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夏鋒 張琰
【關鍵詞】青春期;界限;互動規則
【中圖分類號】G446?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1)50-0020-02
【作者簡介】1.郝夏鋒,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程開甲小學(江蘇蘇州,215228)教師,一級教師;2.張琰,蘇州谷倉心理有限公司(江蘇蘇州,215123)執行董事,注冊心理師。
小恒,一個個子不高的五年級男生,平時喜歡坐在座位上低頭看書,話很少,不輕易與人交流。天氣很熱的夏天,他總穿著長袖外套,老師看他頭上有汗,叫他把外套脫掉,他總是搖搖頭說不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要求降低后,班級同學都摘下了口罩,可小恒始終戴著口罩。班級里的同學都說小恒不愛講話,很難靠近,所以沒什么要好的朋友。老師嘗試跟他交流,他總是低頭不語,問他問題,他只是用點頭或搖頭來回應,問得多了,他會非常困難地擠出一點僵硬的笑容或者非常勉強地說一聲“嗯”。
小恒有個妹妹,比他小7歲。小恒的爸爸忙于工作,很少管小恒。小恒上了高年級后,媽媽發現他沉迷于手機游戲,話越來越少,開始嘗試跟他多交流。可是小恒不愿意跟父母溝通,常常講不了幾句話就開始發脾氣,爭吵時會對父母說“我的事跟你們有什么關系?”“就算我聽你們的又有什么用?”之類的話。小恒的父母懷疑小恒有自閉傾向。
一、 案例分析
1.“問題行為”背后的含義。
后現代心理學特別強調建構的意義,所謂建構,即同一個事件在不同人眼中的含義是不同的。因為對每個人的意義不同,所以有些人會把一個行為定義為問題,但是在其他人眼中,該行為不一定是問題。
本案例中,小恒的行為在老師的眼中屬于問題行為,這個行為被認定是“退縮的”“敏感的”,所以老師會有“侵入式”的反應,如,更多地要求小恒摘下口罩、脫掉外套,也更多地要求他跟別人說話。這里說“侵入式”并不是指老師不尊重這個孩子,這是一位非常負責任的老師,他希望用自己的方式改變小恒的行為。可是,這個行為帶給小恒的感受是“我必須要用他人的方式要求自己”,一旦做不到,他有可能會體驗到更深層次的挫敗和自卑,而挫敗和自卑將會導致更多的退縮。所以,本案例中,我們需要換一個視角去看待所謂的“問題行為”。
2.家庭生命周期的發展。
從家庭生命周期的角度去理解小恒的行為,是系統式家庭治療的另外一個視角。所謂家庭生命周期,是從發展的視角看家庭的發展階段。本案例中,小恒的家庭處于“有青少年的家庭”階段,孩子開始進入青春期,表現出明顯不同于之前的行為,對自我空間有更多的要求。在互動良好的家庭中,父母會意識到孩子長大了,家庭教育方式亟須轉變;而在互動不良的家庭中,父母往往會以對待小孩子的方式對待青少年,當青少年變得不愛講話,他們并不會將此視為“孩子在成長”的信號,而是識別為“孩子有問題了”“翅膀硬了”,這個認知會增加親子互動中的焦慮。所以,小恒的家庭需要學習新的親子互動方式。
二、 教育建議
1.對家庭的建議。
首先,應理解孩子把自己“套起來”背后的意義,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成長。“套起來”在某種意義上是一種樹立界限的表達,對于有青春期孩子的家庭而言,以下的場景也許并不陌生:孩子在自己的房門上張貼“請敲門”的字條;他們花更少的時間跟父母交談,更多地與同齡孩子交流;他們有更多的對于父母的“矛盾”行為,時而表現得像是一個孩子,時而又特別期待自己被當作成人對待。以上這些現象都凸顯了青少年對于自主的需要。
其次,要建立新的養育方式。本案例中的小恒,在成長的過程中沒有太多被父母陪伴的經驗,進入青春期后就會釋放更多“我需要自主”的信號。對于他而言,這個信號顯得更加復雜,一方面包含了對父母的拒絕,另一方面又包含了對父母沒能陪伴自己的憤怒。所以,這樣家庭里的父母也會更加艱難,靠得太近,就侵入了孩子的空間,孩子不會接受;離得太遠,又忍不住被孩子把自己“套起來”的行為所吸引。
因此,建立一套新的互動規則是必要的。在這樣的家庭中,建議用留言板或者張貼便利貼的方式代替直接的溝通,因為直接溝通很容易引發沖突,而符號化的表達可以打破過去的溝通模式,建立新的互動規則。這個規則中,最重要的是要做到以下幾點:(1)父母關心和在意自己的孩子;(2)父母看到并且愿意尊重孩子追求自主空間;(3)父母對孩子表達,需要父母幫助或者建議的時候,可以寫在留言板上;(4)父母和孩子約定新的表達關心的方式,而不是不停地追問、要求、懷疑。
2.對學校的建議。
如果對于學生把自己“套起來”的行為有更多的理解,那么應對這個問題的方式就不僅僅是讓他摘下“套子”這一種了。建議教師對學生表達:“你喜歡戴著口罩、穿著外套,一定有你的道理,你需要有自己的空間。”也可以用留言的方式進行表達,學生自己選擇是否回復。重要的是要強調:“如果你愿意,你可以回復。當然,你也可以選擇不回復。”要為學生提供更多元化的表達方式,拓展更大的溝通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