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鎮寰
南方醫科大學深圳醫院普外科,廣東深圳 518101
肛瘺是發生在肛門直腸周邊的膿腫潰破或切口引流的后遺病變,患者的常見癥狀為反復自外口流出膿液、腫痛、腫塊、瘙癢、排便困難等,對患者的日常生活及身心健康均造成較為惡劣的影響[1]。手術是臨床上治療肛瘺的主要方式,其可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改善預后。但部分患者術后存在創面愈合不良的情況,增加了病情復發的風險,對患者身心健康也會造成二次傷害。因此,采取有效措施促進肛瘺患者術后創面愈合質量提升,對患者預后改善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相關研究表明[2],肛瘺患者的便秘史、營養狀況、合并癥與術后創面愈合質量存在一定的關聯,但臨床上關于該類研究的相關報道較少。基于此,該研究回顧性分析2018年1月—2020年4月在該院完成肛瘺術治療及隨訪的患者臨床資料,旨在分析肛瘺術后創面愈合質量與患者便秘史、營養狀況、合并癥相關性,為預防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據。現報道如下。
回顧性分析在該院完成肛瘺術治療及隨訪的患者72例臨床資料,其中男49例,女23例;年齡60~75歲,平均(67.89±6.38)歲;體質量指數(BMI)18.42~25.37 kg/m2;平均(21.76±0.96)kg/m2。該研究經該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臨床資料完善;均符合《臨床疾病診斷與療效判定標準》[3]中肛瘺的診斷標準;凝血功能正常。排除標準:心肺或肝腎功能不足者;合并惡性腫瘤者;精神疾病、認知障礙者;合并傳染性疾病者;急性炎癥性疾病者;重度高血壓、糖尿病經過積極治療仍未控制者。
回顧性分析所有患者的臨床資料,內容包括患者術前便秘史、營養狀況(營養不良:依據臨床癥狀如體質量減輕或不增加,腹部、腰部、面頰等皮下脂肪消失、消化不良,在結合實驗室指標,如血糖、膽固醇水平降低、轉鐵蛋白、白蛋白、總蛋白量降低等即可判定)、是否存在合并癥(糖尿病、慢性胃腸炎等)。
統計患者肛瘺術后創面愈合質量并統計創面愈合不良的患者例數,分析肛瘺術后創面愈合質量與患者便秘史、營養狀況、合并癥的相關性。并發癥轉行腹腔鏡(LAP)率、常見并發癥的發生率。
創面愈合不良判定:術后14 d,依據患者創面分泌物、疼痛程度、肉芽組織生長情況評估患者的創面愈合質量。創面分泌物:創面未見明顯分泌物且敷料無浸潤情況為0分;創面存在少量分泌物,敷料浸潤情況<1/3為1分,敷料浸潤在1/3~2/3的為2分;創面存在大量分泌物且敷料浸潤超過2/3的為3分。疼痛程度:0分為無痛;輕微疼痛但可耐受且對日常生活及睡眠無影響為1分;明顯疼痛患者耐受性較差,影響到日常生活及睡眠為2分;劇烈疼痛且需鎮痛藥物干預的為3分。肉芽組織生長情況:肉芽組織生長良好,創面完全愈合為0分;肉芽組織生長旺盛且穿棉憑證呈鮮紅色顆粒狀狀為1分;肉芽組織生長旺盛,創面較為平整,呈淡紅色為2分;肉芽組織生長緩慢,創面凹陷且呈暗灰色為3分。創面愈合質量總分為9分,總分≥4分即可判定愈合不良。
72例肛瘺患者中,術后創面愈合不良的共17例,不良率為23.61%(17/72)。
愈合不良的性別、年齡、BMI與愈合良好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愈合不良者中便秘史、營養狀況不良、存在合并癥占比高于愈合良好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不同創面愈合情況肛瘺患者的單因素對比
將肛瘺患者術后創面愈合質量作為因變量,將便秘史、營養狀況、合并癥作為自變量并賦值,經Logistic回歸分析,肛瘺患者便秘史、營養狀況不良、存在合并癥是術后創面愈合質量不良的影響因素 (OR>1,P<0.05)。 見表2。

表2 便秘史、營養狀況、合并癥對肛瘺患者術后創面愈合質量的影響
肛瘺多發于20~40歲的男性群體,是一種肛管直腸周邊的肉芽腫性管道。肛瘺由內口、瘺管、外口三部分組成,內口多位于肛竇,常為一個;外口在肛周皮膚上,可為一個或多個,其臨床特點為經久不愈或間歇性反復發作,對患者的日常生活及身心健康造成了較為嚴重的影響[4]。該病癥多由肛周膿腫、直腸肛門損傷、肛門裂反復感染等因素誘發而成,且因外口生長速率較快,瘺管常呈假性愈合,致使膿腫反復發作破潰形成多個瘺管和外口,進而演變成復雜性肛瘺,增加臨床治療難度[5]。
目前,臨床在治療肛瘺患者時多采取外科手術治療,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促進病情轉歸,但肛瘺患者創面壞死組織較多,且多為炎性瘢痕,術后創面愈合需要一定時間且往往存在愈合不良情況,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患者創面感染、復發、病情加重的發生風險,致使患者預后不良[6]。因此,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促進肛瘺患者術后創面愈合,對患者預后改善具有積極意義。該研究結果顯示,72例肛瘺患者中術后創面愈合不良患者17例,不良率為23.61%;愈合不良的有便秘史、營養狀況不良、存在合并癥的例數占比高于愈合良好者,且經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肛瘺患者便秘史、營養狀況不良、存在合并癥是術后創面愈合質量不良的影響因素,這與馬志瓊等[7]研究結果相似,其結果中38例愈合不良患者中共有15例患者存在慢性便秘,有10例存在合并癥,且經Logistic回歸分析檢驗,便秘、合并癥均是導致肛周膿腫或肛瘺術后創面愈合不良的獨立危險因素(OR>1,P<0.05)。而該研究結果中17例愈合不良的患者,共有15例患者存在便秘,14例患者存在合并癥,且經Logistic回歸分析檢驗,便秘、合并癥是導致肛瘺患者術后愈合不良的危險因素(OR>1,P<0.05),與上述研究結果較為相似。同時在毛錄英等[8]研究中,經Logistic回歸分析檢驗,營養飲食不合理是導致肛周膿腫、肛瘺術后創面愈合質量不良的危險因素(OR>1,P<0.05);而該研究中營養狀態不良是肛瘺術后創面愈合不良的危險因素(OR>1,P<0.05),研究結果較為相似。分析其原因為:①便秘史。既往有便秘史的患者,排便時間比正常患者長,深蹲過久易增加直腸肛管內淤血的風險,且干燥大便會增加腹壓,阻礙靜脈血液回流,致使靜脈叢屈曲擴張,對增加局部薄弱區域血管破裂出血、新鮮肉芽組織愈合速率造成影響。此外,便秘會增加患者疼痛程度,對腎上腺皮質激素、高血糖素等激素釋放具有刺激性,致使機體處于負氮平衡狀態,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創面愈合速率[8]。因此,對于存在便秘史的患者,術后應進行營養干預,適時適量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入比例,并嚴格控制大便形狀,以促進創面愈合。②營養不良。肛瘺患者術后組織受損,加之創面較大,患者的免疫功能下降明顯,而營養不良會進一步加重免疫功能下降情況,弱化患者的全身狀況,致使其術后機體內環境難以達到正氮平衡,進而增加了創面愈合不良的風險[9]。因此,術前需對患者進行飲食干預,禁止患者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用優質蛋白、富含維生素等食物,及時糾正患者的營養狀況,以促進患者創面愈合。③合并癥。合并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全身性消耗疾病的肛瘺患者,會增加機體低蛋白血癥、免疫功能降低等發生風險。其中高血壓會增加患者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風險,致使患者血管管腔出現硬化、狹窄情況,對血管內皮功能造成損害,這在一定程度程度上影響了創面愈合速率,增加了患者創面愈合不良的發生風險[10]。而合并糖尿病的肛瘺患者,其機體長期處于一種高血糖狀態,增加了各類血管疾病的發生風險,為病原菌提供了較為優渥的定植及繁衍環境,進而導致合并糖尿病患者肛周膿腫的發病風險較高。而且術中麻醉、手術應激易加重糖尿病患者免疫功能受損程度,限制機體內吞噬細胞趨化、吞噬能力,導致機體處于一種炎性狀態,進而影響了患者創面愈合速率。而且高濃度的血糖水平會對血管內皮功能造成損傷,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及阻礙了創面部位蛋白的合成速率,降低了毛細血管、肉芽組織生長速率,致使創面愈合速率緩慢,增加了創面愈合不良的風險[11]。因此,手術前應充分了解患者的自身情況,圍術期內應嚴格控制患者的血糖、血壓水平,并及時糾正患者機體微環境紊亂情況。
綜上所述,便秘史、營養狀況不良、合并癥會增加肛瘺患者術后創面愈合不良的發生風險,故臨床在術前應充分了解患者的自身情況,并進行合理的術前干預,對促進患者術后創面愈合具有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