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恢鑾
浙教版二年級下冊第35、36 頁。
1.提出問題。
師:今天,吳老師要帶領大家來做一個“百變立方體”的實驗,看到“百變立方體”,你有什么問題想問嗎?(板書:百變立方體)
生:立方體真的可以變出一百種嗎?
生:要怎么變才可以變出很多種呢?
師:同學們對這個實驗充滿了好奇與疑問,這是我們研究問題的大動力。
2.觀察發現。
師:請同學們拿起一個立方體,仔細觀察它的每個面,你發現了什么?
引導學生發現六個面上分別畫著不同的圖形:長方形、三角形、兩個小三角形、半圓形、扇形、月牙形。

圖1
師:為什么正好是六種圖形?
生:立方體有六個面,每個面上畫一種圖形,正好有六種。
師:你能幫助老師數出這六個面嗎?
生:(學生邊指邊說)這樣一周就是四個面,再加上下兩個面,一共六個面。
生:我是兩個兩個數的,上下兩個面、前后兩個面、左右兩個面,一共六個面。
師:這兩位同學雖然數的方法不同,但都做到了有序地去數。第二位同學還能用上方位詞來數,非常棒。立方體有六個面,每個面對應一個圖形,所以剛好六種。我們給這六個基礎面編上號。
3.引出任務。
師:今天這節實驗課,我們就用這六種圖形設計一些有創意的圖案。
【設計意圖:直接出示課題,鼓勵學生提問,學生聚焦“百變”產生好奇與疑問,這正是問題驅動、興趣驅動的重要一環。教師提問“為什么正好出現六種圖形”,過渡到立方體的特點,學生用兩種不同的方法數出立方體的六個面,表現出對立方體構造特點的理解和掌握。對圖形進行編號,為接下來學習活動的開展和交流做好準備。】
●實驗活動一:選擇性拼圖。
1.明確實驗任務。
師:如果只能選擇兩個立方體,想一想,可以拼出哪些我們學習過的平面圖形?
實驗要求:
拼一拼:用兩塊立方體拼出平面圖形。
記一記:用編號記錄,并嘗試畫出拼成的圖形。

實驗一:用兩塊立方體拼出平面圖形

( )+( )4( )+( )5( )+( )6( )+( )3
2.實驗作品交流。
學生介紹拼出的各類圖形,教師板貼學生作品:

圖2
師:[收集兩個(1)+(1)]你發現了什么?

圖3
生:都是用兩個(1)號圖形拼成的,一個拼出正方形,一個拼出長方形。
師:觀察得很仔細,也就是說選用的圖形是一樣的,但拼出來的圖案可能不一樣。想一想它們之間有聯系嗎?拼成的正方形怎樣變換成長方形?
生:一個圖形固定住,另一個圖形順時針旋轉,就可以變成長方形了。(如圖4)

圖4
生:我還有不同的變換方法,可以把兩個(1)號圖形同時旋轉,就可以變換成長方形了。(如圖5)

圖5
(請學生上臺在黑板上演示并描述變換過程,然后教師用課件展示變換過程)
師: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都是兩個(2)號圖形拼成的。想一想,怎樣把三角形變換成平行四邊形?

圖6
生:左邊的圖形固定住,右邊的圖形繞中心旋轉,就變換成平行四邊形了。
小結:剛才同學們將兩個立方體的一個面進行組合,創造出了熟悉的圖案。我們還發現,同一種基本圖形,擺放位置不同,拼成的圖案也可能不一樣。
【設計意圖:從最簡單的兩個面拼圖開始,便于更多學生進入實驗。為什么同是(1)+(1),拼出的圖案卻不同?引發學生深入分析、比較與想象。讓學生描述圖形轉化方案,既溝通了圖形之間的靜態聯系,又發展了學生的空間動態想象。積累的圖形分合及轉化經驗,為后續學習圖形面積推導等課埋下“種子”。】
●實驗二:想象性分圖。
1.明確實驗任務。
師:這些圖形都是將小立方體的幾個面拼在一起得到的,你能很快地分析出分別用到哪幾個面嗎?

實驗二:分一分、寫一寫、拼一拼
實驗要求:
(1)想一想:由哪幾個基本圖形組成?
(2)寫一寫:用編號表示組成的圖案。
(3)拼一拼:驗證自己的想象是否準確。
2.交流分割經驗。

圖7
生:圖案1 有一圈曲線,所以我認為會有半圓形,先畫出一個豎線,就找出了(3)號圖形,所以是(3)+(4)。
生:圖案2 有凹進去的曲線,這肯定是(6)號的月牙形,中間就是長方形,所以是(6)+(1)+(6)。
生:圖案3,我看出是由四個基本圖形組成的,最早看出了一個大半圓形,先把它分出來,大半圓形又是由兩個扇形組成的,下面是兩個月牙形,所以是(5)+(5)+(6)+(6)。
生:圖案3 是軸對稱圖形,我先畫出對稱軸,再上下分割,所以寫成(5)+(6)+(5)+(6)。
生:圖案4 是一個菱形,也是一個正方形,肯定是由四個三角形組成的,所以我很快就分出來是(2)+(2)+(2)+(2)。
師:同學們能將組合圖形的特點與基本圖形的特點進行聯系,先想再分、先分再驗。甚至還有同學能想到軸對稱圖形,先畫對稱軸,再細分為基本圖形,說明同學們對圖形的特點與關系非常敏感,這是會觀察、會實驗的表現。
師:我們發現最后一個圖案是由四個(2)號圖形拼成的,用同樣的四個(2)號圖形,你還能拼出不一樣的圖案嗎?
●實驗三:創意性組圖。
1.實驗要求。
拼一拼:用四塊(2)號圖形,拼出與眾不同的圖案。進行小組交流和分享。
想一想:什么變了?什么沒有變?

圖8
2.作品展示。
讓一組學生上臺展示并介紹自己的作品,其余組進行補充。讓學生給自己的作品命名,比如沙漏型、風車型、狐貍頭等等。

圖9
3.溝通關系。
動態演示每個圖案的拼組過程,讓學生領悟到通過四個三角形的平移、旋轉運動變換,可以得到以上各種圖案。從運動的角度,理解幾個基本圖形變換成圖案的動態過程。
4.嚴謹分析。
師:觀察了變換過程,同學們思考這些圖案什么變了,什么沒有變?
生:只是三角形的方向和位置變
了,圖案的大小好像沒有變。
生:我認為圖案的大小應該不會變,都是四個三角形組成的。
(在討論的基礎上,教師再借助“數”來分析“形”的大小)
出示圖10:如果正方形表示20,想一想三角形表示多少?

圖10
生:三角形的大小是正方形的一半,所以是10。
通過計算以下圖形,讓學生明白:圖形方向和位置變換了,大小沒有變。
想一想:下圖陰影部分表示多少?

圖11
【設計意圖:學生在5 分鐘時間內最多拼出十種不同的圖案,并取出了生動直觀的名字,體現了很強的設計思維和創造能力。“溝通關系”環節又讓學生回到理性認識上,用動態觀點審視各圖案之間的運動轉換,再借助“數”分析“形”的大小不變,為今后理解面積概念與等積變換積累豐富的表象與活動經驗。整體看,實驗三是一次走向高階思維的創造性學習。】
師:這一次實驗課又要結束了。請大家談談自己的收獲或者暢想一下還想做些什么吧!
生:我印象最深的是同樣的圖形通過不同的擺放,可以拼成不同的圖案。不同的圖案,通過對其中的圖形進行平移、旋轉又可以轉化成一樣的。
生:我想下課以后繼續研究:如果有更多個立方體可以拼出哪些圖案?
師:整節課同學們一直都在仔細地觀察、積極地創作,老師為你們的作品和發言感到驚喜。最后給大家提供一組漂亮的圖案。同時也希望同學們看過以后,可以和小伙伴自由組合,設計和創作出更多、更精彩的組合圖案。

圖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