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月娥
摘要:目的:分析缺血性腦梗死患者CT灌注成像(CTP)檢查特征。方法:選取我院2018年5月~2020年5月接診的197例缺血性腦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進行CTP檢查,分析檢查結果的臨床特征。結果:197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腦灌注區異常及缺血半暗帶,缺血半暗帶區與腦梗區的CBV、CBF、TPP以及MTT存在差異,P<0.05。結論:缺血性腦梗死患者經CTP檢查可獲得較為詳細的病變部位血流信號,對預測腦梗死和缺血半暗帶區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CTP檢查;缺血性腦梗死;應用效果
缺血性腦梗死的臨床發生率較高,指局部腦組織因血液循環障礙持續缺血缺氧,進而造成腦組織軟化壞死,具有極高的致殘率與病死率。為保證治療方案的有效性,應采取準確的方式實施檢查,明確梗死區與缺血半暗帶區,分析病情嚴重程度。CT掃描具有范圍廣、快速、薄層等優勢,可用于缺血性腦梗死的檢查[1]。本研究旨在分析缺血性腦梗死患者CT灌注成像(CTP)檢查特征,為臨床診療提供一定的依據。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8年5月~2020年5月接診的197例缺血性腦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102例、女95例,年齡53~82歲、平均(67.56±3.32)歲,發病至入院時間1~6 h、平均(3.58±1.69) h。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曉本研究并簽署同意書。
1.2 方法
CTP檢查:檢查儀器為64排螺旋CT(西門子),檢查前指導患者或家屬將患者身上的眼鏡、鑰匙等摘除,掃查范圍從主動脈至顱底,掃查參數螺距0.923 mm、管電流300 mA、管電壓120 kV、層厚1.00 mm、矩陣512×512;使用雙筒高壓注射器經患者右肘正中靜脈注射碘普羅胺對比劑80 ml,注射速率5.0 ml/s,同時以4.5~5.0 ml/s的速率注射生理鹽水40 ml。
1.3 觀察指標
分析患者影像學結果,對比對側鏡像區與梗死區的腦血容量(CBV)、腦血流(CBF)、對比劑達峰時間(TPP)以及平均通過時間(MTT)。
1.4 統計學分析
研究所涉及的數據資料均應用SPSS24.0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進行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197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腦灌注區異常及缺血半暗帶,腦梗死圖像顯示缺血半暗帶區為深藍色區域且表現為CBV、CBF降低,缺血半暗帶TTP顯著延遲,區域顯示為紅色。見表1。
3討論
缺血性腦梗死多發于中老年人群,臨床多進行CT檢查,明確梗死部位、水腫程度和梗死面積。但是部分患者出現形態學改變前已經發生腦灌注異常,溶栓是治療該病的有效手段,可保證患者安全,但溶栓治療的最佳時間為時間窗內,采取適宜的方式檢查灌注異常區域具有重要意義。CTP是一種通過中心容積定律、連續多次掃描選定面層以及快速掃描技術,獲取時間密度曲線,通過數學模型對TPP、MTT等灌注參數進行計算,并顯示不同顏色,可有效評估組織血化程度與腦灌注異常情況。
綜上所述,缺血性腦梗死患者經CTP檢查可獲得較為詳細的病變部位血流信號,且操作簡單、快速、范圍廣,對預測腦梗死和缺血半暗帶區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景國亮.多層CT腦灌注成像與血管成像在急性腦缺血性疾病中的應用[J].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2020,4(6):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