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瑜雙
鄒城市中醫院透析室,山東鄒城 273500
患者進行血液透析時采用帶滌綸套中心靜脈留置導管是常用的血管通路之一,是血液透析患者生命線,良好的留置導管通路對血液透析質量影響巨大,隨著帶滌綸套中心靜脈留置導管應用范圍逐漸增加,留置導管的相應問題逐漸暴露,容易發生導管流通不暢或導管失功等現象,另外受患者病情及自身耐受程度影響,留置導管的通暢率也會受到一定程度影響[1],甚至導致血液透析失敗,進年來臨床資料中對血液透析中帶滌綸套中心靜脈留置導管的通暢率及其影響因素研究較少,相關資料較少,該文為具體探究帶滌綸套中心靜脈留置導管在進行血液透析時的通暢率及其影響因素,方便選取該院在2017年2月—2020年2月期間收治需要行血液透析患者152例開展研究,現報道如下。
方便選取該院收治需要行血液透析患者152例開展實驗研究,按照患者是否發生導管堵塞分為研究組(n=42,發生導管堵塞)和對照組(n=110,未發生導管堵塞),研究組中男性23例,女性19例;年齡35~71歲,平均(59.3±3.7)歲。 病程1~7年,平均病程(3.1±1.1)年。對照組中男性59例,女性51例;年齡33~70歲,平均(58.5±3.6)歲;病程1~7年,平均病程(3.3±1.6)年。 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該研究開展經該院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
納入標準:①患者自愿參與研究;②患者為第一次血液透析置管,且導管不良發生在透析2周以后。
排除標準:①對研究過程不耐受患者;②有精神類疾病或意識不清患者。
1.2.1 導管留置及封管方法 患者行血液透析前選取帶滌綸套雙腔導管經右頸內靜脈,采用Seldinger經皮穿刺技術及撕脫型擴張導管留置法,在穿刺同時還需要進行導管擴張性置入監測及X線引導置入,調整導管使導管尖端在患者胸骨右緣3~4肋間位置,皮下導管隧道留置長度約為10~15 cm,滌綸套要距離導管皮膚出口處2~3 cm。患者透析之前0.9%NS 50 mL+尿急酶20萬單位微量泵注射。每次血液透析完成后使用0.9%NS 2 mL+肝素鈉1 250 U按照導管刻度封管。根據患者病情部分患者每周透析后采用尿激酶封管。
1.2.2 導管留置質量控制方法 為保證患者血液透析中帶滌綸套中心靜脈留置導管的通暢率,需要進行導管留置質量控制,防止主觀因素影響血液透析質量。質量控制方法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方面:①醫生方面。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確定置管位置;確定科學的封管液濃度;指導護理人員對患者開展健康宣教。②護理人員。嚴格按照醫囑要求進行留置導管封管,封管手法也應規范;對患者開展專業的血液透析健康知識宣教,降低透析期間不良事件的發生率,增強患者的治療依從率。③患者方面。增強患者在透析期間的自我保護意識,避免大范圍、大幅度活動導致的導管移位。④其他。根據患者自身體質、文化程度等情況制定科學的護理方案,降低因患者自身原因導致的導管留置質量不佳。
觀察記錄導管留置質量控制改進后導管通暢率;觀察記錄患者血液透析后血常規指標變化;記錄患者尿激酶封管、口服抗凝藥、導管感染、合并糖尿病患者比例;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確定血液透析中帶滌綸套中心靜脈留置導管通暢率的主要影響因素。
采用SPSS 25.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頻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為保證實驗結果的準確性,需要控制主觀因素對實驗結果的影響,經開展導管留置質量控制改進措施后,導管通暢率顯著高于改進措施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導管留置質量控制改進措施對比(%)
研究組、對照組患者血液透析后Alb、BF、hs-CRP等血常規指標變化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血液透析后血常規相關指標變化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血液透析后血常規相關指標變化比較(±s)
組別研究組(n=42)對照組(n=110)t值P值Hct(%)29.3±4.8 28.2±5.1 0.529>0.05 Alb(g/L)Hb(g/L)TG(mmol/L)TC(mmol/L)36.8±5.0 39.0±5.3 4.125<0.05 98.2±14.5 99.5±14.9 0.781>0.05 3.9±1.2 4.0±1.1 0.790>0.05 1.7±0.6 1.5±0.7 0.630>0.05 BF(mL/min)219.9±24.8 255.4±26.1 6.021<0.05 hs-CRP(mg/L)6.4±2.1 3.3±1.8 4.578<0.05
研究組患者尿激酶封管患者比例比對照組少,導管感染患者比例比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血液透析后相關指標對比[n(%)]
血液透析時篩選可能影響帶滌綸套中心靜脈留置導管通暢率的影響因素,經Logistic回歸分析后確定Alb、hs-CRP、尿激酶封管、導管感染是影響導管通暢率的主要 影 響 因 素 (OR=0.939,t=5.381;OR=2.317,t=7.044;OR=0.572,χ2=5.676;OR=2.403,χ2=9.513;P<0.05),hs-CRP、導管感染是導管通暢率的獨立影響因素 (OR=2.317,t=7.044;OR=2.403,χ2=9.513;P<0.01),見表4。

表4 導管通暢率影響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在臨床上開展血液透析時指南建議血管通路應首選靜脈內瘺術[3],但目前大多患者病情較為復雜,常合并多種疾病,糖尿病、高血壓、肥胖患者較多[4],這些患者血管條件不良,難以開展靜脈內瘺術,所以中心靜脈留置導管是一種患者接受度較高的血液透析通路方法[5]。但隨著中心靜脈留置導管的廣泛使用,留置導管功能不良導致患者不能長期使用,甚至引發患者導管相關感染,對患者的生存質量也會產生一定影響[6-7]。
該文對血液透析中帶滌綸套中心靜脈留置導管的通暢率及其影響因素進行探究,結果顯示,經開展導管留置質量控制改進措施后,導管通常率顯著高于改進措施前(P<0.05)與翟培慶等[8]試驗結果一致(實施品管圈活動后35例維持性血液透析留置導管患者,發生導管堵塞2例,發生率為5.71%,改善幅度為75.01%,超過預期目標值,且目標達標率為133.90%);研究組、對照組患者血液透析后Alb、BF、hs-CRP等血常規指標變化顯著(P<0.05);研究組患者血液透析后尿激酶封管患者比例比對照組少,導管感染患者比例比對照組 (P<0.05);經Logistic回歸分析后確定Alb、hs-CRP、尿激酶封管、導管感染是影響導管通暢率的主要影響因素(OR=0.939,t=5.381,P<0.05;OR=2.317,t=7.044,P<0.01;OR=0.572,χ2=5.676,P<0.05;OR=2.403,χ2=9.513,P<0.01),hs-CRP、導管感染是導管通暢率的獨立影響因素 (OR=2.317,t=7.044,P<0.01;OR=2.403,χ2=9.513,P<0.01),分析出現這種結果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和生物菌膜的形成有關,另一方面和導管感染加重患者的局部炎癥反應有關,從而促進血栓形成,導致留置導管堵塞[9]。
從上述結果可以看出,要想保證血液透析中帶滌綸套中心靜脈留置導管的通暢率,促使留置導管具有較好的使用效果,首先要開展導管留置質量控制,控制主觀因素對導管通暢率影響,另外在臨床上要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開展品管圈質量管理,對患者的炎癥反應進行控制,降低患者的hs-CRP水平[10-11],并使用生物相容性較好的透析膜,必要患者采用尿激酶封管,防止導管內血栓形成。另外并加強患者營養,維持患者正常的血液白蛋白水平,提高患者抵抗力,控制患者導管感染的發生率。相關學者[12]研究認為,對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實施品管圈活動,能有效改善留置導管通暢性,減少導管堵塞發生,提高患者的血液透析效果,值得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