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二虎 段利 林康
摘要:本文圍繞國家文物修繕進行調研,了解文物修繕的背景以及基本概況。通過對文物修繕的概況況進行梳理,闡述文物修繕在國內的發展現狀。對可行性進行分析,客觀的展現出國內文物修繕的優勢和缺點,并對此提出個人的客觀建議和策略。
關鍵詞:文物修繕;社會力量
一、文物修繕概況
從各地文物修繕利用的實踐來看,參與修繕的社會力量主要有企業、社會組織與個人三種主體[1]。這些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修繕呈現出以下幾方面特點。
一是各企業深入參與文物修繕、展覽運營、文化旅游各方面工作。文物制度對經濟有很大的貢獻,特別體現在文物的維修費用上,舉辦展覽、文化旅游增值、文化創意餐飲、促進就業等。至于重建不動產文化遺產,在設計方面,許多具有修復資格的企業參與了文物修復工作的建設和監測。社會企業已滲透到文化古跡保護的各個領域.
社會團體在文物保護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社會團體本質上是古跡保護的主體文化。致力于保護文化財產的社會組織,也受到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關注和發展.據2018年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全國共有257個從事文物保護工作的社會組織,一些地方民間社會組織發揮著重要作用。
是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的形式多樣化。形式分為三種:一是文物修承認和保護房地產的文化遺產,企業也可以獲得一定的利潤,二是涉及公眾捐贈,包括向博物館捐贈藏品和資金,三是企業投資和管理,這些投資是政府和社會資本的聯合項目。
二、文物修繕存在的問題
(一)資金不足
在“十二五“規劃時期”,中央政府在文物修繕方面投入資金達300多億元人民幣,安排了眾多的文物修繕相關的項目可達10000多個[2]。據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顯示,我國有近20萬處條件較差、不具吸引力的的文物,在山西省2萬多處古建筑中,73%需要維修,占全國和省級投資總額不到1%考慮到文化遺產保護更注重歷史文化遺產的恢復和保護,不能立即產生顯著的經濟效益,主要通過國家財政撥款用于文物保護,由于經費不足,在保護和完善普查研究開發方面遇到了嚴重困難。在文物修繕方面,尤其是考古、鑒定、修復方面,缺乏專業人才,以及具有復雜專業知識的合格專業人才的缺失。
(二) 社會參與文物修繕意識有待提高
由于文物修復工作仍在政府的領導下,在鼓勵社會參與的政策框架內進行,社會力量對文物修繕工作的參與還不夠,政府在文物修繕中發揮了更為重要的作用,許多社會力量和企業參與其中,社會團體或個人需要借助公共權力來完成文物設施的修復。這種情況在保護文化財產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也對社會各階層的自覺性和自主性產生了負面影響,要在社會上建立一個能夠自覺從事文物修復的獨立單位,要強調和加強社會參與文物修復的自主性,比如文物修復的志愿工作,政府主導下的工作有整合的優勢,但同時,鼓勵自主志愿工作模式。以引起更多人參與到文物修繕當中去。
三、文物修繕新思路可行性分析
一是中央的支持。2004年以后,黨中央出臺了一系列規范性文件,強調了社會參與的重要性,對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文件中指出,“社會力量主動尋求文物保護與修繕,修復和區域性文物保護機構和房地產捐贈的,未申報為文物古跡的,未變更權屬,所有權可以依法授予。”相信“利用公益金等平臺籌集資金,包括通過社會動員等方式,解決民間房地產保護維修的財政資助問題,使文物的所有者和使用者更好地履行保護義務。”黨和政府堅決支持和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文化財產保護,這是社會進一步參與的最重要保障。
二是民族傳統。中國文化有著悠久的優良傳統,即善待和幫助有需要的人。建造橋梁、道路和寺廟等個人資產被視為美德。
三是實踐基礎。早年,以張菊為代表的一批大型收藏家向國家捐贈珍貴文物,在戰爭中幸存下來,與家人同住;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面對“推土機”的威脅,文物修繕越來越受到重視,對文物的識別和探測工作,引起了社會和有關部門的重視,挽救了一大批生命,體現了公眾參與文化價值觀保護工作的極大熱情。
四是國際慣例。在人口參與機制發達的英國、德國、意大利等發達國家,100多年來,民間社會和各種形式的社會組織積極參與文化遺產保護和修繕的實踐,促進了文化遺產的改善。這些國家的經驗表明,有效保護歷史文化遺產,有賴于提高公眾的文化保護意識保護文物,表達社會公共利益,有助于民間社會組織樹立更加負責的態度,有助于工作更加迅速有效。政府的公正回應。
五調查作為依據。根據實地走訪考察法,訪談法咨詢博物館負責人員,有意向和相關文物修繕企業合作,以私人定制的方式來參與到文物修繕工作當中,適當的可以通過分離文物的經營權和所有權來達到雙方合作共贏的局面。這充分說明了大家一起修文物—私人定制的可行性。
四、文物修繕的創新對策
(一)拓寬資金渠道
梳理文物修繕的概況,發現,僅靠政府資金的支撐已經不能對我國大量的文物提供有效地修繕。在部分地方政府向社會籌集資金并取得一定效果后,我們應當大力擴展資金渠道,征集社會資金用于文物修繕,適當向社會大眾開放文物的修繕權和使用權。
加強宣傳,提高意識
通過博物館文化遺產日活動,設置咨詢臺、散發文物宣傳材料、舉辦文物修繕成果展等,普及文物法律法規,使社會力量遵守文物法規制度開展文物修繕。其次在自媒體平臺進行文物的知識科普,普及文物修繕的重要性,增強社會大眾對文物的認知,提高大眾的文物修繕意識。
(三)創新對策:文物修繕的私人定制
項目是以拍賣會的形式存在的,拍賣會讓社會人士或者企業有機會參與到文物保護中。主要內容是拍賣文物的修繕權,在獲得修繕權過后,獲得者有權參與到文物修繕過程中,在對于文物的保護中也能提供其他方面的支持。對于為文物作出貢獻的人和企業,博物館會為你開辦一個證明,證明一直有效,這個證明就代表了獲得者為文物作出的杰出貢獻。在每一年會對所有得到支持的文物舉辦一場頒獎活動,類似于公司年會活動,在活動上邀請媒體參與,為本年度對文物作出杰出貢獻的人和企業進行頒獎。這些被保護的文物都會出現在紀錄片里,我們可以將這次拍賣會的環節以故事的形式出現在紀錄片里。
通過此次拍賣會,讓私人也能參與到文物修繕之中,不僅幫助大眾普及了文物的基本知識,也能讓大眾切身感受到文物修繕的樂趣。其次,這次活動對企業來講也具有重大意義,獲得修繕權的企業,根據企業文化選擇修繕的文物,不僅豐富其企業文化,也是對企業文化的一種宣傳。
參考文獻:
[1]張偉明.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的現狀、問題與長效機制研究[J].東南文化,2020(02):21-26.
[2]朱曉東. 加快完善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的法律制度[A]. 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光明日報社.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論壇文集[C].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光明日報社: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2016:7.
基金項目:本文受四川音樂學院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資助(項目編號:CYYJA201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