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見,李燕萍
1.山東省菏澤市第三人民醫院內科,山東菏澤 274031;2.山東省菏澤市第二人民醫院外科,山東菏澤 274000
冠狀動脈疾病是臨床常見的一類心內科疾病,由于其發病率較高且危害較大,是影響人類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心肌梗死是冠狀動脈堵塞造成心肌缺血壞死的一種冠心病,嚴重時往往可以危及患者生命,且并發癥較多,其中以慢性心衰最為常見[1-2]。統計資料表明[3-5],國內的慢性心衰患病率達1.3%,患者數量已超過1 000萬。慢性心衰疾病中最常見的類型是心肌梗死后慢性心衰,因此有效地改善心肌梗死后慢性心衰患者的心功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是臨床研究的熱點,而應用有氧鍛煉有利于心肌梗死后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恢復[6]。該文回顧了該院2017年10月—2020年2月收治的114例心肌梗死后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歷資料,著重對比了常規鍛煉和有氧鍛煉的臨床應用效果,探討心肌梗死后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應用有氧鍛煉對于心功能各項評價指標的影響情況,旨在總結相關干預措施。現報道如下。
方便收集該醫院收治的114例心肌梗死后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臨床資料,依據不同的干預方法歸納為常規鍛煉組和有氧鍛煉組,各57例。常規鍛煉組57例中男30例,女27例;年齡55~73歲,平均年齡為(60.73±3.12)歲。有氧鍛煉組57例中男31例,女26例;年齡56~74歲,平均年齡為(61.16±3.03)歲。納入標準:全部患者在入院后均依照診療規范行相關檢查并確診;知曉鍛煉目的和具體內容[7]。排除標準:患有其他嚴重并發癥可能影響研究結果;已經或曾經實施其他可能干擾研究結果的治療方法;精神疾病患者[7]。參與研究的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情并同意;該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相近,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常規鍛煉組患者行常規鍛煉,包括為患者提供條件合適的病房,消除噪音和感染危險因素,調整適宜的溫度;對于病情嚴重的患者應嚴密監測并及時對癥治療。及時與患者及家屬溝通,盡量讓對方理解鍛煉措施。治療方案主要包括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正規藥物抗血小板治療,同時采取ACEI類藥物和他汀類藥物輔助治療。
有氧鍛煉組患者在此基礎上采取有氧鍛煉。具體如下:在治療前評估患者基礎情況,根據結果調整干預措施。具體包括:戒酒禁酒,飲食要求低鹽、低脂,有氧運動選擇功率自行車;運動強度:根據CPET測試結果設定訓練強度,開始設置為60%的強度,逐步提升或減少,每次增減5%,最高不超過85%;運動的時長和頻率:初始時間為30 min左右,由短到長逐漸提高,每次運動時間<60 min;運動監護:有氧運動中檢測患者的心率及血壓,運動前先熱身,若出現不適需要立即停止。
心功能評價指標主要有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的含量濃度、左室射血分數(LVEF)、外周血N-末端腦鈉肽前體(NT-proBNP)、靜息灌注總評分(SRS)、心臟彩超以及6 min步行試驗(6MWT)。記錄患者的心率和血壓變化情況[8]。
①在治療開始前及治療后3個月抽取患者5 mL外周血,離心后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VEGF。②采用心臟彩超檢查結果讀取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數(LVEF),由兩位超聲科醫師進行圖像判讀并取平均值。③在患者治療前和治療后3個月各抽取5 mL外周血,采用電化學發光免疫分析儀檢測NT-proBNP值。④采用單光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成像術(single-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檢測評估靜息灌注總評分 (summed rest score,SRS),通過注射放射性原子T99標記甲氧基異丁基乙腈(MIBI)進行檢測。檢查前1 d停用血管擴張藥,靜脈注入顯像劑,并在60 min后掃描測得SRS分數。圖像判讀綜合兩個來自核醫學科主治及以上醫師的意見,根據放射性減低及缺損程度(評分1~3分)將心肌斷層分為17段。⑤6 min步行試驗(6MWT)要求在院內找出50 m場的寬闊平坦走道,記錄患者6 min走動的距離,注意記錄患者不適情況,每分鐘注意提示患者剩余時間,時間到后或患者無法承受時結束測試[8]。
采用SPSS 24.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經統計,治療前兩組患者的VEGF濃度和SRS分數近似,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3個月有氧鍛煉組上述指標優于常規鍛煉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VEGF濃度、SRS對比(±s)

表1 兩組患者的VEGF濃度、SRS對比(±s)
注:同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VEGF(pg/mL)治療前 治療后SRS(分)治療前 治療后常規鍛煉組(n=57)有氧鍛煉組(n=57)t值P值85.3±9.6 85.1±10.9 0.104>0.05(90.5±10.1)*(116.2±2.6)*18.604<0.05 12.9±2.8 12.2±3.0 1.288>0.05(11.9±2.0)*(9.5±2.3)*9.458<0.05
經統計,治療前兩組患者的LVEF、NT-proBNP、6MWT對比近似,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3個月有氧鍛煉組的上述評價指標明顯優于常規鍛煉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LVEF、NT-proBNP、6MWT對比(±s)

表2 兩組患者LVEF、NT-proBNP、6MWT對比(±s)
注:同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LVEF(%)治療前 治療后常規鍛煉組(n=57)有氧鍛煉組(n=57)t值P值36.5±1.9 36.4±2.1 0.266>0.05(36.9±4.6)*(44.3±2.5)*10.671<0.05 NT-proBNP(pg/mL)治療前 治療后1 285.2±280.1 1 337.5±270.2 1.015>0.05(1 305.3±124.6)*(655.3±168.2)*23.444<0.05 6MWT(m)治療前 治療后348.5±14.8 350.2±13.0 0.652>0.05(353.9±12.0)*(418.8±12.3)*28.514<0.05
心肌梗死是一類臨床常見的心內科疾病,而心肌梗死的有氧鍛煉是近幾年臨床研究的熱點之一。在具體的有氧鍛煉中,宣傳教育是重要一環,主要有書面教育和口頭教育,院內宣傳在走廊張貼相關海報,舉辦心肌梗死相關講座,及時為患者解惑答疑[9-10]。同時,應注意改變患者錯誤的飲食習慣,應盡量避免高鹽、高脂、刺激性強的食物,幫助患者改善營養不良。此外,心理干預和有氧鍛煉也需要得到重視,需要針對病情進展不同的患者調整相應的干預措施,進而幫助患者積極面對疾病,配合相關鍛煉和治療措施,根據部分患者存在的功能障礙,制定合理的鍛煉計劃并指導鍛煉[11-12]。
VEGF是血管內皮細胞特異性的促有絲分裂原,能直接刺激新生血管增生,完成側支循環并改善缺血情況。SPECT檢查得出的SRS分數已廣泛應用于臨床,在冠狀動脈疾病的診斷、心肌缺血探查及患者預后的預測等方面得到認可。與BNP相比,NT-proBNT診斷心衰時更為可靠和精準,具有半衰期長、穩定性高等特點,可精準地反映心衰進展[13-14]。6MWT是臨床反映心功能的經典指標,數據可靠且直觀明了,還有成本低、容易操作等優點,在反映心肺功能、日常運動能力及生活質量等方面具有重要價值[15]。此外,采用超聲心動圖可觀察LVEF、判斷心肌梗死后的慢性心衰的預后。在該次研究中,治療前兩組患者的VEGF濃度(85.3±9.6)pg/mL vs(85.1±10.9)pg/mL和SRS分數(12.9±2.8)分vs(12.2±3.0)分近似(P>0.05);而治療后3個月有氧鍛煉組的VEGF和SRS分別為(116.2±2.6)pg/mL和(9.5±2.3)分,明顯優于常規鍛煉組的(90.5±10.1)pg/mL和(13.9±2.0)分(P<0.05)。 此外治療前兩組患者的LVEF(36.5±1.9)%vs(36.4±2.1)%、NT-proBNP(1 285.2±280.1)pg/mL vs(1 337.5±270.2)pg/mL、6MWT(348.5±14.8)m vs(350.2±13.0)m對比近似(P>0.05),而治療后3個月有氧鍛煉組的LVEF、NT-proBNP、6MWT分別為 (44.3±2.5)%、(655.3±168.2)pg/mL和(418.8±12.3)m,明顯優于常規鍛 煉 組 的 (36.9±4.6)%、 (1 305.3±124.6)pg/mL和(353.9±12.0)m(P<0.05)。 這一研究結果與獨磊等[8]的研究結果近似,后者的研究結果中,有氧組經過3個月訓練SRS由(13.22±1.60)分改善到(9.53±1.47)分,LVEF由 (36.85±3.19)%到 (44.22±2.64)%,NT-proBNP由(1 333.63±156.09)pg/mL提升為 (656.67±169.63)pg/mL,6MWT由(350.19±11.25)m提升為(412.61±15.86)m。
綜上所述,有氧鍛煉對于心肌梗死后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意義明顯,可改善心功能,值得在臨床上進行研究,未來的臨床研究方向應該是針對不同患者調整合適的有氧訓練類別和強度,同時對肥厚性心肌病、酒精性心肌病等種類進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