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建福,何 燕,梁藝,龍曼云,李麗萍
(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廣西 南寧 530021)
大學生科研創新能力的提升關乎國家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及科技水平的提高。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指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著力提高教育質量,培養學生創新精神。”[1]因此,現代醫學本科生不僅要具有扎實的基礎理論知識、專業知識和實踐能力,而且應具備科研創新精神和能力,以適應時代的發展。然而,迄今為止,在高等院校醫學本科生教育中,如何提高教學質量、提升學生科研創新水平及培養學生科研創新精神仍是未解的難題[2]。本研究第一階段調查了我校醫學本科生科研創新能力現狀,并分析了其主要影響因素,探討了相應的解決策略,為第二階段制訂注重培養醫學本科生科研創新能力的教學方案提供了一定的參考。
于2018年6月隨機抽取廣西醫科大學2014級臨床醫學本科班800名學生為研究對象。
(1)一般情況(醫學本科生的年齡、性別);(2)科研認知(科研意向、參與科研的目的及作用);(3)科研技巧(對課題設計、科研方法和過程、論文寫作步驟和方法以及論文投稿方法的了解);(4)科研經歷(科研接觸情況、科研課題類型、科研活動遇到的困難及解決途徑、科研活動收獲等);(5)自我評價與科研計劃(對自己科研創新能力現狀的滿意度、畢業前有無撰寫科研論文計劃及畢業后繼續攻讀研究生意向);(6)其他情況(對學校科研環境的滿意度、對教師授課方式的看法、認為接觸科研合適的時間)。
調查問卷經過專家論證,并進行預實驗及反復修改后投入使用,同時控制問卷調查過程及問卷回收質量。
主要采取無記名方式進行問卷調查,發放問卷800份,回收有效問卷755份,問卷有效回收率94.4%,回收問卷后采用Excel 2010軟件及SPSS 25.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
755名學生中,男生311人(41.2%),女生 444人(58.8%),平均年齡(22.34±2.175)歲。
681人(90.2%)愿意參加科研活動;502人(66.5%)參與科研的目的是鍛煉科研能力;666人(88.2%)認為醫學生參加科研活動很重要,值得提倡;696人(92.2%)認為科研對撰寫畢業論文有幫助。
對科研設計、科研方法、論文寫作方法及論文投稿途徑有所了解的學生均不到40%,見表1。
表1 醫學本科生對科研技巧的了解情況
237人(31.4%)參與過科研活動,其中參與社會科學類科研課題的有149人(62.9%)。有103人(43.5%)認為科研課題開展過程中感到最為困難的環節是相關專業知識欠缺;在科研活動中遇到困難時,有104人(43.9%)選擇求助教師,有59人(24.9%)選擇自己獨立思考,見表2。有178人(75.1%)認為參加科研活動的主要收獲是鍛煉了科研能力。
表2 醫學本科生科研活動遇到的困難及解決途徑
680人(90.1%)對自己的科研創新能力現狀表示不滿意;399人(52.8%)畢業前有撰寫科研論文計劃;622人(82.4%)畢業后有繼續攻讀研究生意向。
118人(15.6%)對學校的科研環境表示滿意;533人(70.6%)認為學校授課教師采用的教學方式是講授為主,討論為輔;414人(54.8%)認為大二階段開始接觸科研訓練較為合適。
大學時代人的精力旺盛、思維活躍,是培養創新能力的重要階段。臨床醫學專業本科教育培養目標明確提出,醫學本科生通過在校的5年學習時間,應當初步掌握臨床醫學科學研究能力,才能應對日后的科研、教學及臨床工作[3]。然而,我國大學生的科研創新能力和國外大學生相比仍然比較弱,通過本次調查發現,我校醫學本科生科研創新能力現狀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本次調查中,有681人(90.2%)愿意參加科研活動,有680人(90.1%)對自己的科研創新能力現狀表示不滿意,有622人(82.4%)畢業后有繼續攻讀研究生意向。由此可見,我校醫學本科生有一定的科研認知,有參與科研實踐的意愿和需求。在醫學院校臨床專業中,本科生需要在5年時間內接受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教育,課業壓力大,學習負擔重,然而基于當前時代發展形勢,保研、考研、找工作等對本科生科研創新能力的要求較高,故醫學本科生有較高參與科研實踐的意愿和需求。
本次調查中,對科研設計、科研方法、論文寫作方法及論文投稿途徑等科研技巧有所了解的醫學生均不到40%。由此可知,目前我校醫學本科生科研創新技能較為缺乏。隨著年齡增長,大學生在不斷積累知識和經驗,也逐漸豐富了其想象力,很大程度發展了其思維能力,但由于其知識面并不寬廣,加上未得到教師的正確指導和長期的應試教育,使其缺少對所學知識之間的橫向聯系和整合,導致其科研創新技能缺乏。桂明等[4]對臨床專業五年制醫學生的科研素質調查顯示:大多數學生主要科研經歷是去圖書館翻閱雜志,而發表或撰寫過論文的學生較少。張作鵬等[5]對廣州市部分醫學類五年制三、四、五年級本科生的調查結果與本研究結果也基本吻合,即絕大部分醫學生科研創新技能嚴重缺乏。
本次調查中,有237人(31.4%)參與過科研活動,其中參與社會科學類科研課題的占較大比例,有149人(62.9%)。在科研活動中遇到困難時,有104人(43.9%)選擇求助教師,僅有59人(24.9%)選擇自己獨立思考。由此可知,我校醫學本科生科研創新意識不強且缺少科研創新精神。雖然現今的醫學本科生能較快積累和掌握醫學知識與經驗,并且其獨立思考與判斷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發展,但由于我國社會環境、傳統觀念和教育體制等因素影響,醫學本科生的科研創新意識及科研創新精神并未得到良好培養。大學生往往不敢提出不同觀點,不愿標新立異。段慧菡[6]調查發現,在廣州醫科大學每年開展的學生課外科技創新活動立項課題中,自主創新立項的課題比例較少,并且其中大部分為社會科學類的調研,而非自然科學領域的新設想,且課題成果能發表論文的也少之又少。故可知,醫學本科生科研創新意識缺乏及科研創新精神尚未形成的問題亟待解決。
本次調查中,僅有118人(15.6%)對學校的科研環境表示滿意;有533人(70.6%)認為學校授課教師采用的教學方式是講授為主,討論為輔。由此可知,目前我校教學與科研存在失衡、相互脫節等突出問題。科研與教學脫節導致科研沒有與人才培養目標結合起來[7-8]。隨著醫療技術高速發展和人民對健康要求的不斷提高,醫學院校除了加強對本科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外,還應注重對其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以適應時代的要求。然而,目前教師在實際授課過程中仍多局限于教材和大綱中規定的內容,忽視了學生科研思維及能力的培養與鍛煉,導致學生科研意識及科研能力差等。故如何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科研思維是目前教學亟待解決的問題。
綜上可知,醫學本科生科研熱情較高,但缺乏參與科研的平臺。另外,臨床醫學本科教學中教學與科研存在失衡,醫學本科生科研創新能力普遍較差,應積極制訂注重培養科研創新能力的教學方案,加強訓練醫學本科生的科研創新能力。故本研究第二階段進行了科研創新能力培養在醫學本科生教育中的研究應用,將以培養科研創新能力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引入醫學本科生教育,以期制訂出滿足時代發展要求的教育模式,培養高素質醫學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