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續和蔓延,已使人們清醒地認識到:各行各業的復工復產,并不意味著按下播放鍵,將那些因為疫情耽擱的事情重新撿起來。疫情是觸發點、快進鍵,促使創新科技長期、持續性地對國內外市場環境進行改變。疫情防控常態化之于電影業,是觸及產業存亡的“?!?,也是尋找產業騰飛的“機”。院線革命、網絡電影彎道超車、制作云端化、放映體系重構、業態延伸、講好中國故事等的討論,都說明中國電影業的視野、周期、規模、迭代方式、速率、工業標準、傳播策略、產業融合等,已被注入新的基因。如何理解和把握這些新基因,是后疫情時代中國電影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問題?;诖?,我刊誠邀影視領域的專家學者,從中國電影業轉型發展入手,結合全球語境與本土話語實踐,共同想象后疫情時代的電影新業態。(專家排名以姓氏拼音為序)
【中圖分類號】G2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6687(2021)3-013-11
【DOI】 10.13786/j.cnki.cn14-1066/g2.2021.3.002
本刊記者:疫情之于電影業,是行業沉淀、集體補課,如果率先借助這次疫情把事情未來的發展方向謀劃好,關系利益協調好,那就是壞事變好事。您如何理解這一觀點,請做具體闡述。
胡智鋒: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全球的電影業受到了重創,也讓電影人對電影全行業做出深刻的反思。電影產業在過去百年發展進程中,已形成了相對固化的產業模型。尤其是近幾十年間,以美國好萊塢為代表的電影產業模式逐漸成為全球電影業效仿的對象。而在電影的生產和傳播,特別是發行和放映的機制模式上,以電影票房為中心成為電影業普遍的產業模式。影院作為電影產業重要的載體,在電影全產業鏈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然而,這次疫情卻讓很多影院都暫停營業甚至被迫關閉。在半年多的時間里,僅中國就有幾百家影院關閉,而全球影院關閉的數量則更多。對于中國電影而言,2020年下半年盡管通過努力達到了全球最高的兩百億票房,但相比前幾年五六百億票房的局面還是令人唏噓。這也暴露出電影產業,特別是以票房為中心的產業模型所帶來的嚴重弊端和問題,即過度依賴電影票房。這種局面帶來了電影產業自身相對被動的狀態,一旦影院票房出現問題,整個產業包括上下鏈都有可能出現中斷。
這樣的情況使我們必須反思,電影產業將如何保持可持續性發展?如何構建更加有效并且能夠延伸發展的格局和狀態?關鍵在于電影產業的鏈條過短、模式過粗的問題需要得到解決。電影產業鏈條過于短暫,指的是從影片制作完成并投放到院線,然后單靠票房來回收資金就結束產業鏈,這個過程相對短暫。電影產業模式過于粗放,指的是電影生產線上的環節和模塊相對簡單,專業分工的細膩性、生產加工的延伸性不足,結構相對粗糙。鏈條短暫和模式粗放的問題要求電影產業下一步必須做出改變,即延伸產業鏈條和做細產業模式,將電影產業鏈條中的步驟和環節進行重構和升級。在這一點上,網絡電影的出現給電影業態提供了一個新的可能。當然,目前網絡電影的產業模式還在醞釀中,是否能夠找到一條相對成熟的產業發展道路還需進一步的摸索。此外,電視在發展過程中也為電影產業的發展提供了一條實踐道路。電視電影曾受到廣大觀眾的喜愛和認可,中央電視臺電影頻道的年收入曾達到20億元左右。全球的電影頻道也曾紅極一時,但現在其終端也出現了問題。因此,疫情給電影業帶來的反思是,必須在產業鏈條的加長和模式的做細上下功夫。加長電影產業鏈條就是讓產業鏈不是停留在票房分賬就結束,而是讓其向上游和下游同時延伸和拉長,比如觀光、旅行、教育、科技等相關聯的板塊都可以考慮融入其中,使電影業原先單純依賴票房的局面得到改善。同時,電影產業模式也要在做細上下文章,即把每個環節做得更加細膩、細致,包括分賬、資金的來源要更加豐富,付費方式要更加多元等。
周星:的確,疫情是猝不及防的,其給電影業帶來的影響也是猝不及防的。迄今為止,人們其實并沒有真正地認知到這既是一個劫難,同時也是一個契機。國家層面已經開始實施對于疫情的防范措施,但是個人層面卻還沒有做好這樣的準備。電影業應該更好地總結經驗,有步驟地采取從攝影場到放映場、制作公司人員的安全準備等的保證措施?!秶鍕尅泛突ヂ摼W結合的個例,是一種應激反應。當影院開始復蘇時,人們有沒有總結經驗,為將來應對各種各樣的非常態事件,如戰爭、社會動蕩、產業危難或影片創作引起的社會激蕩等制訂措施?對于電影業這樣高度依賴社會安全的行業,更多的組織措施和安全保障,才能使得其從過去的災難中學到東西。
楊天東:后疫情時代對于社會各層面,皆是機遇與挑戰并存。于電影業而言,政府、電影從業者共同肩負著修復疫情對電影產業造成巨大損失的職責。目前來看,電影業的復蘇取得成效。國家層面,出臺發展調控政策進行宏觀指導,省級部門頒布地方電影業支持辦法,積極促成電影項目恢復運行;院線層面,調動優勢電影資源,爭先上映大片、熱片,重映舊片,多舉措吸引并重燃觀眾影院觀影的消費熱情等,國內的電影市場的活力已然恢復許多,截至2020年12月30日23時,中國內地電影票房突破200億元大關。
這場危機亦提供給我們反思、沉淀、革新的契機。具體而言,近年來國內院線投入始終處在高速增長期,中小院線、銀幕數持續增長。表面看上去繁榮一片,但疫情暴發后,許多中小院線市場集中度差、抗風險能力偏弱的問題暴露無遺,不少影院無力經營,宣布關閉。這一現象足以反映出中國電影行業亟待整合、保障機制亟待完善的現狀。若能夠抓住時機,對制片、發行、放映各環節加以引導并設定適合的保障機制,便有助于增強未來風險的可控性,為電影行業的發展提供長久的運轉動力。電影院歇業期間,視頻平臺超前點播、在線影院模式應運而生,借機培育用戶新的觀影模式,很可能造成日后影院觀眾分流,給影院的經營帶來新的挑戰。這同樣是未來電影業發展的機遇,若能運籌帷幄,充分協調好線上與線下的關系,將二者以恰切的方式結合,就能放大影片的效益,真正為中國電影市場打開新的機會,刺激電影產業加速轉型。譬如,在線下,不斷更新影院設施、提升配套服務質量,加強觀眾走進電影院的習慣;在線上,運用新媒體多樣化傳播機制,擴寬影片的發行模式等。
常江:我總體上傾向于將新冠肺炎疫情視為我們整個社會在發展進程中遭遇的一種破壞性的外部力量,這種力量的出現雖是一種偶然,但它對社會各系統的結構性脆弱的揭示恐怕是一種必然。當然,破壞也有創造性的一面,它實際上正在迫使各行各業對自己原有的運作機制和發展模式做出反思、調整,甚至革新。就電影業來說,其原有系統的最主要的結構性問題是僅重視內容生態創新,忽視甚至壓制傳播生態創新。比如,在疫情之前,業已相當成熟的流媒體技術其實并未被廣泛運用于電影生產、流通和接受的新生態鏈的塑造。行業內的傳統勢力出于維護現有利益分配體系的需要,總體上較為抵制電影傳播的數字化。在特定的政策和業態背景下,這樣的情況是可以暫時維系的,但要看到數字技術的發展正在引領整個社會結構的加速轉型是一個大的歷史趨勢,越早認清這一趨勢并設計相應策略的行業,才能越早完成這種痛苦的轉型,獲得新生。從這個意義上看,新冠肺炎疫情對于電影業來說的確是一個集體補課的契機,讓越來越多的人看到流媒體化不僅是大勢所趨,也是電影業在未來抵御其他類似的外部破壞的基礎。
石磊:疫情之下,工業、農業和服務業三大行業中,服務業受到打擊最大,電影業作為服務業,也似被“隔離”起來。疫情帶給電影很多改變,改變了電影業的規范,也改變了電影的流程。改變是痛苦的,但同時也是充滿希望和新生的。正如十四世紀漫長的黑死病帶來世界大分流,促使歐洲社會技術快速推廣,進而出現工業革命、文藝復興等醫療、經濟和文化的大發展一樣,當前新冠肺炎疫情也有促進社會發展的正向作用?;ヂ摼W技術支撐下,疫情催生電影行業新需求和新供給。一方面疫情導致電影迅速線上化,打破傳統電影消費習慣,消費者有了全新的需求,很多人有了線上付費觀影的經歷和習慣;另一方面疫情倒逼電影行業從關注線下實體到關注“+互聯網”,催生全新的供給,例如線上首映模式,這兩股力量推動電影行業轉型升級。重要的是,新冠肺炎疫情持續時間已超過一年,足以引發電影行業根本性的變革,如果我們能夠利用好此次疫情帶給電影行業的變化,那么將是一次電影行業的沉淀、互聯網時代的重生。此外,目前國外疫情依舊膠著,國內在有效的管控下有序復工復產,激活內循環,這給了國內電影業一個十分重要的窗口期,比如打磨好的故事、采用好的技術等,推出高品質影片,抓住消費者的眼球,這也許是國產電影實現超越、壞事變好事的機遇。
2020年在全球災難面前,世界電影市場嚴重萎縮,中國由于抗疫工作較好,截至2020年10月15日,內地票房超越北美,成為世界第一大票倉。近年來,電影市場繁榮的背后也有隱憂。一是大量熱錢的涌入,對投資回報要求快、期待高,迷信高投入高產出,低估觀眾的欣賞水平。直接后果是造成電影質量不高,劇本薄弱,靠一些噱頭或畫面吸引觀眾,電影內容缺乏核心競爭力。二是電影技術落后,這里所說的電影技術落后,不是電影設備落后,而是運用電影技術的觀念、思維,以及使用和發明設備的能力。比如很多宏大戰爭場面是真人實景,而好萊塢的大片很大程度上依靠技術合成。此次疫情,使電影業有了一個時間窗口來應對這些問題。疫情對電影業的重創是毋庸置疑的,但也是一個冷靜期、沉淀期。要重視兩個關系:一是要重視制片、發行、放映之間的利益關系,現在影院處于生死存亡之際;二是要重視導演、編劇、演員之間的關系,目前編劇處于弱勢地位,而中國電影最缺的就是好編劇與好劇本。
本刊記者:產業政策是中國電影業高質量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推力。“十三五”期間,《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影產業促進法》《關于加快電影院建設 促進電影市場繁榮發展的意見》等一列支持電影發展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措施密集出臺。2020年兩會時,16位政協委員聯名遞交了《關于推動中國電影產業轉型升級的提案》。在中國電影產業已高度市場化、全球化的形勢下,不論是起直接促進作用的功能性產業政策,還是通過結構效應形成間接傳導的選擇性產業政策,其實施細則都亟須完善。您期盼哪些細則能在“十四五”期間落地?您重點關注的產業政策方向有哪些?
胡智鋒:電影產業是一個非常龐雜的系統,涉及科技、藝術、政治、金融、市場、法律、文化以及國際等方方面面的問題,是跟社會關聯度非常高的一個綜合領域。在電影產業相關政策法規中,《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影產業促進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規和政策措施的出臺,對于推動電影產業有著非常重大和積極的影響。這些也是在全球電影產業政策當中具有中國特色且可圈可點的重要法律文件。對于電影產業具體的政策,有幾個問題需要解決。
一是電影投融資問題。電影產業最大的效能是資金和經費問題。資金和經費的運作需要多種杠桿來協調和平衡,投融資問題是其關鍵所在。社會資金該如何進入電影產業才符合規則?進入電影產業之后又該如何管理和使用才科學合理?這些問題還有很多不明朗之處。另外,有人批評一些企業通過電影來洗錢和套現,也有人指出電影業存在許多打白條的情況等。這些都需要出臺相關政策來進行科學有效和統一的管理。
二是電影版權問題。最近于正和郭敬明的抄襲事件引發了社會熱議,一百多位知名劇作家聯名對其進行批判。而在過去相當長的時間里,影視劇特別是電影隨著產業的升級,版權的保護問題糾紛不斷,甚至還牽扯跨國的抄襲問題。電影的付費觀看以及媒體使用等方面也都涉及版權保護問題。如何界定以及如何處置抄襲問題,都需要進一步研究和明確。雖然《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影產業促進法》等法律法規都對抄襲和版權問題進行了相關說明,但還不夠細化,需要再做進一步的細化和研究。
三是電影的立項和審查問題。目前,我國電影的立項和審查過程存在許多糾紛,審查的標準和規則不是特別透明。電影產業在發展進程中出現了大量的模糊地段,這些模糊地段是電影在產業化進程中暴露出來的結構不完善、監管不到位、法律和政策不具體而出現的空白之處和模糊之處。這些問題需要建章立制,以更加細化的法律和政策進行管理。
四是電影從業者的酬勞問題。影視公司以及電影從業者偷稅漏稅、陰陽合同等問題曝光后,在社會上引起了軒然大波。一些演員和電影從業者在過去若干年中一夜暴富的情況比比皆是,引起了全社會的強烈不滿和輿論批判。這些問題不利于電影產業健康良性發展,需要更加細化的法律規則和政策措施來統一規范。
五是電影從業者的職業道德問題。電影從業者的職業道德也是被社會廣為爭議的問題。對從業者的職業道德進行合理的規范和約束也是亟待考慮的問題。
六是電影教育和人才培養問題。目前我國電影人才的培訓機構也遭受諸多詬病,需要進一步規范,其整體水平也需進一步提升。電影人才是電影產業未來的希望,是電影產業可持續性發展的源泉和動力。如何引導構建有層次性的電影教育體系以及規范化的電影人才培養模式,是電影產業政策需要進一步思考的重要問題。
周星:關于產業的實施思考要從此前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影產業促進法》開始,國家從法規上開始重視,但是在法規上重視和事實上實施之間還有一定的距離。從既往歷史來看,對于產業的實施程度和監管,還需要進行認真的思考。影視和互聯網的視頻之間的關系,觀念和業態如何改變,如何進行利益分配,促進產業之間的協調發展,則需要制定更為細致的、更符合融通狀態下跨媒介電影的產業政策。只有對產業進行不斷的適應性的改變,才能有效地提高電影產業的地位。
石磊:2020年兩會期間,16位委員聯名提案,推動中國電影產業轉型升級。提案提出要著手建立電影作品面向多渠道發行放映的工業標準體系,建議行業主管部門整合學術界、產業界和社會組織力量,面向基于手機、個人電腦、電視等多渠道終端的流媒體平臺,盡快構建電影發行播映體系。制定窗口期規則,對電影在影院下線后進入電視和流媒體平臺等發行渠道,探索建立科學可行的窗口,推動國產電影作品的長線生命力,為中國電影產業的生存與轉型升級提供制度支撐。
一方面,從技術發展來看,電影播放終端日益多樣,除了傳統的電影院,手機、電腦、互聯網電影等新媒體是現今觀眾觀看電影的重要方式。電影票房萎縮指的是電影院的營收能力下降,但老百姓的觀影需求并未降低,流媒體平臺在疫情期間增長速度非常可觀。在疫情防控常態化下,平衡傳統電影院和新媒體播放平臺的利益關系,是電影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之一。另一方面,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電影市場的變遷來看,電影院經營模式單一,大規模建設電影院在電影市場繁榮的情況下可以有較好的盈利,但也面臨著很大的風險。電影不會消亡,電影院就不一定了。未來隨著技術發展,家庭影院聲畫效果可媲美電影院,可穿戴設備成熟,電影院有可能會消失。因此,所謂的轉型升級,首先要打破電影就是在電影院播放的觀念,電影票房統計應該是電影在所有平臺的盈利,其次,從現階段來看,電影院依然是最大的市場,創造了大量的就業崗位。必須協調好電影院與流媒體平臺的利益關系,探索輪播機制和窗口期。
這份提案是電影人基于多年行業實踐經驗與總結分析提出的具有針對性和建設性的方案。我比較期盼落地的細則,一是面向多渠道的電影發行播映體系,至今記憶猶新的是2020年春節檔《囧媽》宣布線上免費向大眾播出,大年初一請大家看電影,周圍家人激動地守在手機旁等著觀看,頗有曾經守候春節聯歡晚會的體驗,《囧媽》打破電影院線的運營規則引起業內外兩極化的評價。客觀看,互聯網時代,這種嘗試其實是電影業必經的變革和趨勢,這種變化已經在廣泛實踐,亟須面向多渠道電影發行播映體系的規則落地,這既是對電影業管理制度的時代革新與完善,也將實實在在施惠于每一個觀影大眾,更好地推動電影公共文化功能的發揮。二是建設面向未來的影視技術“新基建”體系,技術開啟了人類關于電影神話的定義和實踐,而現代虛擬技術、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已廣泛應用于電影制作與觀影體驗,技術進步推動電影不斷創新。縱觀世界電影先進區域,美國好萊塢、德國電影等都有十分完備的技術基建基地和體系,因此建設面向未來的影視技術“新基建”體系是保證中國電影高質量發展的物質基礎。
常江:我最關注兩個政策方向。一是意見中提出的城市院線建設和銀幕分布的進一步合理化問題,亦即院線對人口的覆蓋要更加均衡,與現有的人口結構更加匹配,尤其是縣級城市影院數量如何實現健康增長的問題。二是促進法中提出的國家扶持農村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和民族地區電影活動的政策,包括政府出資建立完善農村電影公益放映網絡、改善農村地區觀影條件等。這兩個政策方向均指向國家進行文化事業/產業決策的一個價值宗旨,那就是在更大范圍實現現代文化對全體國民的普惠,在公共文化的維度上進一步縮小城鄉差異、地域差異。期望這兩個政策方向能夠在“十四五”期間取得實質性的成果。
楊天東:電影業一定會在社會、文化、技術等各方力量的推動下發生重大變革。我尤其關注的是,科技革新將以何種方式對電影產業產生更大的影響。5G、云計算、虛擬現實等電影拍攝技術在近年來快速升級,但中國電影與國際先進水平仍有所差別。與此同時,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的電影創作都要在疫情常態化防控的社會語境下開展,因此,借助科技創新的力量改善傳統電影工作中大量人群聚集所帶來的防疫隱患,將變得必要且迫切。如何有效發掘創新型人才,充分借助遠程工作系統、虛擬制作等創新科技,將各類先進資源整合為電影文化資源優勢,提升電影制作流程的工作效率,是我們面臨的難題。
另外,我們期盼更加規范的院線電影與線上傳媒的合作辦法落地。不久前,華納宣布2021年華納電影將取消“窗口期”,電影發行、放映將與流媒體同步。目前,基于互聯網技術,我們探索了數字內容分發與觀看的模式。比如,《春江水暖》等影片在網絡平臺采用高端點播、單片付費的模式線上發行,均獲得了不錯的網絡票房收益。此外,還有電影產業和電商、金融等相關產業融合的現象出現,如《受益人》《南方車站的聚會》等影片采用直播間賣電影票的方式為影片提前造勢,創造了嶄新的營銷模式。這些現象推動建立多渠道的發行、放映體系,優化電影的播映收入結構,這有利于增強國產電影作品的長線生命力,完善中國電影產業的升級。
本刊記者:電影作為一種媒介,本身有議題設置的功能。影視業疫情期間經歷的最現實的一次結構性變局是內容生產方直接面對消費者。那么從電影服務對象的高質量出發,您怎么看電影的議題設置功能?
胡智鋒:首先,電影的議題設置實際上也是一種話題的引爆。如果電影作品能夠關注現實,能夠對現實的民生問題及其他社會問題進行敏銳發現和呈現,并且具有批判現實、警醒現實以及推動社會改革的重要職能,那么我們就應該給予其一定的支持和保護。比如在過去近一兩年間,我國有兩部影片在這方面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分別是《我不是藥神》《少年的你》。
電影《我不是藥神》聚焦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吃藥難、吃藥貴等中國社會現實的一個窘境,通過生動的故事呈現,讓大家感受到中國底層百姓對于一些救命藥品的強烈且迫切的需求,同時也反映了過度保護生產方而出現的藥品過貴和消費不起的問題。盡管電影《我不是藥神》觸碰了中國社會民生當中極其敏感的藥品流通這個老大難的問題,但由于電影對以人為本的社會價值的堅守和對民生問題的堅持,這個問題最終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關注。國務院很快對相關問題做了徹底的調查,通過政府的力量來對某些藥品的價格進行調配,讓不法商人的利益得到遏制,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老百姓吃藥難的問題。電影在為老百姓謀求民生幸福方面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而電影《少年的你》則反映了校園霸凌這樣一個世界性的難題。校園霸凌問題由來已久,但是在中國社會,人們或多或少都夾帶著置若罔聞的態度,或者有意無意地對其進行遮蔽。很多家長和社會對于校園霸凌問題不甚了解,學校也沒有足夠的重視。人們只是把孩子之間的打打鬧鬧當成青春期的自然反應,沒有把其上升為校園霸凌的高度。而教育主管部門在這部影片的審核過程中所承受的壓力也相當大,但最終還是以最大限度的克制和包容的態度允許了電影的推出。這個電影上映后引發了強烈的社會反響,全社會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校園霸凌問題的關注也達到了比較高的程度。即是說,這部電影在議題上有效地引領了社會各方面的高度重視。
上述兩部影片以尖銳的社會關注和現實關懷,引發了政府、社會以及主管部門的廣泛介入和關注,對于改變民生問題和社會的一些久治不愈的難題起到了很好的推進作用,發揮了電影強大的議題設置功能。
其次,電影的議題設置功能還重點體現在國家的重大時間節慶。例如我國在2019年國慶和2020年國慶相繼推出了“我和我的”電影系列,分別是《我和我的祖國》《我和我的家鄉》。這兩部拼盤式的中國特色的政府主導的國慶獻禮片,以愛祖國、愛家鄉的主題引發了全社會廣泛的愛國熱情。對廣大民眾來說,這也是最好的愛祖國、愛家鄉的情感教育,這種情感教育產生了非常好的議題設置效應。
再次,電影的議題設置還體現為特殊主題的話題營造。2020年是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我國電影主管部門相繼推出了抗美援朝主題的影視作品,特別是以《金剛川》為代表的故事片,還有北京電影學院承制的《最可愛的人》動畫片,以及總臺推出的《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紀錄片等,都產生了較大影響,為引爆社會的熱點議題產生了很大的輿論推動作用。可以看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電影事業的運作實際上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意識形態宣傳管理的大盤子之中,而由其產生的議題設置功能也是題中之義,這也是貫徹落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電影事業發展的必然要求。這種主旋律、正能量、大情懷的電影是對整個當代中國的文化生態的建構,具有非常獨特的正面作用,值得充分鼓勵和肯定。
周星:對于電影而言,好的電影或者電影話題、潮流、類型的變化,都會引起電影業之間的跟風或者左右它的發展。無論是時尚的表現還是與現實生活的關系,電影引起人們的反響方面,某種程度上的確會有所謂的議題設置問題,但在談論這一問題的時候,務必要清楚電影不是一種簡單的大眾傳媒,而是用豐富多彩的藝術創作在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來表現人們對于生活的渴望,來透視人們對于新的生活的一種認知。
楊天東:在內容生產方直接面對消費者的前提下,電影服務對象的高質量意味著內容生產方所投放的內容能夠精準投喂適合的觀眾,直接引起消費者的共鳴,這會極大地提升電影口碑和票房收益。電影的議程設置功能便直接作用于這一目標的實現:一部影片在制片和策劃環節研究受眾心理和目標觀眾,根據電影內容設定合理議題,并且隨著自媒體發展壯大及受眾意識的成長,受眾對媒體議程的影響可能會越發強烈。
另一個重要環節是為議題找到感興趣的群體。在大數據成熟應用、內容方與公眾面對面的當下,通過嚴密計算的大數據,找到合適的人群,并予以精準推送似乎不是什么難事。根據馬克斯韋爾·麥克姆斯的觀點,對某類事件進行強調,對大眾的思維也會產生相應的影響。受眾在點擊、購買影片并觀看后,自然而然地以不斷強調過的議題為核心引發大討論。比如,關于家庭關系的討論是每個人都無法回避的話題。之前在愛奇藝平臺上線的影片《春潮》,圍繞“原生家庭”“冰點母女關系”等話題設置討論區。這樣的議題導向,會得到更多人關注,無形中擴大了電影的宣傳效果。
準確的議程設置產生的效果,的確會給更多中小制作方提供機會,尋找到高質量且明確的服務對象,優化電影的宣發環節。需要指出的是,這當中可能會為尋找確定的目標觀眾而造成密不透風的“信息繭房”,導致新的信息壟斷,使公眾失去觀影選擇自由。
石磊:議題設置理論指出,傳播媒介常常是影響社會的重要工具,電影凝練出社會的現象、問題和精神,它的傳播影響著社會大眾的日常議題。一部好的電影,它的議題設置具有決定輿論引導的主動權、話語權和走向的重要作用。例如《哪吒之魔童降世》上映后引發社會對親子關系、家庭環境對孩子成長的影響、特殊學生等問題的廣泛討論與反思?!栋税邸窡嵊诚破鹕鐣蹏髁x正確打開方式的討論,加深人們對個人與國家、時代與命運的理解與思考,對提振疫情后中國社會士氣、凝聚人心起到重要作用。
疫情改寫了電影業的一些規范,改變了電影的流程,電影內容生產直接面對趣味和位置分散的每一個大眾,發揮電影議題設置功能,對增強社會向心力和凝聚力,宣傳時代之音,加深社會個體對自身、社會、時代的理解與情感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要在電影故事創作上因勢而為,在電影宣發時機上因時而動,在電影后期話題中因勢利導,提升電影議題設置的質量水平。
從電影傳播的角度看,電影確實有議題設置功能。一方面,電影可以引起廣泛的社會話題,引導觀眾參與公共討論;另一方面,觀眾也可以成為議程設置的參與者,如微博、B站、豆瓣等的營銷、觀眾吐槽等都會實現影片的二次傳播。內容生產方直接面對消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觀眾的興趣,捕捉社會熱點,帶動社會議題,如如何融入優良的傳統文化、主流意識形態、積極向上的價值觀等,既服務觀眾,又影響觀眾,使觀眾接受藝術享受和心靈洗滌。
常江:流媒體播放的普及,使得電影內容得以繞開發行環節,直接面向接受者,這的確是電影業一種新的傳播結構,但這種新的傳播結構在文化氣質走向上是私人化而非公共性的。從歐美國家現有的經驗看,流媒體電影放映機制帶來的直接結果是:一方面,給小眾、邊緣題材影片營造了生存空間,使電影文化的面貌變得更加豐富多元;另一方面,也擠壓了受眾對大眾的、公共性題材影片的討論空間,使電影日益成為一種內省文化。在這種大的文化趨勢面前,我期望電影生產者能夠在影片創作時,有意識地更多關注具有公共文化價值的題材,通過生產上的策略調整,彌補傳播和接受的私人化對電影文化公共性帶來的影響。
本刊記者:電影人的視野和精神格局,非常直觀地象征著一個時代的視野與精神格局。在現今宏大的視野格局當中,大屏幕和小屏幕已然不是截然對立的兩方,而是連續過渡的兩個載體空間。但正在不斷流媒體化的電影,將如何重塑電影和公共文化之間的關系?觀影行為從影院轉向私人空間,是否意味著電影將失去獨特性而日益成為一種私人的文化?
胡智鋒:從電影的百年發展歷程來看,電影最初是相對小眾的娛樂載體,大家更多的是懷著好奇的心態從細小的方孔觀看大千世界的奇觀。隨著電影工業技術的發展,電影擴大到影院這樣的載體當中來展示更為豐富的故事,呈現更加美好的虛構世界。電影的內容形態也從最初比較原始的紀錄片,發展到后來以故事片為主導,再演進為千姿百態的電影類型,并在各式各樣的影院中呈現,看大電影成為人們的日常需求和主體形態。隨著新興傳媒技術的發展,特別是21世紀以來,電視和新興媒體特別是互聯網的興起,讓電影的呈現超越影院這種單一放映載體的局限,呈現出多屏端播出的格局。家庭影院和私人影院也越來越成為人們的生活方式的景觀。就目前來看,影院大電影和家庭私人電影在內容形態上還未呈現出本質性的差異,學界和業界也還沒有對其做更深入的研究。目前市場上還沒有出現有規模的單獨為家庭影院和私人影院生產特定類型電影的產業模式和形態。二者的差異問題就現階段來說還屬于一個假想的問題。但可以想象,這種差異性的規模生產模式在未來是有可能的。然而針對這個問題,目前還不能做簡單的判斷,還要隨著時間的推移予以觀察和研判。
周星:的確,現今時代的變化已經超越了過去上百年的時代變化,融媒體、流媒體在實際生活中已部分取代了公共空間的位置。影院空間的公共性逐漸轉換為從技術、傳播媒介上實現個體化的觀賞,所以我們倡導電影在大屏幕放映時,要更多結合小眾電影的需要。事實上,無論是電影題材的狹小分類化,還是電影從媒介、流媒體之中來適應大眾的文化需要,都已不可避免。這并不意味著公共關系的轉變,由于電影本身的一種高精致性、大眾性的話題的影像實現,天然具有一種公共媒介的特性,即便是個人觀賞和公共觀賞結合的時候,電影依然具備一種約定俗成的大眾文化的特性。在可見的將來,大眾媒介是影院的銀幕觀賞、個體的流媒體欣賞,讓多樣化的創作進入大眾視野,在影院和多媒體放映之間,如何尋找創作題材適應個體的分眾化,讓大眾的話題在小屏幕中實現它的觀賞也是問題所在。
石磊:電影作為通俗文化,是公共文化的一種,它的內容來源于大眾生活,它的傳播面向大眾,因此電影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向大眾開放的狀態,電影的廣泛普及與傳播是電影人、電影行業一直努力的方向和目標,但因制作成本、商業資本、體制機制等原因,電影傳播基本以電影院線為固定空間、以部分買票群體為對象,形成小空間、小群體傳播,這勢必影響其作為公共文化的功能發揮。當前互聯網高度發展和普及,互聯網+電影的流媒體化電影是時代發展的必然,也是電影產業升級的趨勢,這種變化已引發電影業根本性變革。互聯網海量、超時空、免費等特點,將使電影在公共文化功能發揮上有較強的傳播力,影響群體廣泛,引發強烈的社會反響。
后疫情時代,觀影行為從影院轉向私人空間,從大屏轉向小屏,雖然觀看過程從集體公共行為變成個人行為,但電影不僅不會失去獨特性成為私人文化,反而借助移動互聯網的超時空特點,將不同空間、時間中的觀者連接在一起。他們因為共同的趣味而關注同一部電影,因為一部電影而成為一個想象的共同體,他們基于電影而廣泛互動交流或二次創作。由此看,流媒體化電影具有實現網絡社會整合和激發社會文化創新的功能。
新電影的生產、流通與消費,牽動著社交圈與媒介平臺的公共討論議題,即使觀影行為從影院轉向私人空間,也并不意味著公共文化的消失,相反,隨著新媒體平臺的發展,論壇、微博、朋友圈、短視頻、視頻播客等一系列載體,都是人們參與公共文化討論的場所。事實上,電影院的觀影行為和公共文化之間并無必然聯系,是否產生公共討論在于新電影上映時能否產生廣泛的社會話題,能否吸引觀眾觀看同一部電影,這與觀影場所和屏幕大小并不直接相關。目前來看,不得不承認電影院的宣發做得更好一些。一般來說,一起觀看電影的都是親密的家人、朋友,陌生人之間看完電影不會直接討論,電影討論限于家庭和社交媒體。而在家庭觀影后,可以產生家庭討論,朋友之間的討論可以在朋友圈,或者專門的興趣小組,群體性的社會討論可以在網絡論壇等場所。
楊天東:一方面,電影的流媒體化使得電影和公共文化的關系更加緊密。流媒體平臺播放是將舊時固定的觀影模式解放,特別是疫情期間電影院關閉時隨時隨地可進行的流媒體平臺觀影,使看電影愈發成為大眾日常文化生活的一部分。此外,流媒體平臺往往設置有發送彈幕、觀后評分等環節,這大大增強了觀眾與電影的互動。觀眾既是電影內容的觀看者,又是電影衍生文化的創造者。在循環往復中,電影和公共文化之間的界限逐步消除。另一方面,以大數據算法為技術支撐的互聯網私人觀影的確需要引發我們的關注。互聯網依據用戶的喜好,不斷推送同類型的視聽內容,對觀眾而言,這勢必會造成“信息繭房”“審美繭房”,在潛移默化中使觀眾形成認知孤島。這提醒我們,需不斷地對資本邏輯下的技術、媒介進行批判性反思。
當然,我們需要認識到,流媒體化的電影很難替代影院,二者更多會以一種共生的關系實現共贏,流媒體平臺播放成為院線電影的一種有益補充。對于電影觀眾來說,他們獲得了更多選擇的權利,自由選擇觀影渠道和觀影時間;對于影院來說,流媒體的播放模式會倒逼傳統電影放映業進行改革,使之更加體現影院觀影的獨特優勢,從而吸引觀眾選擇走進影院看電影。
常江:影院這一媒介空間的消弭,在很大程度上是電影的傳播變成了一種非物質的機制,會日益培養一種與社會現實越來越疏離的文化生態,但這個趨勢并非不可改變。對此我有三種初步的設想:第一,從產業政策層面,在尊重多元創作取向的前提下,通過各種激勵性措施鼓勵具有重大公共文化價值的影片的生產,在生產環節強化對電影的公共文化屬性定位;第二,從傳播環境層面,應當鼓勵多種類型的電影文化討論空間的形成,如影評網站、專業電影討論區、不同類型的電影文化研討會等;第三,在大眾教育層面,把基于視覺信息環境的公共文化素養培育作為一項重要的內容,大力推進發展,在總體上提升民眾在數字時代的公共文化意識和理念。
本刊記者:移動互聯網的崛起讓觀賞掙脫了一種對空間的依附性,影視業的生產傳播多了自主性,這種自主性導致電影生產呈現出一種超速迭代且規模持續上升的勢態,給更多中小制作提供機會,也存在利用大數據推送制造新的壟斷或“信息繭房”的問題,加劇電影產品的有效供給和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的矛盾。對于如何使互聯網大數據這個最大變量變成影視生產的最大增量,在電影業更具規模的生產數量和高質量供給之間保持一種平衡、可持續發展的局面,您有什么建議?
胡智鋒:數量和質量是一對永恒的矛盾。早些年電影生產的門檻很高,普通老百姓沒有專門技術或制作平臺,也沒有機會進入電影制作行業。過去的電影主要使用膠片來進行拍攝,而膠片本身就是稀缺資源。電影的洗印也是一個特定的行業,電影制片廠壟斷性地使用著這些專門的資源。而如今數字化技術打破了傳統電影的壟斷局面,電影制作的門檻也相對降低,其他社會人士也有機會從事電影制作。隨著時代的發展,電影制作技術越來越簡化,數字化的電影技術讓制作更為便捷,從業者可以通過數字技術進入電影制作行業。因此,電影生產的數量大幅提升成為現實。
電影技術門檻的降低,一方面帶來了電影數量的快速增長,另一方面也讓電影原有的技術和藝術標準有所下降,很多沒有經過嚴格電影制作訓練的從業者紛紛踏入電影制作的行列,一定程度上也導致了爛片數量的增多。但是,社會對于高質量電影的需求是永恒的。高質量電影就是要達到“三精”,即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從概率上講,高水平、高質量的電影作品總是少數的,它們總是集中在少數優秀的藝術家手中,它們是經過電影藝術家長期的沉淀和打磨所精心制作出來的優質作品。與此同時,一些有頭腦、敢拼搏、有天賦的能人志士也從其他行業進入電影創作領域,給電影業帶來了新鮮的啟示,即并不是沒有經過專門訓練的人就做不出優質的電影作品。特別是近期一些優秀的電影從業者,他們當中的許多人并不是一開始就學電影,而是在學了其他專業后半路進入電影制作領域,給電影的生產創作帶來了新的活力。我們應該以更開放包容的姿態來迎接他們的加入,讓電影生產有更多優質的制作者來源。
要保證影片的高質量發展,除了人的因素之外,還要充分利用大數據了解市場的喜好,找到更受市場關注和青睞的創作要素,利用數據分析來盡量避免電影在生產和傳播過程中的盲目性。但大數據只是一個數量上的來源,還需要在更深層次上充分考慮作品的質量問題。電影質量的好壞并不僅僅由票房來決定,也不能僅從是否滿足市場潛在口味需要來做簡單評判。電影是意識形態和文化建構的重要載體,它不僅要滿足和順應觀眾的口味需要,還要引領和創造文化,用更加正向的和正能量的價值觀引領社會。
實際上,諸多具有創新突破和重大價值的電影作品,并不一定完全符合大數據的算法規律,但它仍然有可能成為標桿性和引領性的高質量之作。因此,需要辯證地看待大數據的功能和作用,既要充分利用大數據來把握和研判市場,避免造成在選題及創作等方面出現盲目性;同時也不能唯大數據,避免簡單化地使用大數據,盲目地迎合市場,即不能簡單機械地盲從大數據進行電影的生產創作。
周星:的確,我們有時候忽略了很多東西都有正反兩面,或者說其得失未必是單一的。大數據似乎增大了它的變量,但沒有任何東西是絕對的?;ヂ摼W和大數據膨脹,對一部電影所起的作用未必是正向的,或者說依據大數據并沒有實現真正結果,電影在人們感知形態上也總會有自身的變量。大數據推動的影視業的發展,如果我們把它看成工具,把它當成絕對性的霸權獲得推動因素的時候,那么它的壟斷造成的“信息繭房”的作用就體現出來。當下我們正在反思這種“信息繭房”對人們生活的影響,包括壟斷性對于社會生活的影響,電影如果被所謂的大數據裹挾,有可能會損傷多樣化、個性化和藝術化的生產,所以判斷事物要注意絕對性,功利性的危害性也不能低估。
石磊:疫情帶來社會生活的全面線上化,現實生活中的人全面涌入線上,帶來了網絡生產作品數量的爆發和網絡文化的多元化。這種變化給電影業帶來新局面,電影生產超速迭代、規模持續上升、生產多元化。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電影生產數量積累過程是電影業更高質量發展的必要準備和必需過程,社會和電影業應該包容這個大眾創作、萬眾創新的生產和傳播氛圍,鼓勵有潛力的人們發揮創造力,深挖作品特質。要特別重視年輕創作者、有資源有經驗的電影前輩以及電影節等機構為年輕導演的出現、傳播、發展和進步提供支持、渠道和指導,當這些群體受到激勵與賦能,不斷成長為電影新發展的意見領袖和重要力量時,中國電影業的發展將迎來一種新局面。
互聯網時代,電影制作的門檻逐漸降低,確實給中小制作以機會。但一些電影進院線較難,票房難以預期?;ヂ摼W平臺較少,一些適應手機播放的平臺目前還不太適宜播放電影。
電影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商品,大數據推送固然有一些作用,比如觀看一部電影后,平臺會根據觀眾興趣喜好推送相關電影,但是人們對于電影的需求往往是多方面的,傳統的大數據相關性推送很難滿足人們的真正需求。同時,從觀影習慣來看,人們更喜歡看最新的電影,符合時代價值觀的電影,所以大數據對于非最新電影的推送并不一定取得很好的效果。因此,大數據觀影,一是要為觀眾挑選適合的,二是為觀眾挑選好電影。要把電影評分機制與盈利機制相聯系,取代以前靠點擊率的評價方式,靠專業影評人和觀眾的力量,實現制作、平臺、觀眾的三方聯動反饋,推動電影良性發展。
楊天東:比起院線上映影片,互聯網最大的優勢是能為中小成本電影、青年電影人提高曝光度,增加變現渠道,促進創作出更多差異化的電影,再創造新的電影市場收入增量。因此,要持續擴大互聯網發行渠道,不僅包括當下的主流視頻網站,還包括其他流媒體網站、手機超前點映等多種線上形態,并且通過版權、分賬等讓各端從業者最終受益,依托付費市場增長,開拓更大的電影發行空間。
要利用好互聯網大數據分析的特點。目前互聯網能看到的有四類影片:新上映影片的超前點播、剛下線的院線新電影、經典影片、只在互聯網發行的網絡電影?;ヂ摼W大數據能通過觀眾的觀影選擇,精準分析出觀眾結構以及觀眾喜好。合理利用大數據分析模式,配合市場需求完善有效供給,是使電影走向精品化、高品質創作的重要通路之一。
在面對大數據可能造成的“信息繭房”方面,問題的根本是缺少規范化、標準化的數據管理模式。因此,需要有關部門對數據平臺進行適度監管,保護用戶的隱私,形成完善的綜合治理體系,提供公平公正安全可靠的環境。打破大數據推送的限制,避免信息單一的用戶傳導,避免大數據平臺利用大數據技術通過信息的非均衡導入,進而影響信息接收者的判斷,影響大眾的行為方式。
互聯網帶來新增量的最終受益者是電影產業的各個環節,要想使互聯網大數據這個最大變量成為影視生產的最大增量并持續、穩定地發展下去,就需要互聯網與各環節協同,利用其優勢力量,創造更多價值。
常江:電影的傳播(或售賣)機制日益依賴大數據,這是一個不可避免的過程。從制片公司的角度看,這是一種出于追求更高效能的必然選擇。從用戶的角度看,基于大數據的智能化推送能夠節省搜索、查詢的時間,也是一種更優的接受模式。電影并非如新聞資訊一樣的一般性信息產品,它的首要功能是審美培育。因此,我更擔憂的其實是新的數字傳播機制帶來的“審美繭房”的問題:對美學產品接受的完全個人化,可能會帶來公共美學的坍縮,進而制造更多以“品位”為名義的社會區隔,這是社會學家布爾迪厄的一個重要的觀點。社會在公共美學標準上徹底失去共識的結果,恐怕和社會在主流價值標準上徹底失去共識的結果一樣值得擔憂。目前還無法想清楚如何去破解這樣的趨勢,但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電影公司對數據的使用行為必須受到人文的和正義的價值觀的引領,其具體的數據使用行為也應當受到基本的約束,并及早完善對數據濫用的立法。
本刊記者:伴隨移動互聯網的全球普及和資本的涌入,中國電影行業發展迅速,借力實現對外傳播或者深度融合的環境較為成熟。您認為中國電影未來的產業增量在哪里?
胡智鋒:未來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是全方位的。這些生產、傳播和消費方式的變化是以電影為核心,將與電影產業相關聯的鏈條進行下移和上移,向左、向右朝著不同領域進行跨越和延伸,從而形成新的格局和樣態。
第一,伴隨著科技的進步,電影本身的生產、傳播和消費的狀態和格局將發生巨大變化。這種變化是以科技創新作為電影產業發展的重要動力和支撐為前提。從生產的角度看,數字化生產尤其是當今擬態環境中的電影生產正在大量使用虛擬制作,而非實景拍攝制作。這種虛擬制作包括使用虛擬推演系統、虛擬預演系統等方式,它們的介入將大大降低電影生產的成本,進一步改變電影產業生產端的格局。從傳播的角度來看,電影除了傳統影院大電影的線下傳播形式,還將會有更多樣的多屏端線上傳播方式,電影的傳播樣態將會越來越豐富立體。從消費的角度看,電影的消費方式也從過去單一的線下買票,到現如今的線上網購,再拓展到各類平臺的多種形式的在線付費,還進一步衍生為伴隨諸多生活場景的配套消費,如在體檢、旅行、酒店、飛機、高鐵等場景中的搭配性消費等。
第二,電影功能將會得到進一步的拓展。除了藝術欣賞功能,電影可能還會進一步與宣傳、教育、觀光、娛樂、康養、地產以及其他產業領域的功能嫁接結合,進行電影功能的進一步開發。就電影與宣傳功能相結合來說,中國的類型電影還將有可能衍生出專項拍攝制作和傳播消費的政府宣傳片、城市宣傳片、機構宣傳片等,滿足不同的產業領域的需求,以形成新的增長點,帶來新的電影產業景觀。在多樣化功能的開拓中,電影產業也將相應產生更多新的增長點。
電影作為一種文化消費以及影像體驗,其本身的藝術生產和創作的樣態是永無止境的,其深度和廣度也都會不斷得到拓展,其過程中所出現的產業增量值得高度關注和深入研究。
周星:收入產業的增量是與時俱進的,但產業的增量總是有限度,有天花板的。無窮盡地剝奪或增大變量,影響其他社會生活包括藝術性對象之間的調和關系,這種危險性很難抵消。我們不主張無限性的產業增長,資本社會的無限量的增長的影響很大,我們追求適度和諧,與整個社會生活特別是人們的生活需求相協調才是正當的發展之路。
常江:中國電影未來的增量,一是全行業流媒體化帶來的電影創作題材的多元繁榮,以及伴隨這種繁榮而來的小眾審美利基市場的激活與其產生的長尾經濟和社會效益;二是更深度的中外聯合制片機制的進一步成熟為不同電影市場之間制造“1+1>2”效應的歷史機遇,讓電影在跨文化語境下獲得新的話語效能和文化效能。
楊天東:未來,中國電影的產業增量可從高水平內容升級、全方位提升觀影規模、多元化融資渠道三個維度去探索。
其一,電影產業的核心是電影產品,優質的電影產品會促進電影產業生態進入良性循環,其中好內容是關鍵環節。目前國內電影市場出現的一種“內卷”現象值得注意,即集中業內最優資源,以固定的制造模式打造影片。這樣的結果便是舊有模式的高密度復刻,制片體系不完整,真正的優質作品難尋。
其二,全方位提升觀影規模。伴隨著中國居民消費水平提高、對文化產品的需求日益增長,觀影人次長期持續處于增長狀態,電影市場有較大的發展空間。新媒體的發展為電影產業拓寬了市場需求,也帶來了全新的驅動力。打通互聯網與院線電影之間的放映、發行壁壘,即一邊完善院線放映機制,鞏固傳統影院消費人群,一邊借助互聯網發展之勢,通過院線影片在線觀看、網絡大電影推陳出新、多媒體營銷機制等方式培養更多消費者的觀影習慣,進而刺激電影消費行為,為電影產業帶來更寬廣的盈利機會。
其三,電影產業要實現持久穩固的產業增量,離不開資本的助推。因此,嚴格的電影項目前期風險評估規范、資金投入監管,盡可能降低投資風險,有利于電影資本的持續運轉。譬如,眾籌融資等方式的提倡,在為電影籌集資金的同時提升了電影在公眾間的影響力,有利于電影項目成功。相信在電影制作方、互聯網、投資方三者的協同發展下,中國電影產量的增量將得以實現。
石磊:中國電影未來的產業增量主要來源于三方面,即內容、大眾和商業。內容為王,內容永遠是電影最基礎、最核心的東西,是吸引用戶、實現商業最大化的關鍵,因此中國電影產業要走穩走好走廣,必須根植于內容,利用好技術,講打動人的好故事。大眾是電影實現終極意義的所在,電影來源于人,為了與人實現感情溝通,只有不斷擴展電影的受眾,才能擴大電影在大眾中的影響,實現電影的社會價值和商業價值。商業是電影價值最大化的重要路徑,院線多元化經營、影院附加值最大化、電影多渠道放映經營等,都將帶給電影產業更多增量。內容、大眾和商業是一環緊扣一環、相互成就的關系,如果這三方面做好了,中國電影產業好的未來水到渠成。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中國電影未來的產業增量還來自全球化、互聯網和技術。一是全球資本的涌入,電影制作、發行、流通的全球化,給中國電影帶來的機遇不言而喻。目前已有很多嘗試,如張藝謀的《長城》等,但目前還處于初級階段。未來如果中國電影人和中國資本進入美國等國家,進行深度合作,不僅對于中國電影產業擴大有積極作用,對于中國意識形態、傳統文化傳播也會產生重要影響。目前中國電影已經和印度展開一定范圍的合作,但還不夠成熟。二是互聯網的全球普及,為電影傳播提供了更好的渠道。對于中國觀眾而言,美劇、韓劇等大多是通過互聯網傳播的,很多熱門劇,即使國內沒有版權,在互聯網上也會自發剪輯、翻譯、傳播。其實對于國外也是一樣的,如何針對目標市場制作當地觀眾喜愛的影視劇,還需要總結經驗。三是電影技術。趕超美國,除了內容制作具有國際化眼光外,還要著眼于電影技術。未來隨著電影技術的發展,電影的本體有可能會發生根本性改變。比如視網膜電影。目前的VR等可穿戴設備觀影還處于初級階段,但發展方向已經大致確定,就是朝著視網膜成像、與人體結合的方向發展。又比如影游結合。身體介入影像,實現互動式、沉浸式體驗,完成第二人生心理體驗。視網膜電影和影游結合將會給電影本體以及電影美學、觀眾體驗帶來顛覆性影響,也會給電影產業帶來新的面貌。
本刊記者:感謝各位老師的參與。風物長宜放眼量,電影行業的變化從不僅僅關乎自身,而與社會的不同維度、不同領域相關聯。大眾的娛樂和閑暇生活方式已被重塑,傳統的勞動密集型工作正在改變,針對全球想象力的中西方文化和商業角逐格局或將洗牌。我們也將持續關注這場電影業的革命,期望新的中國電影業態在繼續發揮屏幕文化魅力的同時,帶給全球人們更多元的想象。
Reconstruction Is in Sight and Future Is Rosy: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of Chinese Film Industry in the Post COVID-19 Era
Editor's note: The continuous spreading of the COVID-19 globally is a sobering reminder that getting businesses back to normal does not mean pressing the stop button and picking up things that have been put off by the outbreak. The COVID-19 is the flashpoint and fast forward key, which urge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o change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market continuously and persistently. The normalization of COVID-19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s not only a challenge to the survival of the film industry, but also an opportunity to seek industrial wide take-off. The discussions on cinema revolution, online film overtaking on a bend, cloud-based production, projection system reconstruction, format extension, telling Chinese stories, and etc., all point to a future where the vision, cycle, scale, the mode and rate of upgrading, industrial standards,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and industrial integration of China's film industry have been injected with new genes. How to understand and grasp these new genes is the key to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hina's film industry in the post COVID-19 era. Based on this, we sincerely invite experts and scholars in the fields of film and television to paint the big picture of the new trends of China's film industry from the angles of global context and the discourse of local practices. We also believe their lively discussion should begin with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s film industry. (Scholars are ranked in the alphabetical order of Piny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