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昱汐
(福建師范大學,福建 福州 350117)
【課型】
二聲部合唱課
【教學內容】
人教版教材八年級上冊第八單元《踏雪尋梅》
【教材分析】
《踏雪尋梅》是一首藝術歌曲, 創作于上世紀30年代, 詞作者劉雪庵, 曲作者黃自。歌曲為2/4拍, 兩段體結構。其中A段是方整型樂段, 由兩個樂句構成。開始句的第一樂節為整首歌曲的音樂動機,音樂情緒輕快而活潑;第二樂節是在第一樂節的基礎上展開的變化重復。第二樂句則是歌曲主題的伸展, 最終落在主音上, 體現了樂段終止感。此段生動地抒發了騎驢賞梅過程中的愉快心情。而鈴兒的叮當聲,將生動情景得以升華。B段的開始句則以叮當聲細致地描繪了人們騎驢踏雪、尋梅、賞梅的情景, 與A段形成鮮明的對比。第二樂句則以變化再現A段曲調把歌曲推向高潮后結束全曲, 抒發了賞梅后得到滿足的喜悅心情。
【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會歌曲的美好意境, 感受音樂的歡快情緒,用自然的聲音表現出中國水墨畫意境。引導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積極、樂觀的生活。
<過程與方法>
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 在歌曲教唱過程中用聆聽范唱和模唱的方法, 并從節奏律動入手,讓同學們使用簡單的打擊樂器為歌曲伴奏,培養集體合作的能力,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知識與能力>
1、用跳躍、富有彈性的聲音演唱歌曲,把握音準與聲音的和諧。
2、學習休止符、準確演唱歌曲中的弱起節奏和帶有延音線的時值。
3、認識曲作者黃自、詞作者劉雪庵,并了解其藝術成就。
【教學重難點】
<重點>
用自然的聲音準確演唱歌曲。
<難點>
1、準確演唱弱起節奏和帶有延音線的時值。
2、完成歌曲二聲部的和聲演唱。
【教學用具】
鋼琴、多媒體課件、打擊樂器(如碰鈴)
【教學過程】
師生共同演唱,并進行節奏大師的游戲。
<師生交流>聽完歌曲后的心情?(快樂、輕快活潑)
歌名?(《鈴兒響叮當》)
在中國也有一首膾炙人口的《鈴兒響叮當》,同學們想聽嗎?
老師彈唱《踏雪尋梅》,請同學們在聆聽的過程中思考歌曲的速度、拍號,以及音樂情緒,并數數歌曲中出現了幾次“響叮當”。
<師生交流>:歌曲的速度稍快、2/4拍,歌曲旋律輕快活潑,讓人心情愉悅,共出現了五次“響叮當”。
設計意圖:聆聽《鈴兒響叮當》并進行節奏律動,很好的營造了課堂氛圍,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同時激發了同學們的學習興趣。且該方法可以很自然的導入到新課教學中。
分成高低聲部,由教師邊做柯爾文手勢,邊引導學生進行音程構唱。
設計意圖:通過柯爾文手勢進行二聲部練習,鞏固音高,為二聲部合唱奠定基礎。
1.分聲部哼唱旋律,注意音準節奏。
2.師生合作,讓學生體驗二聲部演唱。
3.發現八分休止符,并用拍手動作來表示,感受其作用。
(使音樂更歡快活潑)
4.加強樂句情緒處理,要求學生演唱時的力度變化,由弱到強。
5.師生配合共同完成歌曲的演唱,教師演唱前后半部分,學生演唱中間部分,并在演唱的過程中配上打擊樂器,讓學生再次感受音樂情緒。
設計意圖:“響叮當”該樂句為本曲最簡單且最為經典的樂句,從該樂句出發學唱曲子,可以給同學們樹立學習的信心。另外在學唱過程中,身體律動、打擊樂器的加入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對該曲學習的熱情,而且可以讓學生更好的掌握八分休止符的時值長短與其作用。
1.感受音樂節奏
(1)師生共同腳踏穩定拍,跟隨節奏律動
(2)學生模仿教師口讀節奏并做動作
(在四分休止符上拍手兩次,在八分休止符上拍手一次)
(3)引出難點節奏:弱起節奏、延音記號
(4)出示《踏雪尋梅》節奏譜,配上音樂,按節奏完整朗讀歌詞,并在休止符上加上打擊樂(碰鈴),體會歌詞中的生動景致。
設計意圖:歌曲中出現的節奏難點, 在此環節一一練習, 由淺入深、層次分明, 有助于學生的理解與接受。朗讀歌詞利于后面旋律演唱的情緒帶入。
2.學唱A段低聲部旋律
(1)請同學們聆聽老師演唱低聲部旋律,并帶入歌詞意境,思考低聲部旋律有什么特點,表現的是怎么樣的畫面。
<師生交流>低聲部旋律富有規律,出現了重復,表現的是驢兒有規律的腳步聲和鈴兒響叮當的靈動聲音。
(2)請同學們跟隨鋼琴視唱A段低聲部譜,并帶入“當”來演唱(注意弱起節奏)
(3)師生配合,學生演唱低聲部旋律,老師演唱高聲部旋律,進行初次歌曲二聲部演唱體驗,感受歌曲高聲部旋律的情緒。(尋梅的愉悅心情)
3.學唱A段高聲部旋律
(1)請高聲部組的同學跟隨琴聲演唱高聲部旋律,低聲部組同學小聲哼唱。(要求:聆聽對方聲部,控制音量)
(2)帶入歌詞演唱。
(3)提出問題:歌曲高低聲部節奏以及旋律有何特點?(高低聲部節奏相同,旋律創作運用了魚咬尾的手法)
4.學唱B段
(1)復習“響叮當”樂句,并提出問題:最后一個“當”有幾拍(三拍半)把握帶有延長線的難點節奏。
(2)師生配合學唱最后一個樂句。
(3)完整演唱歌曲。
設計意圖:通過演唱旋律找出規律想象畫面,加深旋律印象,師生配合互動,來感受二聲部演唱的魅力。
(一)認識曲作者黃自、詞作者劉雪庵,并了解其藝術成就。
(二)再次朗讀歌詞,體會歌曲意境,加入力度變化處理,帶有表情的演唱歌曲。
(三)提供學生打擊樂器如(碰鈴),模仿老師,分組進行歌曲創編,在歌曲合適的地方添加樂器,模仿鈴兒響叮當聲音。
(四)請同學們完整表演《踏雪尋梅》,教師點評。
設計意圖:在本環節中,通過拓展知識與歌曲分析,鞏固了歌曲學習的效果,并讓學生深刻感受到音樂節奏特點和音樂情緒。最后通過小結點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歌曲創編活動,共同用豐富多彩的表現形式完整展示全曲。
《踏雪尋梅》這首歌曲表現了一種高雅的意境和純樸的生活情趣。一“踏”一“尋”表達了主人公對大自然和生活的熱愛。希望同學們也能夠像歌曲中的主人公一樣, 學習、生活得有意義、有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