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祝奇
王榮生教授根據教材中文本的不同功能,將其分為:“定篇”“例文”“樣本”和“用件”四類。對于“例文”,材料要能夠“足以例證知識”,同時,“又能避免篇章中其他部分可能引起注意導致精力渙散而干擾了所‘例的主題”,所以,材料不要求一定是完整的,也可以是片斷。
培根的《論美》是一篇雜感。本文論美,從人的外貌美說到德行美,但是又沒有具體論說德行美,而是以較大的篇幅議論美貌,沒有嚴格規范的論證。故而,《論美》不宜做“定篇”和“樣本”處理,做“例文”更為適合。
在議論文文本里,文本生成的內容可以是論點的辨析、論據的解讀與選用、議論文論證方法的探究等等。就《論美》而言,生成的課程內容較好的是論點的辨析解構。
一、《論美》論點辨析
《論美》的中心論點是什么,就連權威的教學參考書也有矛盾。《教參》是怎么表述的呢?第一處,文本旁批這樣說:“第一段,提出全文的中心論點:美德最美。”第二處,探究練習第一題參考答案說:“文章的主要觀點是把美的形貌和美的德行結合起來。”這兩處表述既模糊又矛盾。
論點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是作者的看法——是什么(實然或者認識性命題),另一類是主張——應該是什么或者怎么做(應然或者行為性命題)。對于《論美》,如果看作實然性命題,那么中心論點就是“美德最美”;如果看作是應然命題,那么中心論點就是“把美貌和美德結合起來”。如此,看作是實然,還是應然,就必須回答下面兩個問題。
第一,培根這篇隨筆是寫給誰看的,是針對特定對象還是普通大眾?他的生活閱歷和這篇文章目的有沒有關系?作者是泛泛而論美還是有很強的針對性?
第二,文本為什么用了大量的篇幅談美貌,而沒有正面論述美德?僅僅是因為文本是隨筆性質嗎?
關于問題一,先說一下議論文的寫作價值和意義,作者圍繞論題寫什么。從生活經驗分析和邏輯分析得出結論,本文就是一篇應然性命題文章。這樣,問題二就好解釋了。培根面對的是一群擁有美貌和追求美貌的人士,他們不注重美德的修煉,這是他們的生活態度和人生態度,培根認為這是很危險的。所以,培根論美的原點是美貌而終點是美貌與美德結合,那么,文本沒有正面論述美德也就合理了。對于追求美貌的上層人士,培根在《論美》中著重論述了三層意思,每一層意思立足點都是源于美貌。
第二自然段論述美貌和美德完全可以兼具。如古代帝王既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例子的意圖是告訴人們可以像古代帝王一樣做美男子式的大丈夫,具有極大導向感染作用。
第三自然段論述美貌的人不在于各個美點,而在于整體和諧,而整體的美又和優雅的行為聯系在一起。這一段的寫作目的是美貌的人如果注重美德的內涵,才整體和諧感人,否則只有顧影自憐。
第四、五自然段論述擁有美貌的年青人放棄美德是很可怕的,會迎受著愧悔的晚年。作者似乎提醒那些人不要做“老大徒傷悲”的事。
以上分析,還可以概括為:美貌和美德可以兼具(觀點)——如果美貌相戀美德才真美(正面)——如果美貌丟棄美德會愧悔(反面)——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吧。只有這樣,美才會放射出真正的光輝。(主張即中心論點)
一篇議論文文本,如果對中心論點做出深入的辨析,結合作者的背景知識以及創作的閱讀對象,就能辨析出作者的創作意圖,對文本做出“實然性”和“應然性”命題的判斷,而不是依據議論文的一般三段論格式做出主觀判斷。
現在回過頭來,看看教參解讀的困惑,答案就很清晰了。
為了發揮《論美》“例文”功能的作用,文本解讀應該有遷移閱讀,吳晗的《談骨氣》非常適合。解讀思考題: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是“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還是“我們要學習做有骨氣的中國人”?前者是做實然性命題解讀,后者是做應然性命題解讀。此文可以結合論據的選取與運用角度來解讀論點,自然也可以結合作者創作的時代背景來解讀。
二、《論美》的兩種教學反思
下面從“例文”角度設計文本的問題和一篇省級獲獎課堂的問題設計做一下比較,沒有比較優劣的意圖,只是提供一種新的探究路徑,為議論文教學尋求新的方向。
1.“例文”問題設計
主問題:文本的中心論點的辨析。
①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有的學生說:“美德最美”,有的說:“把美的形貌和美的德行結合起來吧”。從不同答案中導出本課的教學主問題。(以學定教)
②講解論點的兩種類型:實然性論點和應然性論點。(這一點有幾位老師講過,概念不清,導致學生對文本理解總不夠清晰與深刻。)
③培根寫這篇隨筆是寫給誰看的,是針對特定對象還是普通大眾?他的生活閱歷和這篇文章目的有沒有關系?作者是泛泛而論美嗎,還是有很強的針對性?(介入背景知識,背景知識教學功能不是外在于文本的,也不能一味采取“附帶介紹”方式,它是文本的有機組成部分。)
④“美德最美”這個觀點,對于培根的閱讀對象來說有意義嗎?他的閱讀對象會如何看待“美貌”和“美德”?
⑤培根對于擁有美貌的人閱讀對象如何論述美貌和美德的關系的?文本從哪三個角度論述的?
⑥培根提出了自己什么主張(應然性命題)?培根的觀點對于今天的中學生來說還有什么現實意義?我們大部分人如果沒有美貌如何看待培根的觀點?
⑦例文功能遷移:閱讀吳晗的《談骨氣》,從論據使用的角度辨析出中心論點是什么。
2.獲獎課堂問題設計:
①自讀課文,從文中找出答案:培根認為人有哪幾種美?什么美最重要?怎樣才能做到真正的美?
②找出你最喜歡的句子來,仔細品析玩味,從中探尋美的真諦。這一次希望同學們進行默讀。
③引導學生對課文提出質疑;教師范讀課文并介紹作者。學生聽讀、討論、合作解決。
④最后,讓我們有感情地齊讀課文,再次感悟美的真諦,銘記住那些充滿哲理和智慧的格言警句。
⑤舉例生活中的現象,哪些美,哪些不美?“班級選美”活動,我們周圍的同學誰美?美在哪兒?
反思:從問題設計來看,“例文”確實讓人耳目一新,實現了文本某個“點”知識的解讀與突破,把文本內外知識勾連起來,可以做出深入的解讀,尤其符合作者的創作意圖,避免了對文本的泛泛而談,也規避了那種中規中矩的程序式的教學流程。按王榮生的四種課型教學文本,有趣、有效,從而帶來教學觀念和課堂模式的改變。
作者單位:江蘇省鹽城經濟技術開發區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