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小丹,萬珍,司徒淑賢
廣東省開平市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藥劑科,廣東開平 529300
飲片的重要臨床應用形式之一是中藥粉末飲片,采用粉末的形態直接進行口服,可以充分保留原中藥全部的化學成分,其優勢在于全成分入藥,不但能夠提高用藥效率,還可以提高藥物利用率,并根據患兒的病情程度合理降低藥物用量;隨著我國傳統醫學的持續發展,由于中醫藥治療的藥效穩定且不良反應較少,因此人們對于中藥需求量日益增長,而中藥資源相對于西藥而言相對特殊,部分藥材價值珍貴,因此藥物資源日漸減少,所以臨床上更加提倡服用中藥粉末飲片,既能夠充分吸收藥物成分,又能夠避免浪費現象[1]。然而,我國尚無明確規定中藥粉末飲片的確定劑量和適用范圍,大多數中藥粉末飲片的用藥方案,通常參照成人的使用標準,對于嬰幼兒的臨床研究數據少之又少。因此,目前臨床上研究的重要課題是如何規范地使用中藥粉末飲片,提高嬰幼兒用藥的安全度和有效性。為探究中藥粉末飲片在兒科門診的應用效果,選取該院2018年1—12月期間開具的1 087張用藥處方展開研究,現報道如下。
方便選取該院兒童內科門診就診的兒童為研究對象,對處方用藥情況進行回顧性統計分析。其中男687例,女400例;年齡1~2歲,平均年齡(1.25±0.22)歲。
①統計患兒的疾病種類,使用中藥粉末飲片的品種數。②根據開具處方醫師的執業類別分為中醫師組和西醫師組,分別統計兩組的處方率、聯合用藥率(中藥粉末飲片與中藥粉末飲片聯用、中藥粉末飲片與西藥聯用)。根據患兒使用藥品種類和中藥粉末飲片品種數分成5組:單純使用1種中藥粉末飲片的為A組;使用2種及以上中藥粉末飲片的為B組;使用中藥粉末飲片聯合西藥的為C組,使用中藥粉末飲片聯合中成藥、西藥的為D組,使用中藥粉末飲片聯合中成藥的為E組;分別統計5組的處方率。③不規范處方:未填寫診斷或診斷不全、單張處方超過5種藥品。用藥不適宜處方:適應證不適宜、重復給藥。超常處方:超說明書用藥、無適應證用藥
兒內科開具的大部分處方為呼吸系統疾病,占處方數的96.78%,主要包括急性支氣管炎、咳嗽、發熱、急性咽炎和上呼吸道感染等。該院兒科常用的中藥粉末飲片為羚羊角粉、蛤蚧粉和制川貝母粉,羚羊角粉主要用于治療小兒發熱,蛤蚧粉主要用于治療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等,制川貝母粉主要用于治療肺熱燥咳、干咳少痰、咽喉干癢等病,疾病比例分布呈正關聯性。常用的這3種中藥粉末飲片均為成人兒童共用藥,用藥期間并沒有收到相關不良反應情況報告,使用劑量及頻率,見表1。

表1 主要中藥粉末飲片的劑量及頻率
通過該院回顧性調查分析表明,1 087張兒科門診中藥粉末飲片處方多由西醫師開具,占91.26%(992/1 087),中藥粉末飲片聯合用藥率為99.54%,多與西藥聯用(聯合用藥率為47.38%)或與西藥、中成藥聯用(聯合用藥率為46.09%),見表2。

表2 中醫師組和西醫師組的處方率和聯合用藥情況[n(%)]
回顧性分析表明1 087張兒科門診中藥粉末飲片處方中,共有63張不合理處方占5.80%,其中36張用藥不適宜處方,占不合理處方57.14%;超常處方4張,占不合理處方6.35%;不規范處方23張,占不合理處方36.51%,見表3。

表3 不合理處方情況
通過對該院兒內科處方開具情況進行回顧性分析發現,目前臨床中醫藥應用仍存在以下問題:中醫藥的臨床治療中,最重要的就是對癥分型,要充分掌握每一樣中藥的功效和作用以及其對應的病癥所在,對癥施治是組方遣藥的根本依據,是治療疾患的基礎所在,也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中藥學的核心內容[2]。在應用中醫藥治療中,患者或西醫師都應充分聽從中醫師的參考意見,開具對癥分型的適應處方。然而經該次調查研究表明,在兒科門診內,開具中藥粉末飲片處方的醫師中普遍以西醫師居多,但大多西醫師在選擇藥物的時候沒有進行辨證處理,可能存在藥物風險,采用中醫藥治療,應辨證施治,根據不同的病癥選擇合適的藥物,證型不同所用的藥物應當有所差異[3]。兒科門診常用的處方多為西藥、中成藥與中藥合并聯用,合理配伍應用中西藥,可提高疾病的治療療效,然而不合理的藥物應用,會降低藥物的臨床療效,引發藥源性疾病和毒副反應等。因此西藥師要想科學合理地進行配伍治療,就應該充分熟悉中藥的性能,掌握中醫辨證分型的方法[4]。
該研究中,經過回顧性分析調查發現,23張不規范處方中以單張處方超過5種藥物或未填寫診斷或診斷不全為主要內容,然而根據我國有關部門所規定的的《處方管理辦法》中規定,開具西藥或中成藥處方的時候,一種藥品就應單獨另起一行,并且一張處方不允許同時開具5種藥品之上,如果有特殊情況,應該表明臨床診斷[5]。藥師審核處方合理程度的重要依據在于臨床診斷,藥師可根據臨床診斷與藥品說明書,對于藥物使用的合理性進行判斷,減少用藥的不合理性[6]。而用藥不適宜方中的主要問題在于不符合患兒病情的適應證,如臨床診斷為急性咽炎,卻開具蛤蚧粉,但臨床治療中,蛤蚧粉屬于支氣管哮喘和慢性支氣管炎的適應證藥物。還有就是超常處方,普遍常見于超說明書用藥和無適應證用藥,比如診斷為急性腸炎卻開具蛤蚧粉,診斷為急性咽炎開具蛤蚧粉合用紅霉素眼膏。醫師在開具處方時,一定要充分根據藥物適應證、預防用藥原則、臨床表現和臨床診斷合理用藥,避免超綱用藥[7]。在兒科門診中,西醫師開具中藥粉末飲片處方的概率更高,并且在開具處方的時候普遍存在未辨證分型用藥的情況,如臨床診斷為咳嗽,卻開具出川貝母粉,而咳嗽又可以細分為痰濕咳嗽、燥咳、熱咳和寒咳,而制川貝母粉的適應證為肺熱燥咳,切忌臨床盲目用藥,不加辨證[8]。在用量用法上同樣應該有所講究:《中醫兒科學》認為:新生兒的藥物用量應該在成人用量的1/6,乳嬰兒的藥物用量應該在成人用量的1/3,幼兒藥物用量應該在成人用量的1/2,學齡兒童的藥物用量應該在成人用量1/3,或者接近成人用量,參照此類數據,該院兒科門診中藥粉末飲片的應用劑量還是比較合理的。在對各類患兒用藥時,酌量用藥,避免藥物用量過多或過少[9]。
通過該院回顧性調查分析表明,1 087張兒科門診中藥粉末飲片處方多由西醫師開具,占91.26%,中藥粉末飲片聯合用藥率為99.54%,多與西藥聯用(聯合用藥率為47.38%)或與西藥、中成藥聯用 (聯合用藥率為46.09%),并且小兒用藥多為呼吸系統疾病,主要包括急性支氣管炎、咳嗽、發熱、急性咽炎和上呼吸道感染等,開具羚羊角粉、蛤蚧粉和制川貝母粉等中藥粉末藥方較多;但相對的其不規范用藥、用藥不適宜和超常用藥高達63張,考慮到西醫師用藥頻率高,且不具備辨證分型和中藥系統理論學習經驗所致。劉亞男等學者[10]在其調查研究中表明呼吸系統藥物為兒科用藥率最高的一種,并且不合理處方情況同樣較高,2015年共調查8 262張處方,不合理處方1 291張,2016年共調查6 864張,不合理處方546張,各方面數據與該研究較為相似,仍需對不合理用藥原因進行進一步探索和分析。
目前,醫院兒科在應用中藥粉末飲片存在廣泛性,根據該研究就可以看出,西醫師用藥處方中使用中藥粉末飲片頻率顯著高于中醫師,而西醫師對于中醫藥的藥性和功能以及分型辨治等又存在諸多不足,因此目前臨床醫師和藥師所面對重要課題就是如何更加安全有效地使用中藥粉末飲片。西醫師普遍沒有中醫藥理論知識的系統學習經歷,對于中藥粉末飲片的合理配伍與使用存在一定困難度,因此在日常開具處方時,一定要堅持辯證診治和四診合參,建議如下:①醫院科室方面應該定期組織醫師強化業務學習,對西醫師展開基本中藥學科的相關培訓,西醫師應該積極學習《中成藥臨床應用指導原則》和《醫院中藥飲片管理規范》,不斷提高自身的中醫藥理論知識,更加熟悉各種中藥粉末飲片的性能,加強宣教中醫辨證施治的臨床思維[10]。②鼓勵西醫師對于中醫藥理論進行系統的學習,可參加省級中醫藥主管部門認可的中醫培訓班,并取得有關證書,也可以根據《傳統醫學師承和確有專長人員醫師資格考核考試辦法》的有關規定進行跟師學習,學習3年中醫后取得《傳統醫學師承出師證書》,全面發展醫師道路,加強中西醫結合治療,以達到在使用中藥粉末飲片時,做到規范用藥,明確藥物使用指征,合理進行配伍用藥,確保兒科用藥安全[11]。③科室應該定期展開醫師和藥師的業務交流,對于處方中出現過的具體問題進行點評,提高醫師開具處方的規范性,對不合理的用藥方案進行改進,進一步提高兒科用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12-13]。
綜上所述,經研究表明,兒科門診內中藥粉末飲片多由西醫師開具,大多與西藥、中成藥合用,但不足之處在于西藥師在開具處方時,沒有充分結合辨證分型開具,因此西藥師應加強學習中醫藥理論有關知識,嚴格做到辨證施治,合理掌握適應證和禁忌證,加強兒內科應用處方的合理性,提高用藥安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