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江
四肢骨折是最為常見的骨創傷。患者在發生骨折創傷之后,需要長時間休養,但因其活動受限,極易影響患者日常生活及四肢功能,也增加了并發癥發生風險。因此,對于四肢骨折患者開展功能鍛煉十分必要。通過科學、合理、安全的功能鍛煉,能夠有效提升患者骨折預后效果,減少并發癥發生,促進患者骨折位置盡早恢復。
1四肢骨折患者功能鍛煉的重要性
四肢骨折后,患者除了骨質損傷之外,也會造成軟組織損傷,包括肌肉、血管、神經等,患者患肢腫脹嚴重,通過固定方式對其骨折端進行對合,以便于骨痂生長,是保障其骨折位置恢復的重要措施。但是,由于患者需要臥床靜養,患者長時間臥床極易造成關節黏連、壓瘡、血液循環下降等問題,不僅不利于四肢骨折患者的骨折愈合,同時還會導致患者發生并發癥,嚴重危害患者的預后效果。因此,需要對患者進行功能鍛煉,提升患者患肢血液循環,不僅能夠降低并發癥發生率,也能夠促進患者四肢骨折盡早恢復。
2四肢骨折患者功能鍛煉措施
2.1 四肢骨折后1~2周的功能鍛煉
在四肢骨折后1~2周,此時患者骨折位置固定,需對其骨折斷面對合,如受到撞擊、扭曲,極易造成其骨折斷面對合不良問題,輕則會發生水腫、延長患者骨愈合時間,重則會造成患者骨愈合不良、二次手術問題。因此,在這一階段,對四肢骨折患者的功能鍛煉一般多需注意患肢的固定,有效的固定是保障這一時期骨折位置骨愈合的重要措施。針對于上肢骨折的患者,應注意在骨折后1~2周不要活動骨折位置近心端、遠心端的關節,肱骨骨折的患者,盡量避免肩關節、肘關節活動,可針對腕關節、指關節進行活動鍛煉,通過屈曲、伸展等活動方式,保證其肢體末端的血液循環,每日功能鍛煉2次,每次20~30 min。小臂骨折的患者,盡量避免腕關節、肘關節活動,可針對指關節、肩關節進行活動鍛煉,以屈曲、伸展、旋轉為主,每日活動2次,每次20~30 min。針對下肢骨折的患者,除了避免骨折位置近心端、遠心端關節活動之外,可加行肌肉收縮鍛煉,進行股四頭肌等長收縮練習,患者取仰臥位,收縮期股四頭肌,保持收縮狀態10 s,恢復放松狀態,20次/組,5~10組/d。除了上述功能鍛煉之外,還需進行肌肉按摩,對患者骨折位置近心端、遠心端關節和肌肉進行按摩,注意力度控制,不要影響其骨折位置。
2.2 四肢骨折后3-4周的功能鍛煉
四肢骨折后3~4周之后,患者患肢骨折位置的內外骨痂成型,這一階段骨折位置初步穩定,可進行簡單的功能鍛煉,對骨折端面影響相對較小。針對上肢骨折的患者,可進行握拳鍛煉,患者患肢握緊拳頭,維持10 s,張開手掌,維持10 s,放松10 s,15~20次/組,每日5~10組。如患者應用懸吊帶,可嘗試松解懸吊帶,指導患者緩慢、輕柔抬舉上肢,抬舉角度以患者自身耐受為宜,其鍛煉次數、頻率均按照患者實際情況予以確定。針對下肢骨折的患者,除了早期動能鍛煉之外,還可加用直腿抬高訓練,患者取仰臥位,保持膝關節平直,自行用力抬高下肢,角度在30°~60°,依患者最大能力而定,維持10 s,恢復仰臥位,20次/組,4組/d。早期直腿抬高訓練可以被動方式為主,取患者仰臥位,護理人員或家屬用一只手握住患者的腳踝,另一支上放置在膝關節位置,保持膝關節始終伸直,手部發力將患者腿部抬高,抬高角度根據患者適應性確定,待患者逐漸耐受后,指導患者自主進行直腿抬高練習,訓練方式與強度同被動訓練方式一致,但需指導患者在練習中,始終保持膝關節伸展,提升其神經根黏連預防效果。在患者膝關節下方放置軟質枕,使其膝關節屈曲角度約為30°,抬起足跟直至膝關節伸直,維持10 s,恢復屈曲狀態,15次/組,4次/d。除了上述功能鍛煉之外,由于這一階段是患者骨質增長的重要時期,此時應給予患者骨痂生長的必要營養,尤其需增加蛋白質、鈣質的攝入量,可給予患者瘦肉、魚類、動物內臟、豆制品、乳制品等高蛋白飲食,必要時可給予四肢骨折后3~4周患者補劑補充營養,酌情選擇蛋白粉、鈣劑等,以便于促進骨痂生長。
2.3 四肢骨折后5~6周的功能鍛煉
四肢骨折后5~6周后患者患肢病灶軟組織已經基本恢復,此時骨痂穩定、肌肉肌力恢復正常,因此患者可選擇更加大范圍、大強度的功能鍛煉方式,但還是應酌患者恢復情況選擇,避免對其骨折位置有所影響。針對上肢骨折的患者,這一階段除了盡量避免應用患肢提拿重物之外,一些基本的日常生活可進行操作,為了促進患者骨折創面愈合,患者可自行嘗試各項日常生活,不僅能夠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也能夠幫助患者盡早恢復,提高患肢血液循環。針對下肢骨折的患者,可進一步應用早期及中期的功能鍛煉方式,但須加強下肢的負重性、平衡性的訓練,包括:負重鍛煉,緩慢從雙側下肢負重向單側下肢負重訓練過渡,10 min/次,2次/d。下蹲鍛煉,取靠墻站立位,膝關節半屈曲后下蹲,角度為120°左右,5~10min/次,2次/d。平衡板訓練:取平衡板直立位,逐漸屈曲雙側下肢,注意保持平衡,5~10 min/次,2次/d。除了上述功能鍛煉之外,鑒于四肢骨折后5~6周患者因骨折因素行動不便,造成其活動量下降,胃腸消化功能受到影響,應增強蔬菜、瓜果等高纖維素食品的攝入量,同時應增大飲水量,飯后可應用雙手以劃圈狀按摩腹部,促進其胃腸蠕動,提高患者胃腸功能,降低便秘發生率。
2.4 四肢骨折后7~10周的功能鍛煉
四肢骨折后7~10周階段大部分患者骨折位置已經痊愈,這一階段的功能鍛煉以患者實際情況為主,盡量選擇安全的鍛煉形式,但仍需注意對其骨折位置進行保護,尤其避免撞擊、扭曲問題,防止四肢骨折后7~10周患者發生疼痛。如患者下肢骨折行動不便,這一階段可嘗試應用單拐杖或脫杖行走,需要家屬陪同鍛煉,防止患者發生摔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