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倪斌強
在一次和新思維教育科學研究院共同開展的教研活動中,我們連續聽了幾節《倍的認識》,課后感覺到學生學習“倍”有點困難,根本原因在哪里呢?經過與教研員的討論,認識到主要原因有三點。
第一,認識“倍”是學生從“加法結構”到“乘法結構”的一次質的轉化,而認知結構的轉變是學生學習的最大困難。
第二,“倍”在刻畫兩個量的關系時,要從絕對數量的多少比較轉變到相對數量的關系認識,這是很多學生不易想通的地方。
第三,日常的“倍”與數學上的“倍”稍有區別。日常的“倍”,商一般大于1,而數學上的“倍”,商大于、等于或小于1 都可以。
找到了學生學習“倍”的困難之處,教學中應設計哪些有效教學活動來突破學生學習的障礙呢?我們對《倍的認識》進行了重新設計,并進行實踐,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第一題:說說第一行的△和第二行的○有什么關系?

圖1
生:第一行比第二行少3 個。
生:第二行比第一行多3 個。
師:它們除了相差關系還有什么關系呢?這是我們這節課要研究的內容。
第二題:出示下圖,要求根據前三幅圖的規律,畫出第四幅圖第二行的圖形。

圖2

圖3

圖4
師:說說你是怎么想的。
生:我畫了8 個☆,因為第一行幾個,第二行就比它多幾個。
生:我畫了8 個□,第一行的個數乘2 就是第二行的個數。
師:如果把第一幅圖中第一行三個△看為一份(邊說邊圈),那么第二行有這樣的幾份?
生:2 份!
師:另外幾幅圖,像老師這樣圈一圈,看看是不是都一樣。
(學生動手圈畫)
師:比較這幾幅圖有什么共同點?
生:都是第一行的個數為一份,第二行的個數有這樣的兩份。
師:那我們就可以說:第二行的個數是第一行的2 倍。
師:按“( )為一份,( )有這樣的( )份,( )是( )的2倍?!闭f一說。
師:每組圖的東西不一樣,個數也不一樣,為什么都可以說第二行的個數是第一行的2 倍呢?
生:因為都是以第一行的個數為一份,第二行都有這樣的兩份。
師:對啊,不管什么物體,有幾個,只要以第一行為一份,第二行有這樣的兩份,都可以說第二行的個數是第一行的2 倍。
【設計意圖:1.課始出示第一行3 個△和第二行6 個○的圖片,讓學生說說第一行的△和第二行○的關系,學生說出相差關系后,教師引導學生說“除了相差關系還有什么關系呢?”打破學生的認知平衡(相差關系),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除了相差關系還有什么關系),為“破”加法結構“立”乘法結構做好了準備。2.學生根據前三幅圖畫圖時已初步體會到“倍”的結構,也就是第一行都有一份,第二行都有這樣的兩份。引出“倍”后,再讓學生異中求同——“每組圖東西不一樣,個數也不一樣,為什么都可以說第二行的個數是第一行的2 倍呢?”這樣逐步剝離“倍”的非本質屬性(與是什么物體、個數有幾個無關),顯現倍的本質特征——只要以第一行為一份,第二行有這樣的兩份,都可以說第二行的個數是第一行的2 倍。】
師:這兩樣比較的東西除了作業紙上的這些,還可以是什么?
生:還可以是鉛筆、書本、男生、女生……
師:個數除了1、2、3、4,還可以是幾個?
生:5、6、7、8……
要求:畫的兩種量,一種量是另一種量的2 倍。并且盡量畫得與眾不同。
(1)出示學生的各種畫法。

(2)比較這些圖:為何都可以說一種物體是另一種物體的2 倍?
師:只要一種物體的個數為一份,另一種有這樣的兩份,都可以說兩份的物體個數是一份物體個數的2 倍。
師:一份的如果是20 個、50個、100 個,兩份的分別是多少?
師:一份的如果是a 個,那么兩份的有多少個?
生:b 個。
師:很好,能用字母來表示,但b 個能看出有這樣的兩份嗎?
生:不能。
師:那到底怎么表示呢?
生:2 個a。
【設計意圖:1.由于要求畫得不一樣,學生就會存同求異,出現了以第二行為標準量、不工整排等幾種變式情況,也就“破”了一定以第一行為標準量的思維定勢,更好地建立了“2 倍”的模型。然后又進行了異中求同的比較——“為何都可以說一種物體是另一種物體的2 倍”,使學生明白“只要一種物體的個數為一份,另一種有這樣的兩份,都可以說兩份的物體個數是一份物體個數的2 倍”。2.“一份的如果是a 個,那么兩份的有多少個?”嘗試在三年級就滲透用字母表示數,讓學生體會符號的含義。經過實踐,學生完全能夠接受,一開始很多學生會想到用“b”來表示,“但b 個能看出有這樣的兩份嗎?”經教師提醒,有部分學生會想到用“2 個a”來表示,這樣也就突破了低段學生只局限于具體數量的問題,出現了用代數符號表達的“2 倍”概念?!?/p>
練習一:第一行△△△。
畫一畫:第二行的△是第一行的3 倍。
師:如果第二行的△是第一行的5 倍、10 倍,又怎么畫?
師:如果是1 倍呢?
練習二:
第一行△△△
第二行△△△△△△
師:第一行如果去掉一個△,第二行還是第一行的2 倍嗎?那是幾倍呢?為什么?
師:第一行如果去掉兩個△,第二行是第一行的幾倍呢?
練習三:
第一行△△△
第二行△△△△△△
師:如果以第二行為一份,第一行是第二行的幾倍呢?
(畫一畫、說一說)
生:半倍。
生:0.5 倍。
師:這幾位同學說得都對,這個我們以后會學到。
小結:如果以第一行的個數為一份,第二行有這樣的幾份,我們就說第二行的個數是第一行的幾倍。
【設計意圖:1.在這個環節有兩個“變”:一是標準量不變,比較量變化(即兩個量之間成正比例關系)。由于對“2 倍”有較為深刻的認識,所以對其他倍數,學生基本沒有問題。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認識較難理解的“1倍”,由于前期鋪墊充分,學生的理解也水到渠成。二是比較量不變,標準量變化(即兩個量之間成反比例關系)?!暗谝恍腥绻サ粢粋€△,第二行還是第一行的2 倍嗎?那是幾倍呢?為什么?”“第一行如果去掉兩個△,第二行是第一行的幾倍呢?”讓學生感受到比較標準的重要性,潛移默化地滲透反比例關系。在兩個變中尋不變,基于豐富的體驗,建立好“幾倍”的結構。2.第一行3 個△,第二行6 個△。如果以第二行為一份,第一行是第二行的幾倍呢?讓學生打破剛剛形成的商大于或等于1 的幾倍模型,滲透也有可能是不到1 倍的情況,為高段進一步學習分率(分數倍)做好鋪墊?!?/p>
第一題:

( )看作1 份,( )有這樣的( )份,( )是( )的( )倍。

( )看作1 份,( )有這樣的( )份,( )是( )的( )倍。
空白部分的大小是陰影部分的( )倍,整個長條的大小是陰影部分的( )倍。
第三題:○○●●○●○○
○○○○●○○○
○的個數是●的( )倍。
【設計意圖:課的最后階段,進一步通過變式檢測和提升學生對倍的認識。分三個層次處理:第一題中的兩個量雖然仍上下分開擺放,但需要學生自己辨識誰是標準量,誰是比較量。第二題是融成一行,探討總體和部分之間的倍比關系。第三題是打亂了圖形的排列,需要學生自己概括出兩個量的關系。至第三題,學生完全擺脫了刻板的倍的圖示,建立了抽象的倍的圖式?!?/p>
類似于《倍的認識》這樣的概念起始課,學生數學認知的發生是本質性的躍升。在這樣的課中,學生對概念的理解程度,將深刻影響到后期學生解決問題、創造新知的水平。本節課設計的創新之處在于:一、學生在學習中,不斷經歷“破”與“立”的過程,層層剝離概念的非本質屬性,建立新的數量關系模型。二、處處為學生的后續學習做鋪墊?;凇氨丁钡母拍?,自然地聯系到字母符號意識的滲透、標準量的變化、分數(小數)倍的建立、正反比例的涉及等等。“前有基礎,中有突破,后有發展”是新思維數學的一貫理念,我們一線教師完全可以利用這樣的理念,創造性地組織和改編學習材料,邊破邊立,融通教學,讓概念教學更加扎實有效,真正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