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詡川,侯毅芳,趙 蕾,肖 明
(北京大學深圳醫院,廣東 深圳 518100)
臨床實習是護理人員學習過程中的重要內容,是護生從理論學習向工作實踐轉變的重要節點,在實習過程中,怎樣利用有限時間傳授更多知識,調動護生對手術室護理工作的探究欲望,提高學習積極性與自主性,是所有手術室護理帶教教師需要解決和探究的問題[1]。手術室護理是一門具有較強實踐性與知識性的學科,在進入臨床實習后,護生需要將已掌握的基礎理論知識應用在實際操作中,提高自身臨床操作能力。實習帶教是能夠將護生培養成綜合素質高、專業技能強的優秀護理人員的關鍵環節,但傳統講授式教學方式對護生操作能力培養效果并不理想[2]。雨課堂是2016年教育部學堂在線與清華大學共同研發的一款線上線下混合教學工具,其利用網絡及大數據優勢,將帶教內容以微視頻形式分享給護生,落實課前預習、課中學習、課后復習為一體的教學理念,進一步改進教學手段,提高帶教質量[3]。我院以363名護生為研究對象,將雨課堂混合教學模式應用于手術室護理帶教中,教學效果理想,現對詳細內容做如下報告。
將2018年9月至2019年12月間分10批次到我院實習的363位護生作為研究對象,按照不同批次分組,第1~5批次為對照組(n=181)名,第6~10批次為觀察組(n=182)名。全體護生均為全日制本科學歷,并在知情情況下自愿參與研究。觀察組:女護生145名,男護生37名,年齡為19~22歲,平均(20.34±1.14)歲;對照組:女護生146名,男護生35名,年齡為19~21歲,平均為(19.84±1.46)歲。每批次護生手術室護理實習均為4周,比較兩組護生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 對照組 采取傳統講授教學模式,由總帶教教師依照實習要求與內容制訂教學計劃,其中包括專科理論知識、護理基礎知識、專科操作技能及護理操作技能。理論知識培訓通過多媒體課件形式傳授,技能由帶教教師示范后,護生在其指導下完成操作,提出教學任務。同時,根據實習要求,帶教教師對護生臨床實習情況進行教學檢查,充分了解每位護生的學習情況。
1.2.2 觀察組 在教學資料與實習要求與對照組相同的條件下,對觀察組護生采取雨課堂全程混合教學模式,具體內容如下:(1)課前準備。在帶教活動開展前,由專業人員對帶教教師進行培訓,指導教師如何下載安裝雨課堂軟件,并通過移動客戶端注冊賬號,創建實習組,能夠熟練使用雨課堂軟件,了解各項功能。(2)課前預習。課前帶教教師將預習內容以微視頻、圖片等形式分享到雨課堂平臺上,便于護生了解即將開展的教學內容,提前查閱、收集相關資料,標注疑問內容,教師要對護生預習情況做及時檢查。(3)課中教學。入科當天,帶教教師課件授課二維碼分享給實習護生,便于大家課上通過移動端掃描二維碼簽到,將帶教內容同步到每位護生的移動設備,在理論知識講授過程中,如遇疑問,可以在PPT課件上做標記,也可通過彈幕形式發到平臺上,讓教師和護生都能夠看到,如此既方便帶教教師及時收到教學反饋,又便于護生間相互交流探討,教師可針對護生反饋的問題做重點講解,增強教學互動性。同時,帶教教師可以利用雨課堂軟件中隨堂測試功能,隨時檢驗護生對教學內容的掌握程度,對于答題準確、迅速的護生可以發放“紅包”以資鼓勵。對于錯誤率較高的題目,教師可做重點講解,如此,可更有針對性地完善沒有講到的知識點,進一步提高教學效率與質量。在實踐教學中,帶教教師選取1例手術室典型患者,為護生詳細講解該患者的病情、手術經過等,讓大家以小組形式制訂護理計劃,其中包括護理難點、護理重點、藥物準備、器械準備、病情觀察、手術配合等,于出科前做匯報。(4)課后復習。在講解理論、實踐知識后,帶教教師可以將相關鞏固習題或知識分享到雨課堂平臺上,便于檢測護生知識掌握程度,同時可鞏固、拓展所學知識。
1.3.1 出科考試 (1)理論:兩組護生出科前均需完成同一套試題測試,閉卷答題,題型包括單選、多選、填空、簡答及案例分析,滿分為100分。(2)技能:按要求完成標準操作,滿分為100分。
1.3.2 滿意度調查 采用匿名問卷形式,獲取兩組護生教學滿意度情況,滿分為100分。非常滿意:評分81~100分;滿意:評分61~80分;不滿意:評分<60分。滿意率=(滿意人數+非常滿意人數)/總護生數×100%。調查問卷發放363份,回收363份,問卷均有效,回收率100%。
利用SPSS 20.0軟件統計、分析各項數據,計量資料用(±s)表示,計數資料用[n(%)]表示,以 t檢驗分析計量資料,以 χ2檢驗分析計數資料,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護生臨床操作平均分與理論平均分均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護生出科成績比較(±s,分)
表1 兩組護生出科成績比較(±s,分)
組別n 理論成績臨床操作成績觀察組對照組1 8 2 1 8 1 t P 9 4.3 6±2.4 4 8 7.4 9±4.3 3 1 8.6 3 5 0.0 0 0 9 6.0 1±1.9 8 9 1.5 2±3.5 2 1 4.9 8 8 0.0 0 0
對照組護生教學滿意度低于觀察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護生教學滿意度比較[n(%)]
手術室是患者搶救與手術的主要場所,是整個醫療體系中極為重要的技術部門,其護理工作具有較強專業性,與解剖學知識有密切聯系,而且所涉及的知識具有多學科交叉性[4]。在手術護理中,由于不同患者存在病情差異,手術方式不同,所涉及的器械和設備也不同,護理人員在手術配合過程中不僅需要熟練掌握各設備的操作技巧,還要熟記各類手術所需藥物的用法、藥性、不良反應、注意事項等相關知識[5]。面對復雜的理論知識與較高的技術操作要求,在臨床護理帶教中,如果單純采用傳統講授教學模式,面對枯燥、難懂的理論知識,護生極易走神,知識掌握不扎實,且理論學習缺乏系統性與完整性[6]。同時,護生實習期間臨床實踐機會少,與帶教教師缺乏溝通,很多知識理解不到位,致使學習積極性、自主性不高。因此,在手術室臨床護理帶教中采取傳統講授教學模式,不利于提高教學質量與效率。
傳統帶教模式下,教師很難了解實習護生的知識掌握情況,且教學方式以教師口述為主,內容枯燥,缺乏實踐性,護生處于被動學習狀態,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不高,理論與實踐知識掌握不扎實。雨課堂采取線上線下資源整合模式,打破傳統帶教在時間、空間上的限制,讓護生利用碎片時間學習,便于消化知識,調動學習自主性,且雨課堂注重實踐教學,讓護生在實際操作中加深對理論知識的了解與記憶,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培養護生的綜合素質。
雨課堂作為一種新型智慧教學工具,可加強帶教教師與實習護生間的溝通聯系,一經采用便廣受歡迎。雨課堂全程混合教學模式利用現今最流行的教學軟件,護生利用移動設備即可學習相關知識,且教學內容多以微視頻、圖片形式呈現,更具趣味性,護生在課前預習、課上學習及課后復習中應用,可以打破時間、空間的限制[7],讓大家可以隨時隨地學習,且教師通過平臺可以及時知道護生反饋,根據護生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知識講解,同時,也為護生間提供了一個知識分享、問題交流討論的平臺,讓臨床帶教更具互動性。由此可知,在手術室臨床帶教過程中,應加強智能教學軟件的應用,加強帶教教師與護生之間的聯系,實現教學相長[8]。同時,雨課堂亦存在一些不足之處。采用雨課堂進行授課需要在教師計算機聯入網絡的情況下進行,如果網絡效果不佳,會導致實習生手機端看到的PPT與教師播放的PPT不同步、微課視頻無法觀看等。因此,授課教師需在授課前對教室的網絡進行調試,才能確保課程的順利進行。
本研究雖存在一些不足,但是經數據分析可知,本次研究中觀察組護生臨床操作平均分與理論平均分均優于對照組(P<0.05);對照組護生教學滿意度低于觀察組(P<0.05)。從本結果可知,基于雨課堂的全程混合教學模式,能夠提高教學質量與效率,更好地提高護生出科時的理論、實踐成績。
綜上所述,在手術室護理臨床帶教過程中,采取雨課堂全程混合教學模式能夠充分調動護生學習自主性與積極性,對于提高他們的教學滿意度與學習成績均有重要影響,在手術室臨床護理帶教中具有較高應用、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