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
摘要:目的:探究嬰幼兒胸部DR曝光量差別攝影及其防護要點。方法:選取于我院進行診療的嬰幼兒患者60例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0例,對照組進行常規劑量曝光,觀察組進行低劑量胸部DR曝光量,比較兩組各項指標差異。結果:觀察組圖像質量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嬰幼兒胸部DR曝光量選擇低劑量攝影,胸片質量更佳,同時減少輻射劑量,值得推廣。
關鍵詞:嬰幼兒;胸部DR曝光量;差別;攝影;防護要點
臨床上,越來越多的嬰幼兒接受胸部正側位檢查,與成人相比,嬰幼兒正處于成長發育階段,對外界傷害的敏感性更高[1]。在給予嬰幼兒進行胸部正側位檢查時,應做好防護措施,減少輻射劑量,同時提高胸片質量。本研究旨在探究嬰幼兒胸部DR曝光量差別攝影及其防護要點。現報道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5月~2019年10月于我院進行診療的嬰幼兒患者60例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0例。觀察組月齡1~40個月、平均(20.51±1.03)個月,男15例、女15例。對照組月齡2~40個月、平均(21.22±1.65)個月,男16例、女14例。兩組性別、月齡等各項基本資料的比較中,P>0.05則提示此次數據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1)研究獲得患兒家屬知情同意;(2)患兒各項資料完整。排除標準:(1)伴有先天性疾病者;(2)家屬不配合完成研究者。
1.2 方法
兩組均接受胸部正側位檢查。本次操作儀器為飛利浦DR機,選擇X線控制綜合測試系統,將球管電流設置為500 mA。檢查過程中,年齡3歲兒童取仰臥前后位攝影,≧3歲兒童取立位攝影。對照組選擇常規劑量攝影參數,時間為9.546 ms,管電壓70 kv,進行自動曝光采集影像處理。觀察組采用低劑量攝影參數,時間為4.513 ms,管電壓80 kv,將手動曝光控制靈敏度設置為400,控制焦點和探測器之間距離為100 cm,濾線柵為(+),將中心線自乳頭與中點進行連接,保持垂直狀態于患兒皮膚攝入。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圖像質量。
1.4 統計學方法
統計學處理選擇SPSS24.0軟件,計數資料、計量資料分別用χ2檢驗、t檢驗,等級資料用秩和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觀察組圖像質量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3討論
嬰幼兒正處于成長發育階段,進行胸部檢查過程時,性腺、胸腺和甲狀腺對X線的敏感性相比其他組織更高,加上嬰幼兒檢查過程中無法停止移動,導致廢片和偽影不斷增加。將攝影時間縮短、提高攝影kv,不僅能提高胸片質量,還能減少移動偽影。防護要點包括:(1)將kv值下調,使輻射劑量明顯下降,降低X線穿透力,提高吸收輻射比例;(2)將mAs值下調,輻射劑量和mAs呈正相關性,即攝影mA下降,則攝影時間明顯縮短,且輻射劑量也明顯下降。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圖像質量優于對照組,P<0.05。說明低劑量攝影更能提高圖像質量。
綜上所述,嬰幼兒胸部DR曝光量選擇低劑量攝影,胸片質量更佳,同時減少輻射劑量,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王憲凱,李海亮,陳英民,等.兒童胸部DR攝影條件優化的臨床應用分析[J].醫學影像學雜志,2020,30(1):120-123.