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慶姝,唐 怡,黎 明,肖 明,王婭蘭
(重慶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病理教研室,重慶 400016)
自2000年開始,全國醫學院校陸續開展基礎醫學本科專業教學,其目的是為培養具有寬廣的自然科學知識儲備、扎實的醫學和生物學基礎理論,能熟練操作現代醫學科學研究技術,從而擁有獨立進行醫學科學研究基礎和執行能力的高素質醫學人才。但是,基礎醫學本科在我國醫學培養體系中面臨普及時間較晚,培養學員占比較少,學科體系特殊,就業去向局限等現狀。病理學在基礎醫學專業領域中學科地位重要、技術性強、知識轉化效益相對較大,在學科教學過程中,通過分析基礎醫學畢業生后去向,可探索最大化增強學生畢業后核心競爭力的教學模式探索。
1.1基礎醫學本科培養體系 重慶醫科大學于2007年開始招收基礎醫學本科專業學生,已畢業8屆共300余名學生。高考入學招收分數均超過各地區一本分數線。本科階段主要課程不僅有臨床醫學專業同樣的平臺類課程、自然科學類課程、基礎醫學類課程、臨床醫學類課程,另還設置了實驗核醫學、電鏡技術與細胞超微結構、組織細胞工程技術、醫學實驗動物學及臨床檢驗技術等專業課程,以及實驗管理學、醫學統計學及醫學科研方法概論等科研與思維訓練類課程。在5年制的培養周期中,前4個學年進行理論教學,第5學年開展實習教學。實習部門涉及教學相關部門、科研院所、醫院病理科等。
1.2基礎醫學本科畢業去向分析 隨機抽取4屆已畢業學生(共計149人)并統計其去向,結果顯示超過一半的畢業生選擇繼續深造考取碩士研究生,且該比例一直居高不下。12%~16%的學生從事醫藥及生物技術相關公司;7%~22%的學生進入醫院病理科從事病理技術工作;7%~13%的學生進入醫療專業相關學校從事教育工作。僅個別學生未從事醫療相關行業。在88名考取碩士的研究生中,來自“985工程”/“211工程”重點院校者占比高于40%,錄取專業主要為基礎醫學及生命科學相關專業,極少數為法醫專業。畢業后選擇工作的學生中,進入醫藥生物技術類公司及醫院病理科的學生占比均衡。見表1。

表1 基礎醫學本科專業畢業生流向統計[n(%)]
1.3病理技術教學助力基礎醫學生畢業后核心競爭力分析 病理技術教學具有涵蓋領域廣、涉及種類多、綜合能力培養強等特征。主要包括如下:(1)熟悉病理工作程序,例如接收生物標本流程,生物資源歸檔管理;(2)掌握病理常規技術,涵蓋組織石蠟標本脫水、包埋、切片及染色技術,冰凍組織切片及染色技術,電鏡標本處理及制備技術,特殊染色技術;(3)掌握分子生物檢測技術,包括免疫組織化學技術、原位雜交技術、聚合酶鏈式反應(PCR)技術、基因重排檢測技術。以上技術的培養,對于目前數據分析基礎醫學本科生畢業后去向領域,均可發揮重要的知識轉化效用價值。
對于基礎醫學專業本科畢業生流向占比最大的部分——碩士研究生,在本科階段熟悉掌握以上病理技術后,即可對學生快速開展碩士研究生階段的科學研究奠定良好的知識儲備及技術支持,無論在碩士研究生面試競爭過程,還是后續研究生學習階段均可發揮重要價值。畢業后選擇步入工作領域的學生主要流向生物技術公司及醫院病理科。病理技術實習階段熟練掌握的技術對此類學生效用價值極大,可大幅度提高其相同職位的競爭優勢。同時,隨著分子病理的快速發展,社會對分子病理技術人才需求不斷增長,這對于具有良好基礎醫學及臨床醫學知識儲備,但卻無法從事臨床執業工作的基礎醫學專業學生而言,是最佳的工作選擇。因此,病理學應發揮自身學科優勢,為專業學生制定完善的病理技術實習教學體系,為基礎醫學專業學生附加更多適應社會的籌碼。
2.1身有所行,心需安定 在進入實習的初始階段,嚴格的規范制定及蘊含溫暖的細節關懷是保障學生在實習階段發揮主觀能動性的良好開端。基礎醫學本科的學生普遍具有良好的學習素養及勤奮刻苦的寶貴品格,在前4個學年的教學中已獲得了完善的臨床醫學知識體系培養,大部分學生存有投身臨床醫療事業的心愿[1]。而前期理論知識教學中,未涉及實際醫學工作中的多樣化工作架構,學生對醫學相關部分區域的了解還不夠。在此階段,普及病理技術與臨床一線息息相關,要介紹工作的重要價值及學生在醫療領域扮演的角色,有利于學生正確面對病理技術實習,甚至有望幫助學生抹去內心的失落,理清當下懵懂的頭緒,思量未來的選擇。
作為臨床“精標準”的病理學學科,要求學生具有極高的責任感及細致認真的工作態度。學科性質決定病理技術工作中的每個細節不容馬虎,一旦學生在實習過程中從事病理技術工作,就要樹立準確無誤、保質保量的責任意識。病理實習教學可利用學科屬性,強化培養學生的質量意識,樹立“質量是生命”的觀點。以存有余溫的患者組織和如同生命仲裁書般的病理報告作為紐帶,讓學生直觀感受到醫務工作者對患者、社會應具有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不斷強化其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意識及質量第一的職業觀念[2],培養態度端正、行為細致且具有良好職業道德的醫療相關領域工作人才。
因學生在后續工作中會涉及到大量生物化學樣品,在正式開展實際工作前,生物醫學防護知識的普及顯得尤為重要。培訓內容包括生物安全知識、感染控制與環境安全制度、實驗室生物安全防護制度、醫療廢物管理制度、化學試劑安全管理制度、緊急情況應急預案。崗前規范系統的生物安全培訓是保障學生在實習過程中人身安全的重要護盾,也是建立學生生物安全意識的最佳契機。
2.2實踐技術的全面化、階段化培訓 病理技術的培養涵蓋三級甲等教學醫院病理科涉獵的全部技術方法培訓,全面性、規范性、前沿性是培養的準則,具體內容包括如下。
2.2.1病理基礎技術培訓 根據病理科技術分工,培訓流程為病理標本收發、取材記錄、組織標本脫水、組織標本石蠟包埋、石蠟組織標本切片、蘇木精-伊紅染色(HE染色)、冰凍組織切片技術、電鏡標本處理及制備技術、特殊染色技術及生物資源歸檔管理[3-4],要充分考慮到實際操作過程中以上技術組間存在的交叉性、過渡性及連貫性。每名實習生在入科時會具體落實1名實習全程帶教老師,老師負責把控實習生整個實習過程的質量及學生日常管理,對學生實行悉心關懷與指導。帶教老師為主管技師且工作2年以上,熟悉每個工種,具有嚴于律己、精益求精的品質。每1名實習生在進入技術組實習時,再點對點指派1名熟悉此項病理技術且具有豐富臨床經驗的病理技師作為實習技術教學指導老師,具體實施實習教學。教學內容包括該技術工種的理論教學、實際操作、儀器使用、質量控制等。各技術組負責人根據各組涉及工種,擬定規范的實習帶教流程,該流程以規范化教材、實習大綱、病理技師考試大綱為依據[5],充分考慮病理技術的發展現狀及合格病理技術師需要掌握的病理醫學內容。在上述病理技術實際工作中,以大量自動化設備運用于常規病理[6],手工操作項目與之相輔相成。但是,手工技能在實際工作的某些步驟不可取代,同時需要對學生的手工技能和儀器技能進行培訓。實習教學重點將順應學科發展,結合基本技能掌握和現代化儀器操作,培養出熟練新時代病理科發展的技術性復合型人才。
2.2.2分子病理技術培訓 分子病理極大地推動了病理技術的發展。其涉獵的技術種類幾乎涵蓋目前所有分子實驗室技術。因此,病理技術實習過程中,不可忽視該部分的教學,其對學生后續發展具有強有力的技術支持。其中內容包括:免疫組織化學技術、原位雜交技術、PCR技術、基因重排檢測技術。在此部分的實習階段,除需保障實習學生合格、規范操作之外,還需要培訓學生判讀結果、了解各種結果代表的意義,找尋結果誤差原因等相關能力,有利于學生在今后的工作或研究生學習過程中能夠快速獨立地完成各項技術及結果分析。
2.3實踐衍生創新思考研究 由畢業流向統計可見,大部分學生將繼續從事研究生科研工作,其中有高達40%的學生考取“985工程”/“211工程”重點院校,提示基礎醫學專業學生的醫學素養較高。在實習過程中,需放眼于科創綜合素質培養[7-8]。在培養技術的同時,選擇具備科研經驗的教師(具有中級及其以上技術職稱的專業技術人員)作為基礎醫學實習生的課題指導老師。每名指導教師同時指導的學生人數不超過3名。指導教師負責制定規律的文獻閱讀計劃及文獻分享匯報,指導學生畢業論文選題、文獻檢索、科研思路設計、實驗中期檢查、數據統計、課題總結、論文撰寫及評閱工作[9]。讓學生在結業時能撰寫1篇高質量的畢業論文。同時,要求學生至少參加2次科研相關交流會議,了解多元化科研設計理念和成果展示,為今后從事科研工作打下較好的基礎。
2.4實踐衍生的教學能力培養 基礎醫學畢業生中有一部分學生畢業后將從事醫學教育相關職業,可在實習過程中針對知識領悟轉化為表達教學的能力進行培養。每周舉行文獻心得交流會,訓練學生語言表達、邏輯整理及PPT設計等一系列教學基礎能力。針對每項病理技術培訓完成前期,舉行學生分享技術學習心得及要點交流會,訓練學生將自我儲備知識提煉出重點、生動表達的能力,為其今后從事教師行業發揮良好的預熱效果。
2.5病理技術實習綜合評估 實習開始前,對學生進行理論考試(即入科考試),以了解學生專業知識的掌握情況,針對薄弱點加強學習補充。實習生輪轉過程中,按照實習大綱要求,學生要認真掌握不同工種的每個要點。每個技術組輪轉完畢,由各技術組長對實習學員進行理論書面考核和操作技能考核,根據綜合評估給予優、良、及格、不及格的4級評分。每名實習生在每個技術組考核合格后才可轉入下一個技術組學習。實習結束前,由病理科負責人及相關帶教教師組織結業理論考試和技術操作考試。理論考試主要涉及相關病理知識,抽查病理技術操作,并在操作過程中提問操作原則和注意事項,進行評定打分,記入實習鑒定表。綜合素養評估由畢業論文答辯呈現,組織3名高級職稱教師從科研設計、成果展示及語言表達等3個方面綜合評估[10-11]。最后,病理技術實習成績由理論考試、技術操作考試和綜合素養評估3個部分構成。要求實習生填寫自我實習總結,最終由科室負責人廣泛征求意見,實事求是地寫出評語。
綜上所述,以基礎醫學本科畢業生最終畢業后的流向為導向,了解到病理技術對此專業學生可發揮巨大的效用價值,因此在病理技術實習教學過程中,應針對病理技術在基礎醫學本科生學習中的重要性,最大效益化地訓練學生,獲取相關技能,幫助學生獲得更強的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