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卿 李丹 許佳佳
(安順職業技術學院,貴州 安順 561000)
當前,我國高職教育進入新發展時期,這對我國教育從業者提出了轉變當前育人模式的總體要求,目前,我國職業教育的核心任務之一就是要扎實推進學生的素質教育,大力加強新時期學生的思想教育和德育工程建設,幫助學生在即將踏入社會的過渡期能樹立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這樣的教育需求背景下,“課程思政”理念無疑是最為有效、最接地氣的教學理念。在當前高職院校的專業課程都在思考如何更好的發揮課堂教學這個第一育人主陣地的功能,構建課程思政融入專業課程的育人模式將會對專業建設、課程改革、立德樹人等方面產生積極的影響。
“課程思政”理念在我國已被提出并發展了一些年頭,目前,對于大多數高職院校而言,“課程思政”的理念并不陌生,很多院校經過這些年的研究和發展均已取得很多可圈可點的研究成果,積累了寶貴的建設經驗,衍生出不少優秀的案例,這些對于“課程思政”和專業課程協同育人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以及互相學習借鑒的意義。然而,從當前研究的成果和實際應用的效果來看,“課程思政”融入專業課程的育人模式的探索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和缺陷,這些問題也成為各高職院校研討的共同點,主要體現在:
目前,“課程思政”理念對于很多院校而言普遍存在“上頭熱,下頭冷”、“口號響,落實少”的現象,不少專業課程教師對“課程思政”并不關心,對如何融入到課堂教學中更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這些現象的存在導致對“課程思政”的研究和探索一直處于理論性研究階段,在實際應用的結果性成效并不多,這也造成了當下的“課程思政”過程“轟轟烈烈”,成效卻“冷冷清清”。
“課程思政”這一理念盡管已被提出多年,市場上研究的成果也是五花八門,眾說紛紜,但就當前研究的一些成果來看,并沒有形成一系列、完整的成果模式,各院校的研究成果更多的是針對自身的問題出發進行研究,缺乏共性問題的參考,研究的成果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成果推廣方面也存在應用面較為狹窄的問題。以上的這些現象都表明“課程思政”在研究過程中存在跟著各自為政,缺乏統籌的問題,沒有形成統一標準化模式。
高職院校的專業課除了承擔學生知識傳授,技能教導的責任外,還擔負著樹立學生理想信念,塑造學生人格,培養學生品德的重任,以期能夠為學生走向社會、服務社會而奠定扎實的素養基礎。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眾多,課程種類也非常繁雜,因此在專業課的教學中挖掘思政元素更要實事求是,立足崗位,加強產教融合的校企合作機制,在實踐中去不斷挖掘和探索,最好的狀態就是專業課教師能夠自主挖掘本門課程的思政元素,通過教師自己的消化和理解去運用在專業課堂教學中,但事實上當前大部分的專業課教師仍處于概念模糊的邊緣,對于自己課程的思政構成、思政核心認識還缺乏認識,難以準確挖掘、把握專業課程中的思政元素。
在教育部印發的《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年)》中對加強高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明確的要求,要在高職思政教育中深入開展社會主義特色教育,中國夢教育,要引導大學生關心國家,把國家發展與個人成長、個人價值結合起來,高職教育要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培養學生正確的三觀,并且具有一定的道德觀和法治觀,培養社會主義國家發展建設需要的人才,這是教育的基本功能,也是培養大學生綜合素質對教育的要求。專業課與思政課協同育人能在發展學生職業能力的同時加強學生職業道德、人文素養的提升,培養全面發展的職業人才,提高教育質量。
當前許多高職院校的專業課與思政課是分離的狀態,甚至是互相排斥的,通過調查可知一些專業課的教師對于思政課的態度比較輕視,認為思政課程安排過多的話會影響學生專業的學習,甚至會覺得思政課安排在上午教學的黃金時間十分浪費;而一些思政課的教師無法將思政教育帶入學生對自己專業學習以及就業市場的關注之中,就無法結合學生的專業開展有針對性的思政教育,學生會認為思政課只是修學分而無實用,使得思政課程引不起學生的興趣,逃課現象屢見不鮮。作為高職院校思政教師,如何將思政融入專業,讓專業發揮思政教育的作用,將專業課與思政課統一起來,杜絕各行各路的現象,在學生職業教育全過程中貫穿思政教育,真正發揮思政教育的育人功能,并讓學生在今后的社會工作、生活中切實獲益,是我們應當進行深入研究的,并在不斷的試驗磨合中探索出一條適合高職思政“三全育人”的有效途徑,加快高職思政教育改革的步伐。
傳統的專業課程更多的是強調知識和技能的傳授,著重于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嚴重忽視了人文素養的重要意義,專業課程的老師相較于思政課程教師更了解學生技能面向崗位的綜合能力要求,能更好的以實際崗位需求為導向,結合企業案例豐富“課程思政”的教學理念,不斷提升育人效果。
學校以“三全育人”工程為抓手,全面樹立教師立德樹人的育人理念,專業課程要逐步推行技能知識和價值觀教育同頻共振的育人功能,從教書育人理念到制度建設,都要緊緊圍繞“三全育人”工程來做,引導教師在專業課中自覺承擔育人職責,構建專業課程與思政課同向同行的課程體系,狠抓育人工程。
更新專業課教師的教學理念,不同課程的教師都應主動去學習和掌握符合本專業課程特色的思政元素,并通過各種交流活動,如:課程思政教學比賽等形式加強專業課教師的心得體會,將一些好的做法進行推廣,把一些成功的經驗進行總結提煉,形成標準化的教學模式。
按照全課程育人要求,對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進行頂層設計,各個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都應加入思政教育內容。德育工程作為一條主干線,貫穿各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滲透到專業的基本組成元素中,根據不同專業面向職業崗位的異同,設計符合自身專業職業素養要求的德育目標。
專業課程育人元素主要包括:一是挖掘通用的育人元素,所謂通用元素,即與本課程、本專業沒有過多的直接聯系,但這部分的元素對培養學生愛崗敬業、誠實守信等優良素養有著積極作用,例如:紅色文化、傳統文化、奮斗精神等等。二是特色育人元素,所謂特色育人元素,主要是指與本專業、本課程教學背景息息相關的因素,例如:崗位職業素養、職業文化、工匠精神等。高職院校專業往往有對應的職業和崗位,專業課中的思政元素應該依據具體的專業課程內容進行相應的挖掘,此外,專業課程還應及時把握專業發展動態,幫助學生樹立職業理想、養成“干一行愛一行”的職業品德。
以四元文化為內核,構建“環境育人、課堂育人、活動育人、文化育人、實踐育人”的“五類課程”育人平臺。第一類課程:通過營造校園文化環境、學生入學教育等形式開展素質教育,主要實現職業認知和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第二類課程由任課教師在教室、實訓室等教學場所開展職業生涯規劃、職業禮儀、與人溝通、創新創業、工匠精神等內容的素質教育課程進行教學,實現職業素養養成;第三類課程是在學生課余時間,通過組織演講比賽、職業生涯規劃大賽、創新創業比賽、書法比賽等活動進行素質教育,實現學生職業素養提升;第四類課程由企業行業專家、優秀畢業生、系領導、專業主任、班主任輔導員五類人員,以黨史、國學、企業文化等內容,通過講座、班會,討論、采訪等形式,以“紅色文化、傳統文化、職業文化、地方文化”為載體,實現素養提升;第五類課程通過勞動實踐和頂崗實踐讓學生實現職業素養的體驗,主要包括一是通過將“勞動”課程進入人才培養方案,每個班級每個學期開設一周的勞動課程,培養“德技雙修”的高素質人才。
高職院?!拔逭n堂”育人平臺
根據對課程思政融入專業課程的不斷探索,安順職院提出了“學、思、踐、悟、行”的思政育人模式,所謂“學、思、踐、悟、行”,學,即通過課堂教學、入學教育等多種形式,采用引題設疑、國學講座等激發學生求知欲望,產生學習動機;思,通過交互游戲、課前十分鐘演講、角色扮演等多種形式的教學實現以學生為主體,給予學生足夠的空間進行討論,引導學生根據問題進行思考,取長補短、集思廣益,總結反思;踐,通過的職業生涯規劃比賽、演講比賽、GYB培訓、企業觀摩、行為展示訓練、社會調查等方式幫助學生舉一反三,鞏固教學成效;悟,指組織學生參加企業的各項活動,對行業專家、技能大師、老師、家長和學長進行訪談,用心用情體驗和感悟,堅定理想信念;行,指在企業通過頂崗實習以實際工作延伸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