理學診斷為梭形細胞惡性腫瘤,結合H-E及免疫組織化學,支持間葉性惡性腫瘤,傾向平滑肌肉瘤。
圖2 病理大體標本、H-E染色及部分免疫組織化學切片圖像
肝原發性平滑肌肉瘤是極為罕見的肝臟惡性腫瘤,占肝臟原發性惡性腫瘤不足1%[1],起源于肝臟間葉組織,多數認為起源于肝臟膽管或血管的平滑肌細胞[2],常見于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3],年齡分布為22~73歲[1-17]。該病發病機制不明,臨床表現無特異性,常為體檢時發現,通常瘤體較大,直徑大于4 cm[4],主要表現為 ① 多發生于肝右葉,其次是左葉或左右葉同時受累[5];② 患者一般無乙肝病史,但也有文獻[6]報道合并乙型病毒性肝炎;③ 無肝硬化,肝功能通常正常;④ AFP通常陰性。本研究患者為肝內多發病灶,無乙肝病史,肝功能大致正常,AFP陰性。大體標本多為單發腫塊,可有出血、囊變或壞死,也可形成假纖維包膜。鏡下見梭形細胞編織狀排列,免疫組織化學示:波形蛋白(間質細胞表達)、Desmin[抗體僅與結蛋白反應,結蛋白在平滑和橫紋肌細胞及其腫瘤(例如肝細胞)中表達]、SMA(平滑肌及肌上皮細胞來源腫瘤表達)陽性[7]。國內外有關肝原發性平滑肌肉瘤影像學表現及鑒別診斷的文獻很少,常為個案報道,筆者通過本病例并復習相關文獻,總結該病特點如下。① 肝實質內較大的腫塊,多為單發[2],也可多發,本病例為多發;② 腫瘤惡性程度高,生長迅速,直徑>4 cm,腫瘤中央或周邊可因缺血而壞死[2],壞死及囊變區域可占據腫瘤大部分,并達腫瘤邊緣。壞死囊變部分MRI表現為無強化長T1長T2信號;③ 肝原發性平滑肌肉瘤血供來自肝動脈,腫瘤周邊血管豐富,增強掃描腫塊實性部分呈持續性不規則明顯強化[8],包膜見明顯強化,研究[2]認為邊緣強化非包膜強化,而是因為腫瘤周邊被豐富的血管包繞;④ 淋巴結轉移以腹腔內及腸系膜淋巴結轉移多見。本例患者MRI表現為肝內3個長T1長T2信號分葉狀腫塊,左葉病灶較大,DWI示腫瘤實質部分擴散受限,增強腫瘤實質呈漸進性明顯強化,與文獻[8]報道相符。
肝原發性平滑肌肉瘤的鑒別診斷。① 肝細胞癌:病灶增強呈“快進快出”強化征象,且常為肝硬化背景,AFP陽性。若有壞死,以中央壞死為主,周邊壞死少見,淋巴結轉移肝癌以肝門部及腹膜后為主。肝原發性平滑肌肉瘤呈持續性強化,且淋巴結轉移常見于腸系膜,可作為鑒別點。② 囊腺癌:以囊性成分為主,腫瘤邊緣可見強化的結節突入腔內,而平滑肌肉瘤的強化實質部分多較厚實。③ 神經內分泌癌:肝臟內邊界清楚伴有不均勻密度/信號的腫塊,且病灶偏大,內部還有無強化壞死區及液化區[14]。此外還應與纖維肉瘤、橫紋肌肉瘤等少見肉瘤鑒別。
肝原發性平滑肌肉瘤的MRI表現有一定特點,當肝臟內發現較大單發或多發性占位性病變,且內見多發壞死囊變區,無肝硬化背景,增強為持續性強化,應考慮到肝原發性平滑肌肉瘤的可能,但術前診斷較困難,最終明確診斷仍需依靠病理學及免疫組織化學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