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唐少雄
《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推理能力的發展應貫穿在整個數學學習過程中。推理是數學的基本思維方式,也是人們學習和生活中經常使用的思維方式。”推理作為學生數學學習的一個基本能力,受到了空前的重視。早在2001年的實驗版課標中就把“推理能力”列為六個核心詞語之一,2011年版的課標更是賦予“推理能力”全新的解釋,并明確了推理能力的教學價值與目標要求。邏輯推理是高中學生發展的六大核心素養之一,進一步明確了推理能力的學科地位和價值取向。可見,小學數學應把學生推理能力的培養和發展作為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貫穿在學生數學學習的全過程。推理是學生學習的基本能力,是學生數學學習的基礎和保障,是重要的學習方法和數學思想,教師應重視學生推理能力的培養和發展。
從基本內涵看,邏輯推理是指從一些數學已有的事實和命題出發,依據規則推出其他的事實和命題。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繹推理。合情推理是從已有的事實出發,讓學生憑借知識經驗和數學直覺,通過歸納和類比等推斷其他的數學事實;演繹推理是從已有的事實(包括概念、規律和性質等)和確定的規則(包括運算的定義、法則、順序等)出發,按照邏輯推理的法則加以證明。小學階段以合情推理為主,演繹推理為輔,把對學生推理能力的培養貫穿于學生整個學習過程,在解決實際問題中,這兩種推理經常相輔相成、合二為一。合情推理用于探索思路,蘊含在學生的數學探究中,引導學生在操作中發現結論;演繹推理則用于一些簡單的數學證明。合情推理的基本形式有歸納、類比,是一種從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演繹推理則是從一般到特殊的推理,借助一般的數學事實推導出其特殊性,并加以證明。
《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學生推理能力的培養有具體明確的目標要求,在第一學段中要著力培養學生“在觀察、操作等活動中,能提出一些簡單的猜想”“會獨立思考問題,表達自己的想法”;第二學段則要“在觀察、實驗、猜想、驗證等活動中,發展合情推理能力,能進行有條理的思考,能比較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思考過程與結果”“會獨立思考,體會一些數學的基本思想”。從目標要求看,第一學段重在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能結合數學活動提出猜想,關注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第二學段重在培養學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和創新意識。這就決定了,推理能力的發展具有一定的階段性,每個階段要有明確的目標要求和滲透重點。
在教材的編排上,人教版以《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為指導,把推理貫穿學生整個學習活動過程,從一年級上冊就開始有意識地滲透推理。教材的編排思路主要是逐步滲透、螺旋上升,突顯邏輯推理的階段性和發展性,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思維習慣,人教版教材對邏輯推理的滲透分三個階段,每個階段有明確的目標要求。
第一階段:啟蒙階段。
人教版教材對推理的滲透從一年級上冊就開始了,主要的編排特征是逐步滲透,重在啟發學生學會思考,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如《9 加幾》一課中,由于學生之前已經在《10 的組成》中學會了湊十,而且也學會了連加的計算,這些是學生學習本課的學習基礎,而“湊十法”是本課教學的重點,是正式引入推理的載體。教材以“9+4”為例,先引導學生擺小棒進行計算,體驗“接著數”的基本方法;接著,引導學生感受“湊十法”,即“9+1+3”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學生推理的理論基礎,引導學生把4 分成“1+3”再進行湊十;最后,形成嚴謹的歸納推理(如下圖)。

這是人教版滲透推理的雛形,也是正式引入推理的開始,比較完整地引導學生進行數學思考,學會有理有據地推理。從一般的數學思考“接著數”,到有依據地數學思考“湊十法”,重在引導學生學會思考,促進他們思維的發展,培養良好的思維習慣。像這樣零散的推理在后續的“8、7、6 加幾”“5、4、3、2 加幾”比比皆是,這些數學思維都是“湊十法”的延續和發展,是類比推理思維形式的豐富與發展,到了一年級下冊《20 以內的退位減法》更是“湊十法”的反思與推理,在“想加算減法”的基礎上借助“破十法”進行退位減法,體會一般的歸納推理。一年級下冊“數學廣角”安排了《找規律》一課,奠定了“推理”的基礎地位,讓學生在找規律中體驗歸納與類比的推理過程,感悟推理的基本思想,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第二階段:形成階段。
人教版二年級下冊的“數學廣角”編排了獨立單元“推理”,主要的編排特征是正式引入“推理”,讓學生結合具體的情境,初步學會用推理的思維進行判斷,學會簡單的數學推理,重在感受推理的基本形式,學會有理有據地數學思考,體會推理的應用價值。《推理》一課安排了兩個例題,例1 以小紅、小麗和小剛三人分別拿了語文、數學和品德與生活三本書為情境,讓學生在活動中體會推理的思維形式。

教學中,讓學生學會從信息本身尋找解決問題的突破口,讀懂信息背后蘊含的信息。首先,要從既定的事實出發。“小紅拿的是語文書”這一信息是確定的,可以作為解決問題的突破口,并以此為判斷依據,也可以進一步理解剩下的兩本書分別是數學和品德與生活。其次,要從其他的信息尋求思路。“小麗拿的不是數學書”這一信息背后蘊藏著兩條信息,一是小麗拿的不是數學書,二是剩下數學和品德與生活兩本書,這兩條信息是相互關聯的,是進一步推理的基礎和前提。最后,進行合情推理。剩下的兩本書是數學和品德與生活,因為小麗拿的不是數學書,所以,小麗拿的肯定是品德與生活。那么,剩下一本數學書就是小剛拿的。在看似簡單的推理中蘊含推理的基本形式,讓學生明白簡單推理的思維形式,能確定的要先確定,能排除的要排除,要讀懂信息,還要讀懂信息背后的隱藏信息。同時,在邏輯推理時,要注意適當地抽象,引導學生用形式化的語言表達,如用畫圖、列表等方法幫助學生梳理信息、理解信息,實現更好的推理。
例2 是例1 的豐富和發展,是在稍復雜情境中對信息的甄別與分析,培養學生尋找解決問題的突破口,從推理的角度進行思考和分析。

教材要求在16 宮格中判斷B 是幾,讀懂基本要求“每個數在每行、每列都只出現一次”,因此要引導學生思考:哪一個空格所在的行和列出現了三個不同的數?這樣就把“A 是幾”作為解決問題的關鍵,A所在的行有了2,所在的列有了1 和3,這就有了推理的依據,A 就是4,把能確定的先確定下來。用同樣的推理方式,引導學生思考B 所在的行和列各有哪些數?找到行和列有2、3、4,所以B 應該是1,接下去,讓學生自己嘗試推理其他的空格。教學中,要盡量引導學生學會使用“因為……所以……”“再因為……所以……”的句式表達自己的推理過程,學會有理有據地推理。
在形成階段,教師首先要注重引導學生讀懂信息,發現推理的關鍵信息;其次要尋找突破口,找到最先能確定的既定信息,尋找推理的重要依據;接著,嘗試根據已有的信息合情推理,探尋推理的一般方法;最后,學會用一定的邏輯思維有依據地推理,形成推理的一般表達習慣,學會嚴謹有條理的推理過程,培養良好的思維習慣。
第三階段:發展階段。
人教版教材六年級下冊總復習編排了“數學思考”獨立內容,意在對第二學段所滲透的邏輯推理作梳理、總結和提升,為第三學段的數學探究提供思維基礎和方法保障,培養和發展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六年級下冊總復習中的“數學思考”集中安排了四道例題,涵蓋小學階段所涉及的合情推理和演繹推理兩種思維形式(見下表),這四道例題所采用的素材不一樣,呈現的形式也不一樣,但是其教學的內涵是一樣的,都蘊含著推理的思想方法。

例1 找規律 合情推理例2 列表推理演繹推理例3 等量代換例4 簡單的幾何證明
這四道例題的編排思路由易及難、相互關聯、相互補充,完整呈現了小學階段的邏輯推理形式。


例1 的找規律是一年級簡單找規律的高級形式,要求平面上幾個點可以連多少條線段,讓學生從簡單入手通過尋找增加的點數和增加的線段數之間的關系,利用枚舉和數列,尋找蘊含其中的數學規律,推理出點數與線段數之間的關系,是一種典型的合情推理。例2 的列表推理是對二年級推理形式的發展,從簡單的列表推理到復雜情境中的列表推理,讓學生通過列表,逐步縮小與A 同班的人的范圍,最終確認唯一符合要求的人。讓學生在列表推理中不斷排除矛盾、推出必然結果的思維方式,是一種演繹推理。例3的等量代換,在之前的編排中雖有涉及,但不系統,這里結合實例幫助學生理解等量代換時,可以用一個與它相等的量去代替,它是演繹推理的基礎,為第三學段解方程的方法、發展代數思想做準備。例4 是一道經典的用演繹推理來進行證明的幾何題,小學階段的數學沒涉及證明,通過本例題教學可以發展學生的推理能力,積累證明的基本經驗,有利于中小學教學的良好銜接。
在小學的整理和復習階段,安排了以“推理”為主線的這幾個內容,讓學生系統地經歷從特殊到一般的合情推理、從一般到特殊的演繹推理的過程,讓學生在觀察、猜想、驗證等活動中,發展合情推理能力,培養學生學會有條理的思考,能比較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思考過程與結果。這樣的編排有利于培養學生學會思考、獨立思考,體會一些數學的基本思想,還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結合實例體會推理的應用價值和實踐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