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家庭親密度對大學生孤獨感的影響:人際信任的中介

2021-08-02 02:52:18杜宜展楊艷穎

杜宜展 楊艷穎

文章編號:1003-6121(2021)03-0063-12

[摘 要] 目的:探討人際信任在大學生家庭親密度和孤獨感間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UCLA孤獨感量表,Olson編制的家庭親密度與適應性量表,人際信任量表對內蒙古某大學400名大學生進行調查,研究三個變量間關系。結果:大學生家庭親密度與孤獨感呈顯著負相關;大學生家庭親密度與人際信任呈顯著正相關;大學生人際信任與孤獨感呈顯著負相關;家庭親密度對孤獨感的直接效應為-0.436,家庭親密度在人際信任的中介下對孤獨感的間接效應為-0.117。結論:人際信任在家庭親密度對孤獨感的影響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關鍵詞] 孤獨感;家庭親密度;人際信任

[中圖分類號]B844? ? [文獻標志碼]A

隨著科技的發展,個體之間的人際交往更多的是通過網絡來完成,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彼此間的情感距離。在這種環境下,孤獨感已然成為一種常見的心理問題,尤其在大學生群體中最為普遍,對大學生的身心健康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1]19。許多心理學家都開始關注孤獨感這一影響因素并對其進行了大量的調查研究,研究結果表明孤獨感與人際信任和家庭親密度之間具有顯著的關系。因此深入探究大學生孤獨感與人際信任和家庭親密度間的關系有利于我們采取相應的措施預防大學生產生孤獨感。

一、文獻綜述

(一)概念界定

1.孤獨感的定義

心理學中關于孤獨感的研究最早是在1973年美國學者Robert S-west的研究中出現的,許多心理學家都受到了Robert研究的啟發,并在該項研究后開始著手對孤獨感進行研究。在科學技術開始迅速發展的時期,心理學家們對孤獨感的研究也開始迅速擴展。隨著有關于孤獨感的研究不斷增加,心理學家們對孤獨感的定義也隨之增加。因此想要給孤獨感下一個較為全面且準確的定義還要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研究與磨合,現存的關于孤獨感的研究中,國內外的心理學家對孤獨感的定義也都是從各自不同的立場出發,各抒己見。Lee[2]255認為個體在日常生活中與同伴進行交流時如果長期處于一種被拒絕或者被忽視的地位,就會產生情感上的不滿足,產生一種令人心煩意亂的心理狀態,這種狀態的持續發展就會導致個體產生孤獨感。可以看出這位心理學家對孤獨感的定義都是從情感層面出發的,而有些心理學家對孤獨感的定義則持有不同的觀點,相較于情感,他們更加關注個體的主觀體驗。在李傳銀[3]46的觀點中個體感受到孤獨感是因為現實中的個體的人際關系與理想中的人際關系之間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差距,從而使個體在心理上體會到一種情感上的不平衡感。Ernst[4]3則認為個體體驗到的孤獨感是源于個體過于關注自己的主觀體驗,當他人未能滿足個體的主觀期望時,個體主觀上就會感受到被忽視和孤立的體驗,這種體驗往往摻雜著個人知覺到的在人際交往中被他人忽視和拒絕的痛苦體驗。盡管國內外對孤獨感的研究很多,但關于孤獨感定義這一問題探討仍在繼續進行著。

綜上所述,本研究將孤獨感定義為個體對交往的渴望與其交往所達到的實際水平之間產生一定的差距時引起的一種主觀心理體驗,常常伴有孤立、無助等不良情緒[5]53。

2.家庭親密度的定義

家庭親密度是指個體在與家庭成員進行交流互動時產生的一種情感連接,是反映家庭成員相處的氣氛以及在家庭生活中相互作用的綜合指標。Moos[6]82認為家庭親密度更多情況下是指個體成員關系的一種正向積極的品質,例如對成員的支持、喜愛以及幫助等。Farrel[7]119認為家庭親密度在一定情況下對家庭功能有預測作用,也就是說家庭親密度的高低可以預測出家庭功能的高低。而Barber[8]1120等人認為,家庭親密度對家庭成員的生理成熟和心理發展以及社會功能的健全有影響,并且呈現出一種曲線相關的關系。個體的情感體驗,人際關系的建立會因為不恰當的家庭親密度而對個體的發展產生消極的影響,家庭親密度的高低不同可能會導致家庭所形成的氛圍有所不同,那么家庭所具有的典型特征就不同,同一家庭類型在不同階段也具有不同的特點[9]308。這一定義與Farrel所持的觀點存在一定的矛盾,隨后在奧爾森的研究中,其又提出了一個相對完善的綜合模型,即將線性模型應用于正常情況的家庭,而將曲線模型應用于存在問題的家庭中。

綜上所述,本研究將家庭親密度定義為家庭成員之間的情感聯系,具體表現為家庭成員之間相互支持,相親相愛的融洽關系。

3.人際信任的定義

在Rotenberg[10]1086等人的研究中,認為人際信任是在建立融洽關系的過程中形成的,如果融洽關系建立失敗就會導致個體產生不信任感,個體就會表現出退縮的行為,產生孤獨的體驗。Nyqvist[11]431等人在關于人際信任和個體健康的研究中認為人際信任與個體健康之間呈顯著正相關,并不受年齡的影響。簡單來說就是人際信任高的個體相比于人際信任低的個體其健康水平會更高,從這個角度來講的話人際信任是衡量個體健康與否的一個內在指標。Deutsch[12]265從人際關系層面出發將人際信任定義為一種對情境的反應,即人際信任會隨著情境的改變而發生相應的改變。Samson[13]634認為人際信任與個體所處的社會階級有關,在Samson的研究中上層階級的個體對其所接觸到的所有人的人際信任都處于同一水平,而下層階級的個體會根據與自己在互動過程中產生的情感連接強弱來相應的進行調整。Robinson[14]132認為信任是作為構成個體內在特質的一種信念而存在的,這種定義將人際信任延伸到了個體本身,不再是以前所定義的單一的外部行為。在個體日常生活的人際交往中,人際信任度越高的個體,在與其周圍個體進行交往時常常會表現出信任行為,更愿意與他人進行合作,在主動合作中可以發揮自身的個性優勢,從而增加其取得成就的可能性[15]21。

綜上所述,本研究將人際信任定義為個體在與他人交往互動過程中通過對交往對象人品和能力可靠程度及行為進行認知與評估所形成的。

(二)相關研究

1.孤獨感的相關研究

Stokes[16]981(1985)認為孤獨感的產生與個體的人際關系網絡有關,網絡的大小,密度以及在整個人際關系網絡中個體可以依賴的親密度所占的比例都會對孤獨感產生一定的影響,其中人際關系網絡的密度和個體可依賴關系的比例都與孤獨感呈現出顯著地相關性。由此可見人際關系網絡中的親密度是影響孤獨感的因素之一。在Rotenberg[17]233等人通過囚徒困境的方法來評估被試的信任行為的研究中,發現孤獨感與信任信念和信任行為的各項指標呈負相關,這就說明信任是影響孤獨感體驗高低的因素之一。Hamid[18]45的研究結果表明人際信任處于一種較低的水平的個體社交網絡較小,獲得外界的支持比較少,與親密朋友以及家庭成員之間關系的滿意度較低,這就導致其孤獨感處于一種較高水平。Gierveld[19]119的研究結果顯示,個體如果在一段人際關系中對自己的主觀情緒和行為反應過分關注,就會特別關注社會交往互動中的細微之處,這種過分關注就會引起個體對交流互動中他人所表達的情感和行為反應進行自動化的歪曲和誤解,致使自身更多的感覺到被忽視或者被拒絕的情感體驗,從而產生孤獨感。在這種環境中個體常常伴隨著消極的態度看待自己和周圍的環境,加深自己的孤獨。簡單的說:如果個體過于敏感、消極就會產生一種孤獨感。

2.家庭親密度的相關研究

Perosa[20]407的研究發現家庭為個體的發展提供了心理、生理以及情感方面的支持,個體健康成長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家庭的生活氛圍,即家庭親密度為個體的健康成長提供了情感支持。除此之外也有心理學研究發現家庭成員之間的承諾在家庭親密度的維持和發展過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具體而言,承諾不但能夠反映家庭親密度滿意度,還可以預測個體對于可替代性選擇的評價。在關于承諾和家庭親密度關系的研究中,表明承諾與家庭親密度之間的關系具有顯著的相關性[21]933,比如在對家庭親密度進行調查研究時發現,家庭成員之間的承諾會促使成員產生為家庭以及家庭中的其他成員犧牲的情感[22]1373,家庭成員間的承諾會使伴侶之間的忠誠度顯著增加[23]509并且在這段感情中更加致力于維持好關系[24]377。在研究孤獨感對家庭成員關系的影響中,我們可以看到導致孤獨感產生的主要影響因素是家庭關系以及家庭功能,相比于在低質量家庭關系中生活的青少年,擁有優質家庭關系的青少年所體驗到的孤獨感較低,且不受性別、父母教育和心理健康以及家庭收入的影響。簡單地說,青少年的孤獨感體驗并不取決于他們所在家庭中家庭成員間高質量關系的數量而是取決于個體所處的家庭中是否存在高質量的關系[25]18。鄧君[26]30的研究也發現,大學生疏離感水平與家庭親密度、家庭適應性呈顯著負相關。家庭親密度對疏離感有顯著性預測作用。同時有研究[27]470顯示當家庭功能不健全時,個體就會產生一定的心理問題,其中就包含著孤獨感。

3.人際信任的相關研究

馮媛媛[28]81的研究結果表明大學生在人際關系中形成的人際信任感以及對當前生活的滿意程度都普遍低于同齡人的平均水平。Usta[29]214等人的研究表明在虛擬環境下個體的不信任因子對孤獨感具有重要的預測作用。Moore[30]19等人通過進行實驗研究發現人際信任越高的個體,其所具備的交流能力就越高,當個體的交流能力較高時就有利于他們更加有效地解決問題。在Christian[31]169等人的樣本研究中發現人際信任與攻擊行為存在顯著相關,個體的人際信任感越低,其產生攻擊行為的可能性也越高。人際信任可能是自殺意念的遠端風險指標,而增加人際信任的干預措施可能有助于防止受挫歸屬感、負擔感和自殺意念的發展[32]240。Rotenberg[33]152研究結果表明,個體的孤獨感在信任基礎、信任域和信任的熟悉度這三個維度上與人際信任呈顯著負相關。湯家彥[9]307的研究中,大學生的家庭親密度越高,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對家庭成員以及同伴的信任感就越高,對社會生活中那些沒有直接交往關系的人的信任感就越高。也有研究表明網癮者的孤獨感得分顯著高于非網癮者。也就是說,網絡成癮者的社會認知功能可能受到損害,尤其是在人際沖突的認知方面。此外,網絡成癮者很可能有著不良的人際關系,這可能會導致更多的孤獨感[34]79。

綜上所述,關于孤獨感,家庭親密度以及人際信任這三個變量單獨的研究日益豐富,通過對有關于這三個變量研究的閱讀,我們不難發現影響孤獨感的因素比較多,如人際關系網絡的大小和密度,對他人的依賴程度,信任行為,個體的主觀體驗以及家庭氛圍及家庭關系,其中人際關系和家庭成員之間的情感聯結是對孤獨感產生影響的較為重要的因素。影響家庭親密度的因素包括家庭功能,家庭成員間的關系以及彼此的承諾,家庭氛圍,家庭經濟,個體的疏離感水平,家庭適應性等,其中主要影響家庭親密度的因素則是家庭成員間的關系,家庭氛圍以及家庭成員間的相互支持。影響人際信任的因素包括個體的生活滿意度,社交能力,攻擊行為等,其中對人際信任產生重要影響的則是個體對當前生活的滿意度,人際交流能力以及個體在成長過程中自身所形成的人格。上述的研究表明關于孤獨感,家庭親密度以及人際信任這三個變量的研究有很多,但其中研究較多的則是兩個變量彼此之間的關系,并沒有研究來探討這三個變量之間可能存在的關系。因此就以上所敘述的,本論文將針對目前尚未有人涉及的這一研究進行探討,從而對孤獨感,家庭親密度以及人際信任這三個變量之間可能存在的關系進行研究。

二、人際信任在家庭親密度對孤獨感的影響中所起中介作用的研究

隨著社會的發展,孤獨感已然成為心理學家們密切關注的問題,因此不乏有大量的心理學家對其進行深入的調查研究,其中較多的研究結果都表明孤獨感是一種極其復雜的心理現象,它的產生不受年齡限制,也就是說孤獨感可能產生于個體生長發育的任何一個階段,這也是導致孤獨感這一心理現象如此復雜的原因之一。同時人們在社會生活中離不開人際交往,個體在日常生活的交往過程之中既作為交流互動的主體也作為交流互動的客體存在,在個體與他人進行交往的過程中,如果個體對交往的結果有著相對較低的期待,甚至在交往中情緒上感受到了挫敗感,那么個體在這樣的人際交往中就會更易于產生孤獨感[35]1478。在個體與他人交往的過程中,人際信任作為一個重要的因素對人際交往起著影響作用,因此本文將選取人際信任作為中介變量。家庭親密度是指家庭成員在日常生活中的交往互動過程中形成的一種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聯結,如果個體在與家庭成員的社交活動中所形成的家庭親密度過低,同樣也會產生孤獨感。研究孤獨感,人際信任,家庭親密度三者的變化及其可能存在的關系對有關于孤獨感產生的心理狀態的探究有重要的啟示。本小節將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選用由Russell等人于1978年編制的UCLA孤獨感量表,Olson等人于1982年編制的家庭親密度與適應性量表,以及由Rotter編制的大學生人際信任量表用于探討在人際信任的中介作用下家庭親密度對孤獨感的影響。

(一)本研究的重要性

隨著科技的發展,個體間的人際交往正在減少,與之而來的是個體孤獨感體驗的增加,孤獨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個體身心的健康發展,因此探討人際信任,家庭親密度與孤獨感的關系有助于我們了解家庭和人際對個體產生孤獨感的影響,從而為降低個體的孤獨感體驗提供解決方法和理論依據。

(二)研究目的

目的1:探究家庭親密度、孤獨感和人際信任這三個變量之間的關系。

目的2:研究家庭親密度在人際信任的中介作用下對孤獨感的影響。

(三)研究假設

假設1:家庭親密度與孤獨感之間呈顯著負相關,與人際信任間呈顯著正相關;人際信任與孤獨感之間呈顯著負相關。

假設2:在家庭親密度與孤獨感間,人際信任起中介作用。

三、研究設計

(一)研究對象

該研究選取了內蒙古某大學400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回收343份問卷,剔除無效問卷,剩余問卷293份(男生128人,女生165人),有效率為85.42%。

(二)研究工具

1.UCLA孤獨量表

UCLA孤獨量表(UCLA Loneliness Scale)由Russell[36]1067等人于1978年編制,共含18個條目。該量表為自評量表,采用4級評分法,主要用于評價由社會交往的渴望與實際水平的差距而產生的孤獨感。該量表內部一致性信度系數在0.54~0.94之間,重測信度系數多在0.30~0.99之間。

2.Olson的家庭親密度與適應性量表

家庭親密度與適應性量表(Family Adapta-bility and Cohesion Scale,FACES)由Olson[37]417等人于1982年編制的。該量表為自評量表,采用了5級評分法。該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信度為0.85,重測信度為0.84,趨集效度良好。

3.大學生人際信任量表

人際信任量表(ITS)由Rotter[38]345編制,用于測查受試者對他人的行為、承諾或陳述的可靠性的估計,共有25個項目,采用5分對稱評分法。本量表的分半信度為0.76,平均間隔三個月的重測信度為0.68。

四、研究結果

(一)孤獨感、家庭親密度與人際信任的描述統計及相關分析

由表1可見,大學生孤獨感的均值為45.44,標準差為8.076;家庭親密度的均值為51.27,標準差為9.349;人際信任的均值為74.38,標準差為9.230。表1中所呈現的家庭親密度、人際信任與孤獨感這三個變量的相關關系驗證了假設1。

(二)孤獨感、家庭親密度和人際信任回歸分析

1.人際信任在家庭親密度和孤獨感間中介效應的分析

依據溫忠麟[39]732等人的中介效應研究來進行有關于人際信任中介作用的檢驗,檢驗家庭親密度,孤獨感二者在人際信任中介下的關系,其中家庭親密度可視為自變量(X),人際信任視為中介變量(M),孤獨感為因變量(Y)。詳細檢驗步驟如下:

第一步:對于三個變量之間進行顯著相關的驗證,表2已證明此結果。

第二步:在三個變量已具有相關關系的基礎上,檢驗家庭親密度(X)對孤獨感(Y)的總效應c是否顯著,如果c顯著,則為中介效應,如果c不顯著,則為遮掩效應。

第三步:在總效應c顯著的基礎上,依次檢驗家庭親密度(X)與人際信任(M)間的間接效應a是否顯著,以及人際信任(M)與孤獨感(Y)間的間接效應b是否顯著。

第四步:在間接效應a和b均顯著的情況下控制人際信任(M)這一中介后,檢驗家庭親密度(X)對孤獨感(Y)的直接效應c′是否顯著以及與c相比在值上是否發生變化。如果c′不顯著,則證明只有中介效應,按中介效應解釋結果;如果c′顯著,且a×b與c′同號,則證明存在部分中介效應。

2.孤獨感、家庭親密度與人際信任的回歸分析

由表3 可知,家庭親密度(X)與孤獨感(Y)的回歸系數c=-0.436(P<0.001),回歸系數顯著;家庭親密度(X)對人際信任(M)的回歸系數a=0.279(P<0.001),回歸系數顯著;人際信任(M)對孤獨感(Y)的回歸系數b=-0.419(P<0.001),回歸系數顯著;在控制人際信任這一中介變量后,家庭親密度的回歸系數由原來的-0.436變為-0.346,依舊顯著。經過數據分析比較,發現ab與c′同號,說明存在部分中介效應,部分中介效應在總效應中所占比重為ab/c=0.2681。由此可證明人際信任在家庭親密度與孤獨感之間起部分中介作用,三個變量之間的關系圖見圖1。

由上圖可以看出,家庭親密度對孤獨感的直接效應為-0.346,家庭親密度對孤獨感的間接效應為-0.117即[0.279×(-0.419)]。在人際信任作為中介變量的情況下,對孤獨感的總效應為-0.436。

五、分析與討論

(一)家庭親密度與孤獨感的關系

從本研究中可以看出,在相關分析中,家庭親密度與孤獨感的總分呈顯著負相關,本研究結果同上述中Hamid[18]45的研究結果相一致。個體的孤獨感體驗受到家庭親密度的影響,家庭親密度高的個體,與家庭成員之間有著良好的交往關系,在家庭生活中與家庭成員之間的交往更多,家庭成員之間彼此關心支持,家庭親密度高的個體,與家庭成員間進行的情感交流多于家庭親密度低的個體,溝通與表達,與家庭成員一起娛樂的時間更多,個體能夠在與家庭成員的互動過程中體會到更多的來自家庭的關愛,這樣的家庭互動在一定程度上對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圍有促進作用,成員們在良好的家庭環境之中更加放松,產生的負面情緒也能得到家庭成員及時的支持與關心,即使陷入不安的情感困境中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所承受的心理壓力也會有所降低。家庭成員對個體的關愛和陪伴能使個體感受到足夠的安全感,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個體孤獨感的體驗。

(二)家庭親密度與人際信任的關系

從本研究中可以看出,在相關分析中,家庭親密度與人際信任總分呈顯著正相關,該結果同上述鄧君[26]30研究結果是一致的,人際信任的發展受到家庭親密度的影響。通過研究顯示出個體的人際信任越高是因為家庭親密度越高。家庭是個體生理成熟和心理發展的主要場所,在與家庭成員的交流互動中建立的家庭親密度是個體形成和發展人際信任的基礎。家庭親密度高的個體,父母在家庭生活中給予孩子的關愛更加完整,家庭關系的維持也更加容易,從個體方面來看在這種家庭環境中成長更容易與他人建立信任,更易形成不卑不亢的健康心理品質。個體在與除家庭成員外的人交往時,也會積極主動地與他人建立理想的親密關系,這種理想的親密關系進一步促進了個體在人際交往中對他人的尊重和信任。離開家庭的個體需要與外界的他人進行社交,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建立人際信任,人際信任高的個體會更自覺的考慮他人的情感,站在他人的立場進行考慮,從而促進個體更好的進行人際交往。

(三)人際信任與孤獨感的關系

從本研究中的結果中可以看出,孤獨感與人際信任在總分上呈顯著的負相關,本文研究結果符合的Rotenberg[17]240研究結果,人際信任會對個體的孤獨感體驗產生影響。本研究結果表明個體所形成的人際信任度越高,在生活中感受到的孤獨感就相對越低。個體的人際信任越高,相對于人際信任感低的個體其社交范圍就越廣,所交往的朋友也比較多,參與的社交活動也會隨之增加。在與他人的交往中,人際信任高的個體在同同伴進行交流互動中更加透明,在主觀上也更愿意相信別人,更樂于同伙伴表露自己情緒,人際關系往往較為穩定也較少產生孤獨感。

(四)人際信任在家庭親密度與孤獨感之間的中介作用

由該研究的研究結果可以看出,家庭親密度除了可以對孤獨感產生一定程度的直接的影響外,也可以通過人際信任的中介對孤獨感產生間接的影響,表明了人際信任對于降低大學生的孤獨感體驗和建立較高的家庭親密度都具有重要意義,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進一步深化了孤獨感的研究領域。在個體的成長過程中,家庭作為最重要的一個生存發展的環境而存在,對個體的身心發展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生活在較高家庭親密度的環境中的個體更愿意向家庭成員表露自己的主觀體驗,更傾向于與家庭成員進行親密的互動,進行情感上的交流,在空閑的時間也更樂于同家庭成員一起進行娛樂活動,因此個體所體驗到的孤獨感更低。家庭親密度高的個體在交往中更傾向于充分的表露自己的情感體驗,也易得到家庭成員的回應,人際信任也隨之提高。

在個體的社會生活中與外界的他人建立一種穩定的人際關系是一項無法避免的社會活動。人際信任越高的個體,人際圈越大,交往的伙伴越多,參加社交活動也會隨之增加,更傾向于和交往伙伴進行情感傾訴,人際交往關系更加和諧,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個體孤獨感的體驗。針對于那些孤獨感較高的個體,家長和學校需要給與額外的關注,幫助個體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對個體不良情緒進行有效積極的疏導,幫助個體建立健康的心理狀態,遠離孤獨感的情感體驗。根據本研究的結果,父母應學會做一個好的傾聽者并且要與孩子進行親密的互動,增加與孩子的感情,由此提高孩子的親密度,建立高的人際信任,由此來降低個體的孤獨感體驗,避免有孤獨感引起的抑郁等負面情感。

六、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結論1:家庭親密度與孤獨感呈顯著負相關,與人際信任呈顯著正相關;人際信任與孤獨感呈顯著負相關。

結論2:人際信任在家庭親密度與孤獨感之間起部分中介作用。

(二)建議與不足

1.建議

第一,形成適宜孩子成長的家庭環境。本研究結果表明了家庭親密度與個體的孤獨感之間存在顯著的負相關,由此可以從家庭層面出發,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個體的孤獨感體驗。就個體的家庭方面來講,家長采取的教養方式應該是相對民主的,對孩子的需求積極及時的進行回應并關注孩子的反饋,增加與孩子進行的交流和互動的次數,給予孩子更多的情感關懷。除此之外,家長應尊重孩子自身個性的自由發展,將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讓孩子自己決定自己的行為,家長在其中僅僅起到一個引導的作用,家庭成員之間相處時也要主動表達自己的情感,形成一種良好的家庭氛圍,在這種家庭氛圍之下有利于親子之間形成高質量的情感關系,從而建立起較高的家庭親密度,降低自身的負面情緒以及孤獨感體驗。

第二,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本研究結果顯示人際信任與個體的孤獨感呈顯著負相關,并在家庭親密度對孤獨感的影響中起到部分中介的作用。因此我們可以從人際關系這一層面出發,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個體的孤獨感體驗。就個體的人際關系來說,個體在與人交往時應積極主動的與他人進行社交,在做好一個聆聽者的同時,也應將自己的想法與他人進行交流,促使個體更易形成一種良好穩定的人際關系,在這種良好的人際關系上個體與他人進行積極主動地互動交流時會更加愿意表達自己內在的情感需求,同伙伴之間的聯系也更加緊密。擁有良好人際關系的個體對生活的滿意度也會隨之上升,相應的受挫感和負擔感就會減少,從而個體的負面情緒也會相應減少。在個體自身負面情緒減少的同時個體在人際交往中會更樂于考慮他人的情緒,關懷他人,站在他人的立場進行考慮,從而促進人際交往更加和諧,人際關系更為穩定,人際信任也因此而提高,隨著人際信任的提高,個體的孤獨感體驗也會隨之下降。

2.研究的不足

第一,由于客觀原因,樣本容量不足,且研究的樣本僅僅選擇了某大學的學生,因此缺乏區域代表性,外部效度不高。在未來的研究中應該適當增大樣本的可選擇區域,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提高樣本的代表性,從而使研究結果可以得到較好推廣應用。

第二,本研究只采取了問卷調查的方法進行數據的收集,會存在社會贊許傾向以及填寫問卷時,被試會由于記憶的錯誤和模糊做出“合理化”加工。將來可以結合實驗法和訪談法進行數據的收集。

[參考文獻]

[1]焦開山.孤獨感與移動互聯網使用——以大學生微信使用為例[J].青年研究,2016(4):19-28+94.

[2]Lee-Flynn,S.C.,Pomaki,G.,& DeLongis,A.,et al.Daily cognitive appraisals,daily affect,and long-term depressive symptoms:The role of self-esteem and self-concept clarity in the stress Process[J].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2011(37):255-268.

[3]李傳銀.大學生孤獨心理的干預研究[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3(1):46-48.

[4]Ernst,J.M.,& Cacioppo.J.T.Lonely hearts: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loneliness[J].Applied and Preventive Psychology,1999(8):1-22.

[5]鄧麗芳,徐慊,鄭日昌.大學生氣質類型、父母教養方式與孤獨感的關系研究[J].心理發展與教育,2006(3):53-59.

[6]Moos,R.H.,& Moos,B.S.Family Environment Scale[M].Palo Alto CA:Consulting Psychologists Press,1994:82-86.

[7]Farrell,M.,& Barnes,G.M.Family Systems and Social Support:A Test of the Effects of Cohesion and Adaptability on the Functioning of Parents and Adolescents[J].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1993(1):119-132.

[8]Barber,B.K.,Olsen,J.E.,& Shagle,S.C.Association between parental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control and youth internalized and externalized behaviors[J].Child Development,1994(65):1120-1136.

[9]湯家彥,姜國瑞.大學生人際信任與家庭親密度、家庭適應性的關系[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9(3):307-309.

[10]Rotenberg,K.J., Addis,N.,& Boulton,M.J.,et al.The relation between trust beliefs and loneliness during early childhood,middle childhood,and adulthood[J].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2010(8):1086-1100.

[11]Nyqvist,F.,Nygard,M.,& Jakobsson,G.Social participation,interpersonal trust,and health:A study of 65-and 75-year-olds in western Finland[J].Scandinavi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2012(5):431-438.

[12]Deutsch,M.Trust and suspicion[J].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1958(4):265-279.

[13]Samson,K.,& Zaleskiewicz,T.Social class and interpersonal trust:Partner's warmth,external threats and interpretations of trust betrayal[J].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2020(3):634-645.

[14]Robinson,J.P.,& Shaver,P.R.Ann Arbor Survey Research Center.Measures of social psychological attitudes[M].Ann Arbor,MI:Survey Research Center Institute for Social Research,1973:132-133.

[15]戚少楓.高職大學生應對方式、人格特征與人際信任的相關研究[J].西安教育學院學報,2003(3):21-26.

[16]Stokes,P.P.The relation of social network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5(48):981-990.

[17]Rotenberg,K.J.,Macdonald,K.J.,& King,E.V.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oneliness and interpersonal trust during middle childhood[J].The Journal of Genetic Psychology,2004(3):233-249.

[18]Hamid,P.N.,& Lok,D.P.Loneliness in Chinese adolescents:a comparison of social support and interpersonal trust in 13 to 19 year old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olescence and Youth,2000(1):45-63.

[19]Gierveld,J.Developing and testing a model of lonelines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7(1):119-128.

[20]Perosa,L.,& Perosa,S.Adolescent perceptions of cohesion,adaptability and communication:Rrevising the Circumplex Model[J].The Family Journal:Counseling Therapy for Couples and Families,2001(9):407-419.

[21]Fletcher,G.J.,Simpson,J.A.,& Thomas,G.Ideals,perceptions,and evaluations in early relationship development[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0(6):933-940.

[22]Van Lange,P.A.,Rusbult,C.E.,& Cox,C.L.,et al.Willingness to sacrifice in close relationship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7(6):1373-1395.

[23]Drigotas,S.M.,Safstrom,C.A.,& Gentilia,T.An investment model prediction of dating infidelity[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9(3):509-524.

[24]Le,B.,Dove,N.L.,& Agnew,C.,et al.Predicting nonmarital romantic relationship dissolution:A meta‐analytic synthesis[J].Personal Relationships,2010(3):377-390.

[25]陳宏偉.大學生孤獨感與其家庭環境和家庭功能關系研究[D].合肥:安徽醫科大學,2013:2-41.

[26]鄧君.大學生疏離感現狀調查及與家庭功能及人際信任的關系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11:1-61.

[27]王博晨,金燦燦,趙寶寶.青少年家庭功能、人際適應和網絡欺凌的關系:一個有調節的中介作用[J].心理發展與教育,2020(4):469-476.

[28]馮媛媛,池麗萍.大學生自尊、人際信任與生活滿意度的關系[J].心理研究,2013(6):81-85+96.

[29]Usta,E.,Korkmaz,O··.,& Kurt,I.The examination of individuals' virtual loneliness states in Internet addiction and virtual environments in terms of inter-personal trust levels[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4(36):214-224.

[30]Moore,S.F.,Shaffer,L.S.,& Taylor,L.P.,et al.The effects of interpersonal trust and prior commons problem experience on commons management[J].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1987(1):19-29.

[31]Christian,C.A.,& Richman,C.L.The effects of interpersonal trust and group status on prosocial and aggressive behaviors[J].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An International Journal,1996(2):169-184.

[32]Hill,R.M.,Penner,F.,& Sharp,C.,et al.Interpersonal trust and suicide ideation among adolescent psychiatric inpatients:An indirect effect via perceived burdensomeness[J].Suicide and Life-Threatening Behavior,2019(1):240-252.

[33]Rotenberg,K.J.Loneliness and interpersonal trust[J].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1994(2):152-173.

[34]Yang,S.C.,& Tung,C.J.Comparison of Internet addicts and non-addicts in Taiwanese high school[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07(23):79-96.

[35]金艷玲,顧昭明.碩士研究生人際信任、社會支持與孤獨感的關系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0(12):1478-1481.

[36]任澤鑫.大學生家庭親密度與孤獨感:應對方式的中介效應[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20(7):1066-1070.

[37]陽德華.家庭親密度和適應性與初中生抑郁、焦慮情緒的關系[J].健康心理學雜志,2001(6):417-419.

[38]辛自強,周正.大學生人際信任變遷的橫斷歷史研究[J].心理科學進展,2012(20):344-353.

[39]溫忠麟,葉寶娟.中介效應分析:方法和模型發展[J].心理科學進展,2014(5):731-745.

[40]張忠宇,叢建偉.自尊在依戀風格與孤獨感間的中介作用[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3):93-101.

[41]楊新國,藍媛美,朱薏帆.職場孤獨感與基層公務員離職傾向關系:人際敏感的中介作用[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108-117.

[責任編輯]甄 欣

The Influence of Family Intimacy on Loneliness of College Students:A Mediator of Interpersonal Trust

DU Yizhan,YANG Yanying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Minnan Normal University,Zhangzhou,Fujian,363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interpersonal trust on family intimacy and loneli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Research methods:UCLA Loneliness Scale,Olson family intimacy and adaptability scale and College Students Interpersonal Trust Scale were used.The above three scales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343 college students randomly selected from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and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three variables.Results: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family intimacy and loneliness;there w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family intimacy and interpersonal trust;there was a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interpersonal trust and loneliness;the direct effect of family intimacy on loneliness was -0.436,and family intimacy on loneliness under the intermediary of interpersonal trust The indirect effect of sensation was -0.117 Conclusion: interpersonal trust plays a part of mediating role in the influence of family intimacy on loneliness.

Keywords:loneliness;family intimacy;interpersonal trust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日韩亚洲国产| 欧美亚洲国产视频| 手机永久AV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综合一二三区在线| 亚洲人成影视在线观看| 91精品国产无线乱码在线| 超清人妻系列无码专区| 亚洲免费人成影院| 国产成人亚洲日韩欧美电影| 国产成人h在线观看网站站| 91青青草视频| 老司机午夜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主播| 中文无码伦av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自拍露脸视频| 亚洲无码A视频在线| 老色鬼久久亚洲AV综合| 亚洲美女一级毛片| 久青草免费视频| 亚洲精品第一在线观看视频| 欧美日韩专区| 成年女人18毛片毛片免费| 免费欧美一级| 久爱午夜精品免费视频| 久久这里只精品国产99热8| 伊人久久久久久久| 久久精品国产电影| 精品久久久久成人码免费动漫| 久草中文网| 亚洲人成色77777在线观看| 最新无码专区超级碰碰碰| 欧美性久久久久| 热久久国产| 国产福利在线免费观看| 伊人大杳蕉中文无码| 素人激情视频福利| 久久国产乱子伦视频无卡顿| 丁香婷婷激情网| 高清久久精品亚洲日韩Av| 亚洲黄网在线| 福利视频一区| 国产精品30p| 蝌蚪国产精品视频第一页| 日本爱爱精品一区二区| 好吊色妇女免费视频免费|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小13箩利洗澡无码视频免费网站| 91麻豆久久久| 亚洲人成网站18禁动漫无码| 国产一区二区人大臿蕉香蕉| 91香蕉视频下载网站| 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青青草综合网| 亚洲AⅤ综合在线欧美一区| 亚洲天天更新| 国国产a国产片免费麻豆| 國產尤物AV尤物在線觀看| 一级看片免费视频| 国产成a人片在线播放| 国产午夜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 日韩欧美国产中文| 国产无码精品在线播放 | 免费看久久精品99| 99无码中文字幕视频| 不卡网亚洲无码| 久久成人免费|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在线观看| 亚洲第一区欧美国产综合| 国产一区在线观看无码| 国产欧美日韩免费| 九九久久精品免费观看| 久久综合色视频| 99精品热视频这里只有精品7| 亚洲日韩日本中文在线|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嚕嚕亚洲av| 欧美翘臀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一级黄色毛片| 日本一区高清| 国产女同自拍视频| 国产精品女主播| 日韩视频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