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萱 王海霞 宗曉慶 張悅
摘要:神話是人們想象的有一定依據的傳說。神話中神的形象多數擁有非同凡人的力量,是古人對自己的認識和美好愿望的精神寄托。神話故事可以表達人對超過自然的能力的崇拜、斗爭和對美好理想的向往及文化現象的內涵的多樣理解以及對虛擬的故事中都要具有高度的哲學、藝術。本文從神話的一隅——“火”入手,通過對比斯拉夫神話與中國神話中的“火”的意象,探究斯拉夫民族與華夏民族中共同的文化因素,從而更加深入了解兩個民族的個性、民族文化精神和宗教文化色彩。
關鍵詞:火;宗教;自然
一、斯拉夫神話中的“火”
水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必然條件,同樣,“火”也是人類生產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火在古斯拉夫人的信仰中占據重要地位,在東正教傳入羅斯前,古斯拉夫人相信并崇拜多位神靈的宗教,即多神教"(язычество)”,相信有眾多神靈的存在,相信“萬物皆有靈”。他們具有不同的或高或低能力,但卻影響人類的生活甚至影響一個人的命運,令人心生敬畏。傳說中有各種神靈,其中就有火神(дух огня)。人們把火神叫做“斯瓦羅格(Сварог)。
“火”從出現至今對俄羅斯人的思想活動和生活勞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俄羅斯的眾多宗教中,薩滿教是傳統時期一個重要的宗教。金帳汗國統治時期的俄羅斯逐步東方化。在這一時期,東蒙古文化對俄羅斯文化產生了不可小覷的影響。蒙古人將許多自然物當做神靈,例如:太陽、火、水等,其中,他們所信奉的薩滿教中有一個叫做“火凈禮”(Очищаюшие костры)的儀式,其過程大致如下:生兩堆火,火堆旁安置兩個矛,在毛尖處系繩,繩上綁有布條。人與牲畜從布條下的兩堆火之間通過。在蒙古人看來,如果一個人有不好的意圖或者帶有毒物,火就會把所有的惡物都帶走。其實在歷史上,一些羅斯王公并不了解蒙古人的這一禮儀,他們認為這是蒙古人在羞辱自己,所以在進諫可汗時拒絕蒙古人的儀式要求,最終導致失去了性命。但由此也可以看出,在古俄羅斯火也帶有清潔的功能。除此之外,火還被賦予可以凈化的作用。
從古羅斯人流傳至今的習俗表明火可以減輕毒藥的效力。人們認為古羅斯水神“庫巴拉”是來源于купать和купанье,節日期間人們將一個稱為庫帕羅的木偶扔到水中,并在河邊點起篝火,參加儀式的人們都要跳過篝火,這樣才能保證莊稼的豐收,人們跳過篝火時高度越高,莊稼的產量也就越高。從庫帕羅的詞源和節日期間舉行的儀式中都可以看出斯拉夫人對火的崇拜。正是從那一天起,人們認為火能給人戰勝惡魔的力量。更加神奇的是,在庫巴拉之夜有一種被稱之為"永不熄滅的神火"(живой бессмертный огонь),因為這種火不需要借助其他火源就可以將篝火點燃。在人們看來,神圣的火可以使自己的肉體和靈魂都得到凈化,使人的身體、靈魂不遭受到其他黑暗、邪惡、污穢等其他污染的影響。現在有一些習俗就是關于火的,如:母親會將孩子生病時候所穿的衣服扔入所搭建的篝火里,人們認為火可以將疾病同衣服一同燒掉;在年輕人的聚會時,通常會擺放庫巴拉篝火,火在空中放射,象征百年的焰火。
俄羅斯人認為火具有懲罰作用。像水能引起水災,同樣火能引起火災,俄羅斯人認為是上帝為了懲罰民眾所以降下火災。古斯拉夫人認為,雷神(Перун)是具有懲罰權力的火神。雷神可以控制雷、雨、電。雷電過后便下起了傾盆大雨,洪水滾滾淹沒了莊稼,沖毀了房屋,這是上帝對人類所犯下罪行的懲罰。人們相信女巫是真實存在的,并且認為女巫的一切行為包括她的眼神、動作甚至是一句話都能將人、牲畜等一切有靈魂以及所有沒有靈魂的東西毀滅掉。庫巴拉節的主要儀式之一就是燒死女巫,人們用草扎成女巫的形象或者用馬的頭骨等代表女巫的東西扔入燃燒的火堆里,以此表明女巫及她的巫術已被消滅。如果一個人不遵守誓言,當他從火中撿出熾熱的鐵時,那么他就會被熱的鐵燒傷。反之,倘若他不背棄自己的誓言,上帝將與他同在,他去拿那個熱鐵的時候將不會受到傷害。今天,有關于火的話題被大家談論到的時候,人們關于她的印象是可怕的,會燃燒包括自己相關的所有事物,所以要謹慎小心。
火還具有預測未來的功能。眾所周知,火能夠發光、發熱。人們利用火的這些屬性,將火用作占卜工具,來預測人們的婚姻成功與否、生命的長短和死亡的時間以及方式。人們在慶祝庫巴拉節時,由女孩挑選自己中意的男孩,兩人手牽手一起跳過篝火。在跳躍時如果兩人牽著的手沒有分開,那么就認為雙方會將會組建家庭;而如果雙方的手被分開了,女孩就會去選擇其他男孩再完成這一過程。在這過程中成功的一對新人會互換花環,用篝火點燃花環然后將其放至水面,這一被點燃的花環象征著兩人未來的生活,燃燒的火焰稱為稱為“庫巴拉圣火” (живой огонь Купалиницы)。
四類有關“火”的成語諺語:
1.自然類(мир природы):Дыма без огня не бывает(無火不生煙,無風不起浪), до огня(天黑前),огнём блестеть(閃閃發光)等。
2.社會類(социальный мир человека):Правда в огне не горит и в воде не тонет(真金不怕火煉),в огне не гореть и в воде не тонуть(入火不燒,入水不沉),огнём и мечом(用火與劍)等。
3.生活類(быт человека):играть с огнём(玩火),полоскать огнём(射擊,пройти огонь и воду(飽經滄桑)等。
4.情感類(эмоциональное состояние человека):в огонь и в воду(赴湯蹈火),Бояться как огня(畏之如火),гори огнём(見鬼去吧)等。
二、中國神話中的“火”的意象
在中國燧人氏是文獻記錄中最早的火神形象,文獻記載燧人氏從大自然中獲取火源到人工取火的過程,這也是早期人類社會的一項先進性突破。《尚書大傳》中記載:"遂人為遂皇,伏羲為戲皇,神農為農皇也。遂人以火紀,火,太陽也。陽尊,故托遂皇于天。"在原始社會時期各民族大都是母系社會,因此除了燧人氏是男性神的形象,其他民族早期火神大都是以女性神的形象出現的,這也是早期母系氏族社會的一個文化縮影。《左傳·昭公九年》曰:“火,水妃也”。根據史料薩滿教的火神被稱為火神奶奶,而蒙古人的火神被稱為火母,相反,漢族在發展過程中父系社會占領了主導地位,因此漢族的火神受父系社會文化的影響,男性火神居多。與此相對,漢族火神大都是以男神的形象出現的,這樣同時成為了中華民族中漢族父系社會文化的剪影,也同樣說明兩者火神形象的不同之處。在漢族文化中,大多數人都認可擁有火神地位的祝融。在《山海經海外南經》中提到,南方有一稱名為祝融的神,祝融擁有野獸的身體結構,但是卻有一張人一樣的臉龐,坐騎為兩條龍,祝融這一神的形象刻畫出了具體人們知道的物象,從中可以看出火神祝融這一形象在漢族文化中具有一定的物性特點。“融”字來源于昆蟲,這表明它最早與昆蟲有著緊密的聯系。在中國古代,炎帝又被稱為"赤帝",是因為炎為火,而火染紅。黃色,紅色和黑色是中國古代民間中人們所信奉的火神的主要顏色。其中藏族的火神有五個不同的形象。換種說法,人們賦予自然神的某種神性,都是與該自然神本身相連的自然現象有密切的聯系,神性的出現是與自然現象本身存在的力量相輔相成的。根據她的記錄,許多與火有關的鬼怪或靈物都有一個共同點——她們的顏色相同。在古代,有這樣一個說法,鳥啄樹產生火。這些鳥似乎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或赤足、或朱啄、亦或紅羽;有一些鳥通身是紅色,一句話來說,他們身上一定具有火一樣顏色。隨著人類社會的漸漸發展,不斷發現人與火之間的關系也更為密切。火也從原始單一的生產工具逐步轉變為生活的一部分,在這種轉變過程中,人們對于其“物質”的觀念逐漸淡化,也在逐步充實其精神意義。從《商伯盜火》的神話中可以看到一個更加趨于人形的火神形象。不難看出,火神的演變,從以前過渡到現在,人們將更多的“人”的元素融入火神形象中,使之更加人性化。它不僅表現了人類社會的進步,更體現了傳統文化觀念逐步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
三、斯拉夫火神話與中國火神話中相同的文化
(一)人類表現出對火的敬畏
毋庸置疑這加速了人類文明的進程。而凡事都有兩方面,在使人受益的同時我們也不能忽視它的毀滅之力,這種毀滅的力量是非同小可的。在《左傳·宣公十六年》中就有相關描寫。理解為,一切被人類掌握并且使用的火稱之為火,而無法駕馭的火比如天降大火則為災難。”相似論述在《釋名·釋天》中也有記載。說的是火的毀滅力量是十分強大的,一切丟入火中的東西都會遺失殆盡。因為古人的生產力十分低下,再加上認知能力尚不成熟,所以他們都害怕自然中的火,這種害怕逐步演變為敬畏再到敬仰,于是誕生了眾多火神形象,古人崇拜火神希望其能夠化解火災等自然災害。
(二)人類表現出想要征服自然的愿望
在原始時期,各方面條件不足導致人們的生命極其脆弱。在神話中了人類對大自然的敬畏,更表現了人類對強大力量的憧憬,甚至產生了想要凌駕于生命之上的想法。古人在尊重火的基礎上想要駕馭火,并且擁有火的神秘力量,于是便塑造出火神的形象。以往掌管火種并且立功之人也都被尊為火神,正是這種感情的最典型的體現。火神這一形象的誕生表明了先人們征服火利用火的美好愿望。比如古希臘神話中的普羅米修斯,偷取天火就是為了造福于人類。
當然,我們在總結二者相同的文化因素的同時,還要考慮到不同點。比如,在中國神話中,火神多作為半人半獸的形象出現,而在古希臘神話中,我們更常見到的是人神同形的火神形象。這是因為貫穿整個中國神話演變歷史過程中始終是“天人合一”的思想,而古希臘關于“天”與“人”的關系正與我們相反,他們堅持“天人相分”。我們研究神話,是為了更加豐富且深入地去認識和了解那些在遠古時期,在文字文明形成以前的神秘歷史。
參考文獻:
[1]劉少華. 歷千年滄桑 話水火之情——談俄語成語中的огонь и вода[J]. 俄語學習, 2002, 000(005):66-73.
[2]羅杰. 赫拉克利特"火"的現代解讀[J]. 遼寧醫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0(01):106-108.
[3]金榮權. 商伯盜火神話及其學術價值[J]. 商丘師范學院學報(1):22-24.
[4]趙婷廷. 斯拉夫神話與民間信仰[J]. 俄語學習, 2013(04):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