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海芳
(湖南省康復醫院,湖南 長沙 410007)
手術是婦科疾病治療中的常見手段,但其既是一種治療手段,也會給患者帶來一定的創傷。患者常因麻醉、手術中的牽拉及創傷等因素刺激,引起傷口疼痛,導致患者活動意愿下降,活動量減少,進一步引起排氣困難、排便困難、腸蠕動速度減緩或消失、傷口恢復減慢等問題[1-3]。因此,在圍手術期為婦科手術患者制定實施科學合理的護理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目標導向護理是以目標管理理論為基礎,以患者為中心,以疾病結局為標準,旨在取得最佳效果的護理方法[4]。目標導向理論多應用于護理管理和護理教學,但臨床疾病護理中的應用較少。基于此,本研究將目標導向應用于婦科圍手術期患者的疼痛管理,針對婦科手術的患者給予個體化的疼痛護理干預,并分析目標導向在疼痛管理方面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12月在本院實行婦科手術治療的患者80例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40例。觀察組年齡33~62歲,平均(49.27±3.65)歲;子宮全切術7例,卵巢腫瘤切除術11例,子宮及附件切除術6例,廣泛子宮切除術及盆腔淋巴清掃術6例,子宮肌瘤剔除術10例。對照組年齡34~61歲,平均(51.13±4.07)歲;子宮全切術8例,卵巢腫瘤切除術9例,子宮及附件切除術9例,子宮肌瘤剔除術10例,廣泛子宮切除術及盆腔淋巴清掃術4例。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1)全身麻醉下行婦科手術患者;(2)患者意識清晰,認知正常,無精神障礙;(3)患者知曉本次研究目的,自愿參與本次研究。排除標準:(1)合并有其他嚴重疾病;(2)其他臟器功能嚴重障礙;(3)術后轉院、死亡等臨床資料不完整。
1.2方法
1.2.1對照組護理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婦科手術圍手術期疼痛護理。(1)術前隨訪講解手術相關注意事項,進行心理疏導。(2)術中協助患者正確擺放體位,進行疼痛評估,使用麻醉藥物。(3)術后密切觀察患者手術傷口部位的皮膚溫度、顏色及疼痛狀況等情況,遵醫囑使用鎮痛藥物,開展生命體征監測,同時告知患者傷口護理知識及術后活動注意事項,鼓勵患者盡早下床活動,有助于盡快排氣[5]。
1.2.2觀察組護理方法 觀察組患者在常規婦科手術圍手術期疼痛護理的基礎上,實施目標導向疼痛管理。(1)設定目標。根據患者具體情況設定以下目標:患者麻醉蘇醒后疼痛評分低于4分[6];患者術后心理狀態平穩,焦慮評分低于60分[7];降低患者蘇醒后躁動程度。(2)具體措施。術前對患者開展疼痛專項宣教,向患者講授疼痛出現的原因、疼痛評估方法及緩解疼痛的必要性。通過意念療法、放松療法等緩解患者不良情緒,責任護士與患者家屬每天展開疼痛相關溝通不少于20 min,指導家屬加強對患者的疼痛管理支持。術后由專人分別在活動狀態和靜息狀態評估患者疼痛情況,并教會患者咳嗽、活動、排便等情況下的傷口保護及疼痛管理,進行有效干預。應用非藥物干預措施來安撫患者情緒,如情緒轉移、音樂療法,或是指導患者與家人聊天、看電視、玩游戲等分散痛感。如果患者疼痛評分高于4分,遵醫囑為患者使用鎮痛藥物緩解疼痛。
1.2.3觀察指標 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進行疼痛評分[8]。于術前、術后4 h、術后12 h評估患者疼痛程度。評分尺刻0~10分別反映患者不同疼痛程度,由患者對疼痛現狀進行自我評估。“0”分為“一點都不痛”,“>0~3分”為輕微疼痛,“>3~6”分為中度疼痛,“>6~10分”為重度疼痛,分數越高說明疼痛程度越深。采用Zung焦慮自評量表[9],評估2組患者術前、術后的焦慮情況。量表包含20個條目,由患者進行自我評價。每個條目采用4級評分法,1~4分代表“沒有或很少”“小部分時間”“相當多時間”“絕大部分或全部時間”。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焦慮狀況越嚴重[10]。

2.12組患者術后疼痛程度得分比較 2組患者術前疼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2組患者術后4 h的疼痛評分最高且對照組高于觀察組,術后12 h的疼痛評分明顯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疼痛評分比較分)
2.22組患者手術前后焦慮情況比較 2組患者手術前心理焦慮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的焦慮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術后及同組術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手術前后SAS得分情況比較分)
2.32組患者術后躁動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術后躁動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且觀察組術后發生躁動程度也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術后躁動發生情況
手術創傷會引起患者術后嚴重的疼痛,若不能及時得到緩解,可能會引起其他生理病理反應,對患者產生二次傷害[11]。近年來,加速康復理念的提出與推廣,要求患者術后應早日進食、早日下床活動,促進腸蠕動的恢復及傷口愈合,減少患者住院時間及費用,加快床位周轉率。但是婦科手術患者疼痛耐受力低,手術創傷容易增強患者疼痛感,且患者因此術后活動意愿及活動頻率降低,容易引發其他術后并發癥[12-13]。因此,術后疼痛管理十分必要,而基于目標導向的術后疼痛管理可以使護士針對患者情況,于術前制定疼痛管理目標,術后圍繞目標實施針對性護理干預措施,有效緩解術后患者的疼痛問題。
本研究對觀察組患者實施目標導向疼痛管理。手術前,根據患者具體情況設定疼痛管理目標,并根據其已設定的疼痛管理目標,對患者進行相應的護理干預措施,以降低患者術后疼痛程度及焦慮情緒,減少術后躁動的發生,有效降低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本研究結果表明,采用目標導向疼痛管理能夠顯著降低患者術后疼痛程度。同時,由于術前及術后對患者進行了有效心理干預,能夠避免患者因治療、疾病及手術創傷等原因產生焦慮、抑郁、煩躁等不良情緒[14]。
本研究結果顯示,基于目標導向的疼痛管理能夠使患者術后疼痛程度顯著降低,在婦科術后疼痛護理中效果良好。有研究顯示,基于目標導向的護理可以有效緩解術后并發癥,提高患者認知情況[15],本研究結果與其研究主題不同但作用相似。通過科學客觀評估患者疼痛狀態,針對不同患者制定疼痛管理目標,并給予相應護理干預措施,能夠有效改善患者術后疼痛程度。同時,干預過程中也能提高護理人員的疼痛管理能力、患者內心感受的理解和溝通能力,有利于護士自身能力的提升。
綜上所述,對婦科手術患者進行基于目標導向的疼痛管理,能夠顯著降低患者疼痛程度,改善患者焦慮情緒,降低躁動發生率,具有重要意義,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